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海城牛庄古城与太平桥考略
历史学毕业论文

海城牛庄古城与太平桥考略

摘要:[摘 要] 牛庄城是鞍山地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古城镇。早在三国时期,牛庄便以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演化成为繁盛一时的水陆商埠。在嘉庆、道光时期,又成为东北第一大港,聚集了来自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一带的商人,沟通了区域
关键词:海城,牛庄,古城,太平,桥考,牛庄,鞍山,地区,历史悠久,闻

本二大学排名及分数线,魔法之门配置,湖北民院彼岸社区

  [摘 要]牛庄城是鞍山地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古城镇。早在三国时期,牛庄便以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演化成为繁盛一时的“水陆商埠”。在嘉庆、道光时期,又成为“东北第一大港”,聚集了来自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一带的商人,沟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牛庄太平桥的兴建是与牛庄的繁荣分不开的,据文献和历史遗迹考证,太平桥应修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有160多年的历史。太平桥的建立,同时为牛庄古城的经济繁荣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海城;太平桥;牛庄

  一、牛庄古城商业的繁荣

  牛庄城在海城西20公里,位于辽、浑、太三河流域的交汇处,是一座古老的城镇,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牛庄建城,始于明代。明初朱元璋挥师东进,一举收复辽东后,在这里建立了驿站。牛庄驿同鞍山驿、海州驿一起成为明代鞍山地区著名的三大驿站。建驿的同时开始着手筑城。至后金天命年间,牛庄已粗具规模。天命八年(1623)7月,清太祖努尔哈赤遣乌纳哈赖、叶古德等重修牛庄城垣,青砖砌筑,城上增设腰台、垛口,城围二里九十三步,有东、西、北三门,分别称之为德胜、外攘、福胜门。原西门门楼上有“外攘门”石额,右下小字“大金天命癸亥年十月吉旦立”。东门石额为满文,经金毓黻先生考释为“德胜门”,款识与“外攘门”相同。二方石门额解放前尚在,现已无存。另外原海城公园曾于1950年发现牛庄铁铸云版一块,上铸“大金天命癸亥年铸”字样,应与门额为同代之物,现陈列于沈阳故宫十王亭内,系当年老罕王重修牛庄城的重要历史证物。

  据《三国志》记载:早在公元238年曹魏派司马懿领兵讨伐公孙渊,水路大军就是由山东登州航海至辽南的金县,再沿海岸北上至辽河口,由此上溯至三岔河、牛庄港,经太子河直达襄平(今辽阳)城下。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遣十万大军长期镇守辽东,军粮多走海路运往辽东。从明代辽东海运情况看,它是陆路交通运输的一条重要辅助运输线,而牛庄则是这条运输线的重要转运码头。

  “水路要塞”的特殊性地理位置,使古牛庄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后金天命六年攻占牛庄以后,不仅设重兵防守,而且加强了城防设施的建设。

  牛庄作为“水陆商埠”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早在明代这里便是辽东最大的海运码头,明代典籍中凡记述辽东海道,其终点多在牛庄,如茅元仪(1594―1644)的《武备志》记载:“牛庄港出杨子江开洋,到深房口,入三岔河,收牛庄码头泊”。清康熙年间创立盛京海运之后,不仅山东、河北,甚至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商船也都渡海东来。据《奉天通志·山川志》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设三岔河巡检。管辖该地区船渡事宜。城防守尉的管辖范围曾包括整个辽河下游地区。尤其清嘉庆、道光年间,牛庄口岸连同中外,海外或关内各省船只渡海来辽东者,皆由三岔河进入牛庄港登陆,以牛庄口岸为集散中心,贸易往来。清乾隆二十五年《重修牛庄城北小姐庙碑记》中,对当年牛庄古城繁荣的商品贸易情况有过这样的的记载:“……牛庄城北有巨川焉聚朦(注:古时战船),通商旅,西连津沽、南连齐鲁昊楚闽粤各省,悉扬帆可至,共安于河……。”,公元1858年,在英政府“坚船利炮”威胁下,腐朽的满清王朝同英国缔结了屈辱的《天津条约》,其十一款写道:“……牛庄、登州、潮州、琼州等府城口、嗣前,皆准英商亦可任意与无论何人买卖货船,随时往来”。[1]牛庄口岸的开放,使牛庄成为国际商港,一时间轮声帆影,万船鳞集,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由此可见牛庄港在当时的规模之大、地位之重要了。

