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当代文学论文 > > 试论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当代文学论文

试论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丁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和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众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丁玲文学作品女性形象的 论文范文 ,供大家阅读借鉴。 摘要 丁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和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在其半个
关键词:试论,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丁玲,一位,擅长,描

情仇姐妹 电视剧,林瑕娜微博,北人集团scm

  丁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和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众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丁玲文学作品女性形象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摘要 丁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和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众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思考,重点放在其对自由意志的执着追求上,她始终将其强烈的女性意识渗透于人物形象中,让她们从孤独苦闷、彷徨迷惘走向坚定执着。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女性意识的全力发掘,形成了丁玲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她塑造的梦珂、莎菲、陆萍、贞贞、陈老太婆、杜晚香等女性形象,从热衷于灵肉一致的个性解放,发展到将个性解放和民族解放以及全人类的解放融为一体的新女性。

  关键词:文学作品 女性形象 塑造 命运

  丁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和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众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代表作有《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韦护》、《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新的信念》等文学作品。通过这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丁玲为知识女性指明了一条拯救自我、贡献社会的光明道路,在中国现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从“五四”走来的女性在丁玲的笔下痛苦、挣扎、前进、成长,她们在体验人生、寻问人生、探索人生、超越人生的征途中,以女性执着的追求和倔强不屈的灵魂,去寻找女性生命的真谛。独特的女性形象在丁玲的笔下诞生,莎菲、丽嘉、贞贞、陆萍等成为中国20世纪20―40年代女性形象中的一大亮点。丁玲以刚劲有力的笔致,突破了“五四”女作家群局限于写“淑女型”新女性的个性解放,发展到写“叛逆型”的新女性,向封建礼教发起猛烈地冲杀,把中国女性文学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女性意识的全力发掘,形成了丁玲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

  一、早期的盲目反叛到追求个性的女性形象

  一九二七年秋天,丁玲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梦珂》,学生梦珂是个单纯、幼稚、富有正义感的少女,这个美丽的少女抱着对艺术和爱情的美好追求,从内地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寄住在亲戚家里,受到男性的追求。但她遇见的求爱者也是卑琐和虚伪的,当她发现自己所爱的男子竟另有外遇,就愤然离开亲戚家,走向社会,加入一个影剧团体,却不料由此走向了可怕的地狱,从而遭到虚伪、丑恶的、纯肉感非常无礼的侮辱,最后陷入了深深的幻灭之中。通过主人公梦珂纯真理想的毁灭,作家控诉了地狱深渊似的黑暗社会。从梦珂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盲目反叛社会,反叛生活,反叛男性的情绪,这是丁玲早期创作中女性自我意识的集中反映。

  丁玲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轰动,作品开篇就记录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照镜子的场面,女主人公在镜子里审视自己,并通过镜像认识自己。在小说的开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平庸生活中苦闷不堪的莎菲。她渴望新的生活,发自内心地呼唤新生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生动真实地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复杂、微妙、矛盾的恋爱的心理,这是一个“五四”运动后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所谓真正爱情的知识青年形象。莎菲孤高自傲,愤世嫉俗,像梦珂一样,她摆脱了封建束缚,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美好生活。莎菲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她的父母、姐妹都非常疼爱她,但她却不留恋这温馨的乐园,即使到最后,因为一番经历而陷到极深的悲境里去,她也没有想过回去,而是决意到无人认识的地方去,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也许在那个时代,回去,就意味着走回头路,就意味着失去真正的自由。莎菲在这方面,表现得如此执着,如此倔强,真可谓飞蛾扑火,非死不已。另外,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恋爱上,把恋爱视为生活中的唯一。日记中的矛盾和困惑也反映出女性意识的矛盾性,同时,日记里的文字充满了既爱又恨的情感。通过莎菲的恋爱生活,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女性的心灵痛苦、骚乱及其悲剧命运,从而曲折地反映了20年代的中国社会状况。可以说,莎菲是“五四”以来觉醒的女性的最高代表,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莎菲性意识的、或者说性别的觉醒,是封建专制之下的觉醒的重要内容,莎菲的行动具有反抗专制和传统文化、争取人尤其是女性的正当权利的意义,因此莎菲是个性主义的化身,是个性解放的代表。但同时,莎菲的形象又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里,失去生活目标而又不甘堕落、对社会满腔愤懑而又孤立地进行挣扎和叛逆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她既是旧礼教的反抗者,又是孤独的个人主义者;既勇敢又脆弱;既追求真正的爱情,又玩世不恭;既渴望真诚的新生活,又对现实困惑、幻灭、绝望。她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者的集中代表。

