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硕士论文 > >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探析
硕士论文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探析

摘要:基于现实的基础,网络流行语由一群接受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的人所创造,他们是这种新语体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规范的人员的集合体。以下是xzlunwen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探析 论文 ,更多内容请关注bylw毕业 论文 网。 摘要: 论文从社会语言学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功能,探析,基于,现实,基础,网络,流行

www.2121.cm,歙县人民政府,被掠走的苦工

  基于现实的基础,网络流行语由一群接受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的人所创造,他们是这种新语体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规范的人员的集合体。以下是xzlunwen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探析论文,更多内容请关注bylw毕业论文网。

  摘要:论文从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研究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它的产生和流行反映了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主张民主话语权、塑造自我形象开拓了渠道,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外的趣味。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语言发展;社会语言学论文;

  当下的网络流行语受到了不少群体的热爱,同时也面临着争议和批评。从主张维护语言纯洁性的观点来看,网络流行语是肤浅、简陋的语言,它冲击着传统的、纯正的语言的健康发展。网络流行语与传统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它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体现着现代人的认知观念和心理动态的转变,是众多因素综合的产物。

  1.语言变异理论

  所谓“语言变异”是指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 、社会心理因素、以及生理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1.1 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

  语言变异因语言使用的情景、语域不同而发生,也会因各种社会因素如社会阶层、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及种族的的不同而发生。社会心理也是影响语言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中产阶级对上层社会所使用的语言的向往。随着时代的进步,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出于表达的需求,也会引起语言的变异,正如某些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失。此外,从语言系统内部来分析,语言变异也有其内在的原因:新的语义的出现、词的结构变化(如复合词的发展)、词的功能增多。

  1.2 语言变体的社会功能

  首先,语言变体的使用受语境、谈话对象和谈话者的社会阶层、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性别、地域、种族等因素影响,根据特定情况而使用的语言变体可以体现说话者的上述社会特征,具有一定的身份标记功能。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根据特定情况来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以达到交际的恰当得体、成功完成交际目的,而多种语言变体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策略。

  此外,语言变体的使用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下可传达感情色彩,选择不同的语言变体还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这些都丰富着人们的社会语言生活。

  2.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研究认为,语言变异受社会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种族、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但网络流行语这种新的语言变异现象与传统的语言变异不同,它产生于虚拟的网络环境,网络的覆盖面之广使流行语的产生不受区域的限制,也无法从具体的性别和种族因素加以分析。人们只能从网络流行语的展现特征中观察分析这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文化现象。

  2.1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

  基于现实的基础,网络流行语由一群接受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的人所创造,他们是这种新语体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规范的人员的集合体。当代青年群体是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集中群体,他们体现该群体独有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当中有青年学生,也有刚步入社会不久的职场新人;有生活节奏紧张的都市白领,也有辛苦劳作的青年工人。在各种文化价值观激荡的环境下,他们表现出思想价值上的迷茫,试图找到、建立属于自身的价值体系,在迷茫中寻得情感的宣泄,满足内心的空虚与无助。同时,他们也要借助语言的力量来表达他们对当今世界的看法,展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他们是网络流行语这种新语体的创造者和使用主体。

  2.2 网络流行语出现的原因

  一方面是社会原因。当今社会现实情况,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各种文化现象竞相争鸣,给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创造了宽松的氛围;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再次飞跃,网络文化的影响等因素都给人们创造网络流行语这种新颖的语言变体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另一方面,人们崇尚创新,追求个性的心理趋向使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文化语言。网络流行语也是文字,只是人们采取的是更高端的方式实现了它的存在,不再借用于纸笔的记录。人们生活在一个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时代,更加追求生活的高效性,有时人们在网上为了更快的传达某种信息,就只注重文字的简洁,简单地按几个字母键,大概的意思就能表达出来,这受到大家的青睐,慢慢流传开来。