  牛庄的繁华是由于其水陆交通的便利,早在400多年前,那些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一带的商人就把目光投向了这里。从道光七年重修牛庄关帝庙到道光二十八年修建牛庄太平桥,此间,牛庄古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二、牛庄太平桥的建筑始末及历史作用

  清朝中后期,牛庄商业兴盛。随着牛庄口岸的开放和商务贸易的迅速发展,牛庄码头已远远满足不了过往船只的停泊与货物吞吐,急待向外扩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光二十八年建立了牛庄太平桥。使牛庄码头成为水陆进入牛庄的咽喉要道。

  太平桥位于牛庄镇北关,呈东西走向,地理坐标:北纬10°46″,东经122°41″。根据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勘测,该桥属于石榫卯结构的斜坡式多孔跨河石桥。桥梁、桥墩、桥面全部采用坚固的花岗岩石砌筑而成。桥全长55米(不含引桥),桥面宽4.54米,高5米,共建有16个桥墩,分15个空平卷洞,桥正中间的空平卷洞较多,两边依次递减,桥墩之间的跨度分别在3.56―2.8米之间,桥面斜度为3°。16个桥墩均建筑在河床上,每个桥墩厚45厘米,由多层花岗岩石条迭砌而成。桥墩顶端为截面式矩形墩台,迎面为三角形分水石,用以抵御和减弱洪水及冰菱的撞击。在桥墩的最顶部,两端分别做出榫卯石槽,以固定桥梁。桥梁每空为8块石条,两侧用与桥梁同质的石条做帮,上承栏板和望柱。桥面为两层石板平埔,计195块石板,每块厚约67厘米。两层桥面石板之间用石灰浆灌注,既稳定了桥面石,又保护了桥梁,同时,在桥墩、桥梁等重要承重部位的条石之间,还采用了“铧铁”垫牢、嵌实加固措施。桥面的维护与装饰结构,采用在桥的两侧用31块栏板与望柱构成桥栏,栏板与望柱亦全部由坚固的青石凿成。望柱截面呈方形,柱顶圆雕成不同形态的狮、猴等兽头和八宝吉祥物,雕工娴熟,形象逼真。栏板平素无文,每块栏板高0.7米左右,厚0.1米,南面栏板的正中间部位阴刻楷书:“太平桥道光已酉年菊月旦合会公立”16字。[2]整体看,石桥浑然一体,结构坚固,造型雄伟,不失为我国北方古代桥梁建筑中的娇娇者。2007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关于牛庄太平桥的建筑年代,过去有资料记载:“明建至今使用,清道光已酉年重修。”笔者以为,此说有待商榷。其一,从现存款识上看,并无“重修”或“重建”字样,如“始建于明”,清道光二十八年撰刻的纪年款,当不会忽略“重建”之意。其二,据《奉天通志》载:牛庄城,位于海城“城西四十里,明置驿于此城,周围二里九十步。门三、东曰德胜,西曰外攘,北曰福胜,本朝天命八年(1623)重修……。”又《清实录》:“四月戊戌,上以牛庄筑城,夫役劳苦,给牛四十犒之。又三年二月丙午,东驾次牛庄,环视城郭,命筑新城,高二丈二尺有五,加雉堞,除四隅外每面建腰台四座。”从上述记载可知,牛庄古城于后金天命八年(1623)重建,并开挖护城河。太平桥系建筑在护城河上,明代尚无此河,即使同时建桥,“始建于明”一说亦未免牵强。

