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试析威廉二世时期的德意志海权
历史学毕业论文

试析威廉二世时期的德意志海权

摘要:[摘要] 19世纪后期,对于统一后的德意志,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最终需要冲破其地理位置的限制寻求海外市场,但世界殖民地市场却早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分割完毕,俾斯麦时代所采取的大陆政策为主的对外政策已不能满足德意志对外扩张的需要。因此,出于自身国家利
关键词:试析,威廉,二世,时期,德意志,海权,摘要,19世纪,后期,

董文华赖昌星,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教务处,小x论坛

  [摘要]19世纪后期,对于统一后的德意志,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最终需要冲破其地理位置的限制寻求海外市场,但世界殖民地市场却早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分割完毕,俾斯麦时代所采取的“大陆政策”为主的对外政策已不能满足德意志对外扩张的需要。因此,出于自身国家利益发展的需要,威廉二世时期的德意志积极推行加强海权的政策。但由于其国内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膨胀,其侵略性与资本主义的天然扩张性结合,不合时宜的发动战争,最终导致失败和国家的毁灭。

  [关键词]德意志;海权;海权战略;威廉二世

  一、威廉二世发展海权的背景

  (1)德意志帝国主义的形成

  帝国主义首先是一种经济概念,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完成时期膨胀起来的民族经济力向外扩张和渗透的载体。在德意志其表现首先是垄断组织和金融寡头在经济生活中占有支配地位。1896年德意志卡特尔垄断组织已有260家,1911年遽增至550-660家[1](p.272)。克虏伯公司垄断了军火生产。电气工业掌握在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康采恩手中。化学工业三大康采恩企业集团联合为化学企业垄断组织伊·格·法本康采恩。汉堡-美洲邮船公司和贝蒂轮船公司两家控制了整个德意志的航运业。德意志卡特尔化的进程扩展到大部分工商业部门,如书商卡特尔和制针、纺织工业。另外,银行业在提供信贷的基础成为了垄断集团背后的实际控制者。如20世纪初,柏林商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成了电气工业的主要金融后台,其他大部分工业企业,不论大小,都是得到银行的支持才得以发展的。1909年柏林九家大银行集中全德银行资本的83%。德意志银行拥有资本30亿马克,控制了200家企业。柏林六家银行的董事会还是另外407家企业的监事,而这751家企业中515名大工业家同时是这六家银行的董事或监事。[1](p.275)银行和工业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金融寡头。

  第二是容克和资产阶级日益融合。德意志资产阶级从未单独占有政权,而容克掌握大部分地产,从事资本主义经营,使得两者经济利益密切起来,并在德意志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容克地主大量加入垄断企业和银行业,例如西里西亚大地主沙夫哥彻家族不仅占有西里西亚大量地产,而且还加入上西里西亚石煤开采。大工业企业家和金融寡头则力图购置地产,挤入贵族行列。这样一来,容克的经济利益向资产阶级渗透,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向容克紧靠,专制主义、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便渗透到国家各个领域,并使得德意志最终走上带有封建军事色彩的对外扩张道路。

  (2)俾斯麦时代的殖民政策和海军建设

  19世纪80年代开始,德意志开始向海外扩展势力。为了巩固在欧洲大陆上的势力,俾斯麦在殖民地问题上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他不愿意在海外殖民问题上同英国发生冲突。而德意志人此时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和扩展,都遭到英国人的排挤。由于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海军仅仅只是充当保卫航运和近岸的工具,充其量只是一个二流海军。弱小的海上力量根本无法跟英国竞争。而国内各种离心势力的出现,使其不得不把政策重心放在国内和维护欧洲大陆均势上。但是不是说海军就没有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中,德意志已经完成大陆体系的建立,法俄已不足以对德意志形成真正的威胁,反而是法国在德意志的怂恿下忙于同英国争夺殖民地,尤其重要的是,世界头号殖民和海军强国英国正忙于和法俄争夺北非和阿富汗,根本无暇顾及德意志。[2]因此,德意志有了良好的国际因素使得自己扩张殖民地和扩展海军,先后提出了1883-1887年造舰计划、1887年造舰计划和1888年造舰计划。这三个海军计划都得到了部分实施,由斯德丁的伏尔铿造船厂、基尔帝国造船厂、威廉港帝国造船厂、不莱梅的威悉造船厂以及英国的造船厂等建造的排水量3500吨以上军舰就有18艘,包括排水量7600吨的“德意志”号、“凯撒”号、“萨克森”号等,排水量6800吨的“普鲁士”号和“腓特烈大帝”号等。这些军舰属于近岸防御铁甲舰和小型战舰,从中可以看出俾斯麦时期德意志海军近岸防御思想,好几艘战舰服役到一次大战前。不过,它使得德意志海军的编制得到了大幅度加强,也为其进行海外殖民奠定了基础。

  (3)俾斯麦的下台

  虽然威廉在未当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麦,但他登位不久后,就与这位铁血宰相发生冲突。起因为1852年的一项法令,该法令规定必须在宰相陪同下大臣们才可以觐见皇帝。实质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皇帝对俾斯麦专断作风的不满。尽管从表面上看来是双方的冲突直接导致了俾斯麦下台,但究其根源,在于当时的德意志正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帝国主义社会,以俾斯麦为代表的旧官僚阶层已无法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革。可以说威廉二世的行为是符合德意志历史发展需要的。

  另外,俾斯麦的内外政策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功。俾斯麦的国内政策,以文化斗争和《非常法》为手段分别对天主教势力和工人势力进行了镇压。但是俾斯麦的内外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功。他的反天主教会的措施和肆意镇压工人运动的措施只不过增强了天主教领袖和工人阶级的战斗精神,他们成了对抗政治迫害的“英雄”得到群众和有识之士的同情和支持。1874年的帝国议会选举,中央党从1871年的63席增至91席。而德意志社会民主党在遭到12年的《非常法》迫害后,力量反而蓬勃壮大,并且成为帝国议会中最大的政党之一。对外政策上也未能阻止俄法靠近。1873年,俾斯麦促成缔结俄、奥、德三皇协定,但是到了1879年同奥匈缔结的军事同盟明显是对付俄法的,1882年,意大利加入又形成了三国同盟,虽然80年代同俄国又签订了再保险条约,但是俄国已经不再相信。

  另外,其在海外的扩张又到处遭到英国的排挤,资产阶级及与其有着密切联系的容克越来越不满他的领导。其专制的、独裁的、家长式的一贯作风,越来越遭到大家的反对,正是这样一种内外打击,把俾斯麦从宰相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二、威廉二世的海权战略

  (1)提升海军政治地位,建设海军

  1892年,威廉二世批准建立海军部,将只有首席陆军顾问才拥有的直接晋谒皇帝的特权,授予他的海军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