  二、追求个性解放与集体主义融合的时代女性形象

  《韦护》作为丁玲转型期的作品,以丁玲的好友瞿秋白和王剑虹为原型,描写了从苏联归国的革命者韦护与知识女性丽嘉的爱情故事。作品描写了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与革命者韦护的恋爱与冲突,成功地塑造了韦护这个革命信念战胜爱情的革命者形象,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丽嘉却绽放着更为夺目的光彩。丽嘉是一个同莎菲一样崇尚自由,任性的女子,但与莎菲相比,丽嘉更充满了生命的朝气与活力,虽然丽嘉做事没有耐性,喜欢新鲜,但她有着极大的热情,她不愿蜷缩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渴望走上社会。当恋爱与革命工作发生矛盾冲突时,男主人公割爱忍痛离去,女主人公面对恋爱的破灭,没有沉溺在莎菲式的消沉中,而是决心振作起来,投身革命。爱情的破灭并没有使丽嘉失去生活的希望,不像莎菲那样前途渺茫,不见出路,丽嘉已经看到了光明,并开始从狭隘的生活圈子里冲出来,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贞贞和陆萍是集体主义精神和追求个性解放相融合的典型女性形象,在丁玲的笔下被展现得清楚透彻。贞贞本来只是一个偏僻乡间的平凡女子,但在一次日军扫荡中被掳去,被迫当了日军的随营妓女。当这悲惨的命运降临时,贞贞并没有像古时的妇女那样为了守节而去死,为了革命,贞贞服从组织的安排,咬紧牙关充当有辱人格和尊严的日军随军妓女,不顾自己的病体和生命安危送情报。以革命为重的贞贞放弃了自我,牺牲了个体的尊严,将个体融入民族的解放战争,因此,可以说集体主义精神照亮了苦难的贞贞的生活之路。陆萍同样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起初陆萍并不愿意到医院工作,认为与她的性格不和,她可以从事更重要的或更不重要的工作,为此她声辩、甚至流泪。但是为了党的需要,陆萍同样放弃了自我对未来的憧憬,听从组织的安排。但是她们同时又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精神,当贞贞面对村民们异样的眼光和非议、鄙夷,以及家人再一次变相的婚姻包办时,为了她个人的生活,贞贞倔强地、强硬地反抗着。她虽然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但是在言谈之中,却丝毫没有想到搏得别人的同情,她冷静地对待村里人对她的非议。这时的贞贞表现出了不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清醒的个体意识和独立意识。丁玲另一作品《新的信念》讲述了一个儿孙满堂、五十多岁的陈老太婆在日本鬼子的血腥扫荡中,不仅被日军强奸,还亲眼目睹了孙女被奸淫致死的惨烈一幕、孙子被刺刀捅死的罪孽场景。但是陈老太婆并没有被中国传统的眼光和价值观念所压倒,她大胆地向人们控诉这种惨无人道的屈辱与痛苦,用来唤起人们对敌人的仇恨和斗争激情。在这里,我们看不到陈老太婆所畏惧的传统道德,看到的是乡亲们似乎一夜之间都摆脱了传统道德的沉重桎梏,共同确立了杀敌报仇的信念。贞贞和陈老太婆等女性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都展现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不再像莎菲们那样渴望获得灵肉统一的爱情,而是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相联系,在这之中展现自我的价值。