  据此,“太平桥道光已酉年菊月”应是该桥的确切落成年代。菊月系农历九月,“太平桥”是当时这座石桥的命名。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了。从纪年款字面上看,“合会公立”的“会”字,应作“商会”、“帮会”、“行会”等社会民众团体理解,意为众多商会组织联合出资,共同建筑。由于牛庄城内商贾云集,一些河北、山东、江苏的商人像山西人在海城设立“山西会馆”一样,集资建立了冀、兖、青、杨商业会馆。还有广兴馆、复兴馆等等商家组织,正是这些民间商业会馆所属的工商企业为海城牛庄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清道光七年海城县知事吴兴、蔡真林撰文的《重修牛庄关帝庙碑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山东、山西、直隶三省经理人蓄意重修者久之,虽然好善,固有同情而无大力者率之,以趋明其机不畅,道光六年春,本城旗官将军衙门堂主事果公、征仕郎永公爰倡,计重修谍之。防帅荣公、巡政薜公咸曰善。乃于七月邀集三省经理人,九十余家冀兖青杨会馆共商盛举。”(《海城县志》)

  从这段碑文中可知,早在道光二十八年(1826)以前,牛庄就已经有山东、山西、直隶三省的商业会馆及下属九十余商家。正是这些商家在当地官府的支持下,于道光七年重修了牛庄关帝庙。此外,碑文中提到的“冀兖青杨会馆”,应是指今河北、山东及京津一带商人的会馆。有文章记载说:“自牛庄太平桥建成之后,牛庄城内老字号的店铺280余家,除了名震东北的“冀兖青杨会馆”外,还有“广兴馆”、“复兴馆”等等商家组织,正是鳞次栉比,幌杆如林。每年正月初六开市时,仅呜放鞭炮的纸屑就达几寸厚,铺满了大街小巷。原坐落在牛庄城内的商业会馆二层大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每当重阳佳节,各地商人便登楼聚会,举行庆典。至今海城市内的“山西会馆”(关帝庙)、“山东会馆”等遗址尚存。

  太平桥的建立,为牛庄古城的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清朝定鼎中原迁都北京后,因盛京(今沈阳)是满清开国的“龙兴之地”,这里的宗庙、陵寝、宫殿历来受到清朝统治者的特殊重视,作为“陪都重镇”,曾设置盛京将军统帅八旗驻防。据史料记载,顺治皇帝为祭祀盛京祖陵,曾多次筹划重回故里。甚至顺治十一年已做好了一切成行准备,终以“盗贼未靖,师旅繁兴”而未能如愿。而康熙皇帝还是“少年天子”的时候,便得以首次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盛京,完成了祭祀祖宗陵寝的意愿,从此开创了满清皇帝“东巡”的定制。据史料记载,从康熙十年至道光九年,清朝皇帝先后十一次东巡辽宁。时任海城知县的郑绣的《牛庄迎銮恭记》生动描述了当年牛庄官员和百姓迎送圣驾回京的真实场景。牛庄能在康熙东巡时被择为驻跸之地,这在当时应是地方上颇具影响的一件大事。因此,牛庄人说太平桥是为当年皇帝爷东巡而建,不无道理。尽管康熙东巡驻跸牛庄时,太平桥尚未建立,而且其后也未见史料中有过清朝皇帝驻跸过牛庄城的记载,但海城牛庄城里的商贾们为取悦龙颜,“合会公立”太平桥以美化环境,彰显牛庄古城的繁荣,亦应在情理中。总之,太平桥修建的动机,不管是出于军事防御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恭迎圣驾”,作为牛庄古城标志性建筑,其实用和装饰意义都是不可否定的。作为当年牛庄口岸的附属码头,作为牛庄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太平桥不仅见证了古城一度繁荣鼎盛的历史,也见证了聪明智慧的海城人征服自然,勇于开拓的能力。从文物的角度讲,太平桥的历史、艺术、文物考古和旅游观光价值,同其建筑价值一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参考文献

  [1]卜德全:牛庄镇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材料汇编。[C]

  [2]段玉藩、张喜荣:鞍山地名轶闻[M].鞍山地名学会、鞍山地名办公室,1990。

  [3]李学勤:中国通史图说[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