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音乐学毕业论文 > > 民族管弦乐《褐山揽胜》解析
音乐学毕业论文

民族管弦乐《褐山揽胜》解析

摘要:民族管弦乐是指由新型综合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的音乐!民族管弦乐队的组合原则和规模,与传统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都不尽相同。民族管弦乐队由吹、打、弹、拉四组乐器组合而成。从广义地讲,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那些辅以丝弦的)都属于民族管弦乐队,因早在汉代关于
关键词:民族,管弦乐,褐山揽胜,解析,民族,管弦乐,是指,新型,综合

假睛东方鲀,旱蚂蝗,nba录像回放

  民族管弦乐是指由新型综合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的音乐!民族管弦乐队的组合原则和规模,与传统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都不尽相同。民族管弦乐队由“吹、打、弹、拉”四组乐器组合而成。从广义地讲,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那些辅以丝弦的)都属于民族管弦乐队,因早在汉代关于相和歌的记载中,“丝竹”与“管弦”二词并用。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组合原则和规模,与传统丝竹乐队、吹打乐队都不尽相同,所以人们把民族管弦乐队专指是现代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性民族管弦(简称民乐合奏)乐队。

  摘要:作品以芜湖的历史文化为起点,以褐山为聚焦点,以特色的地域民歌主题为素材描绘了景点之秀美,以层次多变的结构布局叙述、展开了音画的不同内容与层次,以鲜明的主题形象、配器着色营造了清雅的江城山景及其清新旖旎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安徽音乐;皖江景色;乡土情怀;传统与现代;地域文化

  民族管弦乐《褐山揽胜》是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王安潮教授于2009年为芜湖市民乐团创作的“江南名埠・鸠兹印象”民族管弦乐组曲之一。《鸠兹印象》共有十部各种体裁的民族管弦乐构成,它以“芜湖十景”为音画谱写对象,以芜湖或皖南的民间音乐为素材,结合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技法发展而成。这组管弦乐的体裁形式多变,风格统一,或动或静、或浓或淡,快慢相间,虚实相间,多姿多彩地展现了鸠兹的古韵与现景。笔者曾对组曲之一的民族管弦乐《镜湖细柳》进行过研究[1],文章发表后得到学术界、民乐人及爱好者的关注[2]。《褐山揽胜》演出后受到芜湖市及安徽省内外民乐人的热情赞语[3]。而作为作品的首演者之一,笔者也对这部作品的选材立意、音乐素材、结构层次、风格意境有深切地感触,特写来以飨各界朋友,也为乐团进一步演奏这部作品提供理论参考。

  一、乡土情怀的选材立意

  选材无疑是地域性音乐作品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代表性、标志性而又适于现代音乐发展是《褐山揽胜》中的“乡土情怀”选材的特色。

  从音画所立意的经典历史资料看,据考古学研究,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距今200万至250万年间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芜湖在春秋时代是吴国的鸠鹚邑,鸠鸟云集,南北畅达,以芜湖为县名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已出现。芜湖境内大工山出土的古铜矿遗址,据考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材生产基地,它在1996年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古迹。作为濒临交通便利的长江水岸的商业名埠,其农业、手工业、商业早已发展成熟,南唐时就出现“楼台森列”“烟火万家”的盛象。地方商业兴起的南宋以后,芜湖商埠影响日盛;元朝的芜湖商业繁荣,南北枢纽;明清时期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其浆染业闻名遐迩。宋应星《天工开物》有“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载。古已有之的芜湖十景如赭塔晴岚、镜湖细柳、赤铸青锋、玩鞭春色、双江塔影(原名:双流夕照)、天门烟浪、西山灵石、马仁云壁、陶辛水韵、褐山揽胜等,都已成为周边地区旅游休闲之地。由此可见,民族管弦乐组曲选材鸠兹名埠是有其历史与景致的多重文化考虑的。笔者以为,其选材主要有三点缘由,一是近年来地方文化研究热潮的驱动,二是芜湖十景自身美感优势的引发,三是地方音乐具有的丰富特性及蕴涵的触动。

  就《褐山揽胜》来说,它作为芜湖十景之一也有着引人之妙。首先是地处市北郊的褐山,(又名四褐山,旧称合山、四合山)地利独特,景致迷人。山峰滨临长江,山顶“文峰塔”是芜湖的至高点,登临山巅即可远眺扬子江,繁忙的数十里码头尽收眼底,而横跨长江的芜湖大桥近在咫尺,俯瞰曹姑洲,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山上林木茂盛,绿荫葱茏,古树、名药、繁花遍布其间,芬芳滴翠,是纳凉、揽景、休闲的好去处。而俯瞰山下,有滔滔奔涌繁忙的黄金水道长江,有具有神话传说的江心岛曹姑洲的景物与文化相映成趣。褐山南麓的望江寺相传是地藏王入皖修行的第一站,以后辗转赭山,成佛于九华山。庙前古树参天,气吞山河的豪迈感与山下滚滚东逝的长江水遥相呼应,令人思绪万千。山上的古烽火台相传是南宋绍兴二年(1132)主战派将领李纲为了以固守长江天险来抗御金兵继续南侵,在四褐山顶建造的烽火台以便监敌报警。鹤山向东面两千米处便是风景秀丽的龙头山、凤鸣湖。龙头山苍松翠竹,小道通达。子龙峰松涛竹浪,时起彼伏,凤凰峰桃红李白,鸟语花香。凤鸣湖水碧波荡漾,清澈透底,是天然浴场。湖中泛舟垂钓,湖心岛娱乐休闲。芜湖美景不胜看,欲览全城上褐山。古邑风光收眼底,中江虹韵感心端。千年烽火生青草,百亩沙洲唤客船。取蟹助樽歌一曲,停舟信步共跻攀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77320.htm.。