  3.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体现了语言的活力,展现了多元文化内涵的一面。从语言变异来讲,网络流行语与传统的语言变异有较大的不同,这种特殊的语言变异是基于现实语言来进行的,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需求,使它走上了标新立异的道路。语言变异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有序异质”的结构,是与社会因素相联系的动态的结构系统。一种语言或方言的系统在内部是不一致的,会因人群、因场合而异,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标准,内部是有差异的,但其结构和演变仍然是有规律的。网络流行语也是如此,它的使用目前集中于追求新意的青年群体,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语言的使用更是个性十足,已不将语言的标准考虑在内。网络流行语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模糊理解,因为它还没有广泛的覆盖效应去适用于任何群体,使得它的存在备受争议。

  3.1 随意性和创新性

  与传统语言变异背道而驰,网络流行语的词汇构成具有随意性和创新性如谐音类词语变异,汉字谐音:油墨———幽默,大虾———大侠,英译词email- 伊妹儿等。缩写谐音:表———不要,偶—我等。以功能分类分,有称呼类语言变异,如:美眉———美女,菜鸟———新手。动作类变异,如:切———口气词表不服气,雷———表出乎意料。别称类变异,如:网络暴民———网络文盲等。此外还有时效类,也就是所谓的年度流行语,如2010 年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等。

  3.2 展现方式和特色

  网络流行语词汇,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很难联想到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它的产生以强大的网络文化做后盾,在理解它的同时要考虑它特殊的使用环境,即语境的因素,才能认识到它独特的社会功能。与传统语言相比,它具备自己特有的展现方式和特色。

  首先,网络流行语具备新异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的变异两方面,对传统词汇进行新意改造,有时极尽扭曲;对新词的丰富探索,善于采用夸张手法。

  第二,网络流行语体现时代性。大部分流行语紧贴当时的社会现实,反应大众心理,使人们可以弯转的表达内心看法。

  第三,网络流行语具有即兴和流动的特征。它是人们在网络空间抒发对社会认知时即兴创造的,具有不断更新的流动性特点。

  4.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功能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发生变异后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新语言变体的出现要有社会意义,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就网络流行语而言,这种新的语言变体有它独特的社会功能。网络流行语与传统语言的存在方式不同,属于传统语言的语言变体,其社会功能更加细微化,在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受用于各类群体,并对人际关系的构建有一定的影响力。从网络流行语对社会产生的广泛效应去看它的社会功能,有以下几点:

  4.1 社会功能

  网络流行语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突显了它的社会功能,根据不同群体的使用需要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网络流行语适用于各大媒体,由于词汇的新颖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提高了大众对当今社会热点的关注度,使得网络流行语有更快、更有效的信息传播功能。

  4.2 娱乐功能

  使用这一功能的主体是年轻人,他们具有叛逆精神,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调侃生活。在日常交流中使对话有幽默效应,如“鸭梨”是“压力”的谐音。源于某人有意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引得无数人模仿。搞笑怪异的网络流行语受到青年群体的强烈追捧。

  4.3 商业功能

  有些传媒公司或营销厂家借助于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强大魅力,抓住人们紧跟潮流的心理动态,塑造网络流行语的实用性,赚取利润。例如,某个生产零食的厂家在包装袋上画上漫画人物旁边写上流行标语———“神马都是浮云”增添趣味性,激发人们购买其产品的好奇心。

  4.4 标记功能

  网络流行语与传统的语言变体一样也具有标记功能,它代表着当代年轻人的群体身份,反映了现代人的心理动态和价值取向。如2009年网络流行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源于百度贴吧里一张一名非主流男子吃面的图片。由于它道出了多少现代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没多久,便有许多人相继模仿此句式。

  4.5 展现多元文化内涵

  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内涵,体现了文化的时代特色。它的产生和传播符合当今社会的事实,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它的出现为精神紧张的现代生活增添了乐趣,为人们找到了缓解精神压力,转移焦虑的有效途径。它本身所蕴含的当今社会大众们的价值判断和心理动态的变迁,使得它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为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新事物的产生往往都是备受争议的,网络流行语这种新语体要面临着长期的考验才能被大众所接受,人们要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去引导网络流行语朝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使它更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展现语言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罗志野.语言的力量[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2]马利,涂靖.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变异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10).

  [3]钱乃荣.汉语语言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4]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4).

  [5]田贵森,孙建民.语言变异理论和研究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3).

  [6]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张从益.文化语言学研究[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