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理工毕业论文 > >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6)
理工毕业论文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6)

摘要:庭承包制实行之初,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来自获得土地的惊喜与憧憬,那是集体生产相比较而 焕发出的生产***。后来,埋头种地的农民发现,同那些丢开土地、不种地的人相比较,自 己是“最没有出息的”。这是横向比。纵向
关键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

关于爱的故事,消夏晚会主持词,堕落魔纹



庭承包制实行之初,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来自获得土地的惊喜与憧憬,那是集体生产相比较而

焕发出的生产***。后来,埋头种地的农民发现,同那些丢开土地、不种地的人相比较,自

己是“最没有出息的”。这是横向比。纵向比,改革初期农民收进的增长幅度相当高,80年

代中期增长速度则逐步放慢。据统计,1979—1984年,农民每年人均纯收进实际增长15.1%

;1985—1988年,农民每年人均纯收进实际增长5%;***—1991年,农民每年人均纯收进实

际增长0.7%。同时,家庭承包制至今仍缺乏规模经营。农民均匀每人承包几亩耕地,不可能

产生规模效益。据测算,1990年一亩土地一熟作物(小麦)可获纯利润26.08元。假如复种指

数是2(二熟制),每熟的利润相当,则一亩土地全年利润为52.16元。以人均承包4亩土地计

算,则一个农民纯收进为208.64元。假如两熟中有经济作物利润高出4倍,则一个农民纯收

进为26.08元×(1 4)×4=521.6元。这样的收进水平仍然比较低,农民自身追加生产性投进

的能力也极其微弱。
农业比较利益偏低、收进缓增长、缺乏规模经营,这些因素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抛荒或敷衍农

事,造成大量的低产田与抛荒田,降低了农业生产率。据调查,安徽滁县地区1991年弃耕抛

荒户与土地,分别占农户与耕地总数的1.3%与1.0%,1992年迅速上升为7.8%与3.2%,增加2

—4倍。〖zw(〗许伟、章宏韬:《当前农村一大突出题目》,《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

3期。〖zw)〗有人估计,1992年秋播全国有400多万亩抛荒或半抛荒。这种体制的失控是对

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近几年还出现了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倾向:一引进地方占用耕地栽果树、挖渔塘等,毁坏了基

本农田,导致局部地区粮食面积减少。这种随意调整农业结构的行为,也是一种孕育粮食等

重要农产品总量下降的危机。这表明,农村家庭承包制原有的弱点—土地分散经营,已局部

发展为分割经营。土地分割经营中对农业用地构成、播种面积构成的变更,其原动力来自



包制之外的产业报酬门路,来自农业比较利益的驱动功能。种植业利益高或不断上升,一方

面有利于促进耕地面积尽对数目扩大,另一方面会推动耕地在整个农业用地中的比重的进步

。反之,则会减少耕地面积的尽对数目,降低耕地在农业用地中所占的比重。实行基层组织

也具有放松行政性限制的适应性倾向。长此以往,个人家庭收益的增长必然要以支付更

高社会本钱为代价。
农民负担加重是农村体制性失控的第三种表现。90年代实期,各地连续出现了一些农民因不

堪承受负担而自杀、上访的事件,农民负担过重一度成为农村最突出的题目之一。由于近几

年来各级政府对此采取了一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农民负担加重的势头忆得到遏目

,但农民负担中的不公道因素仍然存在。一是乡镇治理职员与开支膨胀,而导致乡统筹费啬

或难减;二是村干部报酬与治理费标准,而导致村提留增加或挤占必要的用度;三是粮食等

微利或无利经营活动承担传统性的重税,而用于产业与服务业等厚利产业的土地承担较轻的

农业税;四是向国家交售农产品过程中随的剪刀差、农业生产资料补偿性政策的不到位而引

起的转移性支付;五是“白条”等隐性负担。解决这些题目会碰到多种体制性约束。同时,

很多地区存在一批“空壳村”,即使在经济较为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也有一些集体经济薄

弱,无力为农民支付与分提某些用度的村。从而,农民不管自己收进多寡均承担刚性的农业

税、乡统筹费、村提留、务等负担。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负担加重的原因主要在于乡村行

政组织与社会发展。由于农民负担加重的题目需要在农村基层解决,而基层干部具有扩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