  民族管弦乐以褐山揽胜的古韵文化及现实美景以描写对象,以音写景,音乐的画面感强,并由此达到音画相协调,展现了褐山美景之秀。乐曲以散板的引子描绘山水静景,也好似站立山巅远眺江景的点点帆影。入板后以抒情柔婉的芜湖民歌曲调素材表现了人景和谐、怡然自得的怡人山景。快板乐段好似远镜头扫描,将褐山美景一一道来。间插的慢板乐句是对亭庙休闲、山水相望的思绪的静思,为再次的快速画面飞转做好准备。全曲因表现褐山景色美的不同视角而在写景时呈现不同画面感音画,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段落,音乐素材因其典型的芜湖特性而很容易对地域音乐产生联想,较好地契合乡土情怀的选材立意。

  二、地方民歌的音乐素材

  芜湖的民歌蕴涵丰富,自由的山歌,怡心的小调,欢悦的舞歌,幽雅的古调。其特色是婉转怡人的江南小调,旋律婉转波折,调式游移多变,尤其以小情小意的情歌为最多题材,辖下的繁昌、南陵、当涂(现已划归马鞍山市辖)民歌全国闻名。选择适合民族管弦乐的音乐曲调发展的芜湖民歌为素材,为管弦乐主题及其发展奠定了基调。

  据曲作者介绍,《褐山揽胜》选择多首民歌作为各个音乐主题的素材。其第一主题选自繁昌民歌《海枯石烂不变心》。它是一首角调式山歌,自由舒展,上下句对称,落音不断游移(见谱例1)。作品将其运用于引子主题在梆笛声部奏出,但作品采用了中心音的改变,不再将其作为角调式,而是保留旋律的主要骨干的音,将落音由角音移至宫音,这是为突出乐队主音的稳定性而通篇考虑的。这一主题后来在乐队的拉弦乐声部、琵琶声部、吹管乐声部不断被渲染。将这一芜湖地区较有熟识度的民歌旋律进行了较好地乐队化发展。作为作品的主题,它还综合了芜湖市区的民歌《鸠江公社气象新》。《鸠江公社气象新》属于城市小调,更适于乐队作品音乐主题的起承转合均衡性结构的布设。与前述民歌不同的是,它是调性比较统一的徵调式,徵音起调,半终止在商音,最后落入徵音终止(见谱例2)。在这两首民歌综合相融的基础上,管弦乐在乐队全奏上推出了作品的核心主题,它由角音起调,经徵音、羽音、宫音的周转、过渡,每次都经过角音周转,显示出角音的核心性,在半终止处落入商音,为调性归结宫音做好了准备。核心主题是一个非对称的两句体,混合节拍的运用,第二句的弱起及长短音的非规律性设计等打破了结构的规整律动感(见谱例3),为后面音乐的发展铺设了多样化空间。

  谱例1《海枯石烂不变心》繁昌民歌采录:谢荣卿,填词:郭珍仁

  谱例2《鸠江公社气象新》演唱:晋毓梅记谱:贾子英

  谱例3《褐山揽胜》

  这样的选材既注意到作品的文化符号感及地域音乐的标识性,使地域经典的音画形象塑造变得浅显易懂,也为乐队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可见曲作者在作品创作上的独具匠心,也是他深入调研的缜密案头工作精细之体现。而演出后得到大家对主题音乐的普遍认同,说明选材的合理、恰当!

  三、速度布局的结构层次

  依据古典音乐结构的“散-慢-中-快-散”层次来布局民乐作品是作曲家常用的手法,它有利于主题的充分发展,也有利于多样音乐材料的加入及现代手法的融会。不仅如此,由于《褐山揽胜》属于组曲的考虑,前述笔者评析过的《镜湖细柳》也采用了中国古典结构。不同的是,《褐山揽胜》被发展为变化多样的结构层次,原古典结构的拱形结构可能更利于单一主题的发展。由于这部作品加入了很多的插部材料,所以,总体上的“散-慢-中-快-散”结构在《褐山揽胜》上被处理为:“散-慢-中-快-中-散-中-慢-快-急”。

  其“散”在曲中出现了两处。引子处的“散”是主题的初步呈示,属于领起的性质,篇幅稍长些,由非对称的四乐句构成,转调而开放地结束;中后部的“散”是主题的片段再现,属于连接的性质,篇幅较短,由开放的单乐句组成,它落于e商音也是为后面进入e羽调做准备的。

  其“慢”在曲中出现了三次,有两次比较大的段落;第一次出现是在引子之后,属于主要主题的强调性呈示;第二次是主题的再现;第三次则属于连接性材料且篇幅较短,是展开性段落的组成之一,常在结构解析上纳入其所附属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