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理工毕业论文 > >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2)
理工毕业论文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2)

摘要:4÷0.65)=13.8,即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不公道配置率为13.8%。? 固然农业劳动力人人都有一块口粮田,但当家庭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时,就会发生个人完整的 或部分时间因无活干而需要另找出路的现象。按照现有的耕作水平,我
关键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

南京汽车站网上订票,海豹章鱼激烈厮杀,城市大卡车



4÷0.65)=13.8,即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不公道配置率为13.8%。?
固然农业劳动力人人都有一块口粮田,但当家庭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时,就会发生个人完整的

或部分时间因无活干而需要另找出路的现象。按照现有的耕作水平,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60

%左右,相当于2.7亿劳动力(正确地表述应是2.7亿劳动力人年),乡镇企业与城市二、三产

业已吸纳“农业工”约1.2亿。那么,还有1.5亿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这是一个规模巨

大的人力资源,也是不断喷发活动人口的源泉。?
〖hth〗比较利益的驱动?
〖htss〗1.产业比较利益?
农业首先感受与关注的是农业比较利益。与非农业相比,与城市二、三产业相比,农业比较

利益均偏低。据住户调查,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进与农民人均纯收进比为2.6:1。

假如加上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社会福利和住房补贴等,在农民收进中扣除各种不公道负担

后,实际的城乡差距可能达到4倍以上。城镇居民收进和农民人均纯收增长之比,1981年为2

:1,1983—1984年为1.7:1;1986年1.95:1,1987年为2:1,1990年为2.2:1,1993年为

3.1:1。城市20%的高收进户与农村20%的高收进户的均匀收进之比,高达十多倍。造成这种

收进差距与扩大趋势的原因之一,是农副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剪刀差。〖zw(〗

参见《〓看》,1995年第10期。〖zw)〗农业比较利益偏低是一种客观存在,当农***识到

这一点就会产生强烈的离农倾向。这种利益觉醒现象在今后四五年内将涉及更多的穷乡僻壤

。?
2.地区比较利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早已存在,东中西梯度至今不仅没有改变,相反有继续扩大之

趋势。地区性收进差是民工潮涌动的另一基本动因。1985年到1991年,中国东部和中部两个

经济带农村人均产值差距从452元增加到1858元,东部与西部的“档次”拉得就更大。不管

是贫困还是已经仅够温饱的中西部农民,都受到东部相对高收进的吸引,纷纷到沿海地区“

淘金”。?
乡镇产业发达的地区,也有少数人流向外地城乡。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是他们在外

地城乡可以得到更多的收进。这可以为西方古典推拉理论提供一个例证。西方古典推拉理论

以为,劳动力迁移是由迁进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现代推拉理论以为,迁移的推拉

因素除了更高的收进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

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a.brown,1993)。?
假如用现代推拉理论来解释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要解决的第一个题目是真正的自由选择

迁移是否存在,这一点已经被很多研究所否定。我以为,在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缺

乏活动的自由,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则部分地得到了活动的自由。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的过程中,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发展,这种自由不断扩大。只要有农民一定的自由

(并不一定需要完全的自由),现代推拉理论对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域性活动,就具有

一定的解释力。现阶段中国农民外流的推力是农业低收进、本地非农就业机会缺乏、对本地

社会条件满足度低多种因素。?
〖hth〗连锁迁移?
〖htss〗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70年代被称之为“外流劳动力”,80年代被称之为“盲

流”,90年代被称之为“农民工”。从终极打破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基本点出发,应把“

农民工”称之为“新市民”,即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移民观。?
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移民***已近尾声。国内移民的***,在发达国家也已成为历史、农业

人口向城市迁徒大大变慢甚至停止。而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流进城市的过程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