范文写作网 > 美术学毕业论文 > >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的民间美术(3)
美术学毕业论文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宏时期的民间美术(3)

摘要:民间、民俗形式。 三、阿里古格民间“玛尼”石刻 “玛尼”石刻,是广泛流布于藏族民间中的一种十分普及而又喜闻乐见的宗教石刻,也是藏族民间美术众多形式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法和最有代新的雕刻艺术形式之一。饿“玛尼
关键词:阿里,古格,藏传佛教,时期,民间,美术,文章,西藏,阿里,古

钦州学院怎么样,条码查询价格,一代枭雄电视剧全集介绍

民间、民俗形式。
  三、阿里古格民间“玛尼”石刻
  “玛尼”石刻,是广泛流布于藏族民间中的一种十分普及而又喜闻乐见的宗教石刻,也是藏族民间美术众多形式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法和最有代新的雕刻艺术形式之一。饿“玛尼”石刻泛指雕刻在批上的佛语、造像和图符。是极具本土地域风格特色和民间风采神韵的藏族石刻文化的特殊形式。它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发展。在藏传佛教美术和民间民俗美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功能、意义和神圣而独特的宗教文化他拉。
  古老的民间石文化的延展
  被誉为雪域大地艺术的“玛尼”石刻文化奇观的形成,渊源于藏民族原始的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观念。衍生于一种古老的被称为“拉则”的山神崇拜的祭祀石堆——灵石崇拜的祭坛。随着这种祭祀石堆的延续扩展和佛教文化的渗入,“玛尼”石刻艺术便应运而生。故“玛尼”石刻在内容和形式上是远古自然崇拜、山崇拜、山神崇拜、大石崇拜意识和高原远古岩画刻划、摩崖石刻造像的承袭和发展。
  佛教从印度传入藏地后,藏传佛教也完全继承了通过建立石堆来祭祀山神的古老习俗。祭祀石堆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逐渐演变为刻满经文、图符和神抵图像的“玛尼”堆造型,而具有了更深厚的美术因素和审美特征。尤其是在公元十世纪后半期的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后弘期,石头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载体、积累功德的刻石造像佛事活动,以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大规模地在藏区各地兴起,遍布于神山、圣湖、寺庙、塔院、山垭、路口……。成为藏族民间民俗美术中喜闻乐见的重要形式。“玛尼”石刻的功用也更多是表示对神佛的祈祷尊崇、顶礼膜拜和积垒功德的虔诚之举。故其名也称之为“多崩”,即一十万经石之意。信徒们每过”玛尼”堆石必丢一颗石子或放一块刻有经文图符的石块,以此作为一次祈祷。“玛尼”堆石年复一年地增高,有的形成小山。有的座座相连成为一堵辉宏而神圣的经墙。
  神圣的观世音六字神咒
  “玛尼”,即佛经观音六字神咒的简称,汉字音译为嗡、嘛、呢、叭、咪、吽,是藏传佛教中最受尊崇的一句祈祷语。藏传佛教密宗认为这是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也即莲花部观世音所传的真实言教,故又称六字真言。这六个字,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全部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藏传佛教认为,藏地是观世音菩萨发愿脉之地,表示对规音菩萨度化的于“六字真言”只要一见一闻一触,就能证悟清净菩提心,除却一切烦恼,断除一切垢染,具足一切功德。藏传佛教信徒把“六字真言”当做自己尊崇至上的法宝,不仅把它印制在经书上广为传颂,镌刻在大大小小的“玛尼”轮上时时转动析祷,永远随风张扬的风马旗经幡上。还铭刻在雪域无处不见的石头上,使自己能够每时每刻看到、听到、感受体悟到“六字真言”的神圣法力。
  无所不包的玛尼石刻造像