  三、从集体主义到寻求妇女自身解放的女性形象

  杜晚香是丁玲在创作后期倾力塑造的新中国妇女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有着鲜明时代精神的扎根北大荒垦区的女标兵形象。作品通过对杜晚香事迹的描写,寄托了对社会主义新型妇女的理想,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新中国妇女的骄傲感,她们真正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杜晚香五岁时成为孤儿,十三岁时做了媳妇,解放后在“土改”复查工作队及党的培养下,当了妇女主任,并被吸收参加了共产党。她支持丈夫参加抗美援朝,后来又随丈夫去了北大荒,成为扎根北大荒的标兵。她热爱劳动的品质,渴望参加火热建设的豪情,起初没有被人重视。人们习惯地只把她看作随军家属。丈夫只让她管好家务,农场领导也想不出应该给家属分配什么工作。但是杜晚香却主动地干起来了。因为农场的开创性的炽热生活感染了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解放了的中国劳动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她心中充满了主人公的责任感。她越来越强烈地感到自己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只安于做一个家庭妇女。她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终于带领起一群家属浩浩荡荡地加入了农场的繁重劳动。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建设事业,勤勉地学习和实践,使自己成长为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素养的新型劳动者,在忘我的社会主义事业中获得了真正的生活和幸福。作品中,杜晚香的成长过程表明了个人只有在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下,在党的引导下,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才能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作品中,杜晚香完全融入集体,全然不考虑个人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在她身上看不到她个人的情感、欲望,她无私无欲甚至无性,近乎完美,是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化身。如果把她与病态的莎菲女士相比,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样迥然相异的两个女性形象竟然出自同一位作家的手笔,然而事实正是这两个形象的创造者并非属于不同的作家。所以,这个问题也就特别值得我们深思。但是,同莎菲、贞贞、陆萍相比,杜晚香缺乏生命力,缺少独特的性格魅力。从莎菲到杜晚香,从女性偏执的优势心理到新中国妇女骄傲的主人公感,我们可看出莎菲型女性形象的发展,她们已从热衷于灵肉统一的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变为把个性解放与民族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融为一体的新女性。可以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我国新文学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女性的旧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挑战者,但是它的思想局限也是明显的,在令人窒息的小小角落里,未能给苦难的人们指出任何一条光明的出路。《杜晚香》则不然,它吹响的是一支嘹亮雄壮的军号,召唤人们明确地向美好未来奋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丁玲的文学作品里,她以其独到的女性视角、女性心理、女性笔触,在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在最深的层次里深切关注着女性的命运,思考着女性的前途,探索着女性的出路,从莎菲到杜晚香,丁玲塑造的女性形象有个隐约可见的轨迹可寻:梦珂、莎菲是个性主义的化身,执着地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但是有点盲目的追求;受革命浪潮的推动,丽嘉不像莎菲那样前途渺茫,不见出路,已经看到了光明,并开始从狭隘的生活圈子里冲出来,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在民族的解放中寻求个人的解放,宣告个人主义的破产;而贞贞、陆萍和陈老太婆集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于一身,她们的二重性揭示了革命与人的解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最后,70年代的杜晚香是社会主义新型妇女的代表,其突出的特征是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这一轨迹展示了中国女性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执着与奉献。

  参考文献:

  [1]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文集》(第2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2] 茅盾:《女作家丁玲》,《文艺月报》,1933年7月15日.

  [3] 王中忱、尚侠:《丁玲生活与文学的道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

  [4] 丁玲:《丁玲文集》(第一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5] 茅盾:《女作家丁玲》,《文艺月报》,1933年第1卷第2期.

  [6] 冯雪峰:《〈丁玲文集〉后记》,《论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