  “玛尼”石刻表现的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早期主要有反映苯教拜物意识的图符,如龙、鱼、日月、雍宗图符及各种鸟头兽首人身像、后来主要是以观音六字真言神咒、佛教经文箴言、祈祷语为主。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出现了大批形象生动直观的佛教神抵造像,如佛祖、菩萨、诸天、明王、神灵、教派祖师等造像、各种佛教图符、象征物及装饰图案等造型形成了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多种多样的类别体系和风格特点。“玛尼”石刻表现的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1、灵兽动物类;2、兽头人身神抵护法神类;3、经文咒语、六字真言及其他符号类;4、佛、菩萨、高增大德类。前两类与藏族早期苯教文化乃至更早一些的原始信仰自然崇拜有关。后两类则属于佛教内容,是佛教文化传入藏地之后的产物。
  观音六字真言神咒、佛教箴言咒语、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是“玛尼”石雕刻表现的主要内容。其雕刻字体变化多端,极富装饰意趣。雕刻手法或精细人微、或大气豪放、或秀美阴柔、或稳健阳刚。其表现形式或独立成体、或数十一组、或数百上千排列展示、或成万上亿层层叠叠组合堆砌。
  佛教经咒符号和吉祥图案是“玛尼”石堆中的重要内容。它往往穿插于经文与造像之间,与繁密工整的经文雕刻形成既和谐统一,又对比鲜明,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还以活泼生动的图纹造型点缀和丰富着“玛尼”石刻的表现内涵。其繁富与简朴、规整与多变、自然与雕琢、精巧与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堪称是书、画、工艺、雕刻的完美合壁。
  在“玛尼”石堆中还能见到不少动物形象。经过变形神化为乌首、兽首人身的神灵造型,虽千姿百态,动作夸张,但天趣十足,质朴可爱,极富想象。这些随意雕刻的作品,大都信手雕刻而成。雕凿痕迹大刀阔斧、节奏明快、有一气呵成之感。
  “玛尼”石刻中同样是表现宗教题材的佛、菩萨、护法、尊者等宗教内容的作品。但却被雕凿成形态简朴、线条粗扩流畅、意境清新、拙中见巧、天趣横生的雕刻作品,已远远超越出宗教造像量度仪轨法则所必须严格依照的桎梏,而独成一体。“玛尼”石刻鲜明的艺术个性与民间艺人卓越的智慧技巧将这些雕刻品表现得多姿多彩,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
  阿里古格“玛尼”石刻奇观
  兴于藏传佛教后宏期的阿里古格玛尼石刻可谓开创了藏区玛尼石刻文化的先河,最为辉宏,并以玛尼墙和卵石剔刻称誉全藏。遗留至今的阿里古格王宫“玛尼”墙(王城护卫墙)遗迹长达千余米,墙体为泥土夯筑,内外墙表的上部均整整齐齐镶嵌有千余块“玛尼”石刻。王宫城脚下的扎布让寺院北坡下和阿里玛那寺也建有规模宏大的“玛尼”石刻墙,上嵌有数百鹅卵石剔刻浮雕人物造像和六字真言经文“玛尼”石。
  古格卵石“玛尼”剔刻以造像为主,题材宽泛,表现内容丰富,造型多彩多姿,有各种神佛、祖师造像、经文、符咒、图案等,写实人物造像十分突出。其中《贵妇诵经礼佛图》是一件表现现实题材的极有价值的卵石剔刻,卵石略呈方形,上部刻垂帐,左上角有一尊小佛像正中的贵妇长辫后披,内着长袍,外披披风,盘腿坐于垫上,贵妇一手持念珠,一手持经书,一幅贤淑、俊俏、温存的神态,拉长的身段比例。更增加了贵妇的秀美感,右侧还刻有一个花边小柜,上置一小水壶和一个插花小瓶,贵妇下方置一交叉腿的经书架,点缀出了贵妇典雅的学习生活。
  文字类“玛尼”石刻在阿里较为普遍,这里是古老的象雄文明的源头和藏传佛教后宏期文化再度昌盛的发祥地,亦是各路高僧、大德、译师云集荟萃的圣地。礼佛、译经、著书立说活动成为佛门盛事,当时当地的民间艺术也受其熏陶,直接运用各种雕刻手法表现这一时期的文化昌盛的特征。故文字类“玛尼”石刻首当其冲,呈百花齐放之势。梵文兰查体、梵文异体文、藏文楷、行书广泛用于六字真言、三字真言及其它经咒短句的书写,还有不少刻石在文字空白处加饰莲瓣纹、双鱼纹、伞盖纹、莲花纹、盘长纹、日、月图符、雍忠图符、佛塔、法器、供器等装饰,开创了图文并茂的新体式。
  古格卵石剔刻选用石材多为光滑、玲珑,洁白坚硬的大卵石,雕刻效果明显,卵石的浑圆形制,自然产生出一种立体感。“玛尼”石规格一般在20—60厘米之间。刻画简洁,线条均匀流畅,造像多为单体,一般不加纹饰,站立的像则选择稍长的椭圆形卵石,坐像则选择稍圆的卵石,三人组合像则将长椭圆形卵石横置布局。充分利用卵石的自然形态,因石材形制布局,因材施雕。
  藏族民间“玛尼”石刻艺术以洒脱轻快的造型、简洁朴实的形象、自由随意的构图布局,醒目悦愉的视觉观感,极富感召力的表现手法。展现着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豪壮之气。玛尼石刻以浓重的佛教色彩,深邃的宗教内涵,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