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中国传统七夕节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演变
历史学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七夕节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演变

摘要:摘 要: 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日本经历了脱落、遗失、添补的发展过程,期间融合日本文化、风俗习惯形成了一个更符合日本文化传统的七夕节。在文化的吸收、演变、融合中,日本人着眼于保留本国的主要制度及价值标准,从而使日本的七夕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七夕节,文化,日本,传播,演变,隋唐,时期,传入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在线阅读,9877地铁笨蛋6,露得清官方网

  摘 要: 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日本经历了脱落、遗失、添补的发展过程,期间融合日本文化、风俗习惯形成了一个更符合日本文化传统的七夕节。在文化的吸收、演变、融合中,日本人着眼于保留本国的主要制度及价值标准,从而使日本的七夕文化不仅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记,而且让以仙台为主的多个日本城市走出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的七夕文化之所以在日本得以传播和传承,与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χ泄?七夕文化的认同和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范文写作网 http://www.bixuanzl.com
  关键词: 五色短册;日本七夕节;牛郎织女
  中图分类号:K8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7)06-0085-05
  源于中国汉代的七夕节,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发表于公元7世纪后期的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中就收录了一百多首关于七夕的诗歌 ① 。中国的七夕节形成于汉代,盛于宋代,至清代几近消亡,其文化没有被继续传承下去,至当代则转变为情人节。 ② 而七夕节传入日本后,成为宫廷的祭祀活动,继而演变为民间节日,又由民间节日发展为政府统一规划的节日仪式和民间自发形成的庆祝活动。虽然七夕节由中国传入日本,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有脱落、遗失和添补现象,而在吸收过程中也会出现将一种习俗解体为多个以及将类似习惯合并为一个的重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七夕节在日本传播、接纳和演变的过程,试析其变化的背景和原因。
  一、七夕文化在日本的演变
  1.日本古代时期的七夕文化
  七夕节具体何时传入日本,以何种方式传入日本,其内容如何,至今史无可考,但是从飞鸟时代(公元7世纪)的诗歌圣人柿本人麻吕写于公元680年的“听到天河中有划船的声音,今晚牛郎和织女相会” ③ 诗句来看,至少在公元680年前七夕节就已经传入日本并被接受,这一传说描写了牛郎穿过天河和爱妻织女重逢的场景,与中国传统七夕节的传说相似。再从《注解养老令》的记载来看,大约在奈良时代七夕节被定为节日,开始有相关的庆祝活动,如观看相扑、七夕诗歌会、乞巧奠等。 ④ 而在《日本书记》中,也有关于七夕节活动的记载,如公元691年农历七月七日,持统天皇在宫中举行宴会庆祝七夕节,在宴会上宴请了当时的贵族,并赏赐了服装。 ⑤
  另外,从日本天武天皇到持统天皇的二十余年间,涌现出大量关于庆祝“七夕”活动的诗歌。根据这些诗歌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天武天皇已经接受了中国七夕节的礼仪和风俗,而持统天皇又将其进一步发扬。 ⑥
  根据《大日本史》的记载,每年的七月七日当天,天皇带领大臣在宫中看完相扑后,文人们便开始以七夕为题吟诗赋词,还赠送物品。 ⑦ 《续日本记》中记载:公元734年七月七日圣武天皇观看相扑比赛,并让文人墨客以七夕为题做诗,随后进行了赏赐。 ⑧ 奈良时代的宝物收藏地正仓院里保存着圣武天皇遗物――七根针和三色线。这七根针和三色线的由来在中国梁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详细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咸以金银?B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⑨ 观星和乞巧活动在唐玄宗时代尤为兴盛,随后传到日本在贵族和皇宫里流行开来。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以及《公事根源》中记载,公元755年孝谦天皇在宫中初次举行“乞巧祭”活动。当时活动主要在清凉殿(进行仪式活动的场所)举行。日本人在清凉殿的庭院里铺上草席,上面放上四角桌并摆放水果,同时在一张山茶树叶上放上金针银针各七根,并将五色线合成一股穿过金银针,一整夜都在焚香祷告,祈求织女和牛郎能够相见。 ⑩
  公元824年七月七日平城天皇驾崩后,自公元826年开始,七夕节当天便不再有观赏相扑的活动,祭祀活动主要为观星和乞巧奠,即在七月七日当晚向织女祈求女红精湛的活动。
  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七夕文化在8世纪时的日本已经非常兴盛。日本人不仅了解中国七夕节的风俗和习惯,还将七夕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进行传播。
  2.日本江户时代的七夕文化
  日本的七夕文化在江户时代有较大的变化,江户时代,由部分贵族和武士家庭参加的七夕节活动逐渐走入民间,寻常百姓也可以参加庆祝。《日次纪事》中记载,七月七日称为七夕,武士、商人以及平民百姓都穿着各种款式的白色和服进行庆祝,吃挂面(挂面代替中国唐代的点心),互赠礼品。七夕节的前一天,市内有出售用来写诗歌的构树叶,以便七夕节当天的“日本诗歌大会”中,市民们可以在构树叶或山茶树叶上写诗歌。 B11 随后,市民们聚集在一起吃挂面,向织女星和牵牛星供奉黄瓜、茄子。 B12
  江户时代中期,参加七夕活动的主要对象由成年人变为寺子屋的学生。每逢七夕,寺子屋的老师都要带领学生用五种颜色的彩纸装饰细细的竹子。在《宝永花洛细见图》中记载,七夕节学生拿着装饰有“五色短册”的竹子拜访老师,而老师看到学生带来的竹子,也会为他们准备美味佳肴。七月七日当天,大家将短册、竹子和供品等放入河中,顺水漂走。另外《宝永花洛细见图》中可以看到七夕节寺子屋的学生在构树叶上写字的插图,插图上画有摆在桌子上的贡品,以及用彩纸装饰的竹子。这些彩纸就是被日本人称为“五色短册”的七夕必备用品。而将“五色短册”挂在竹子上的风俗也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其来源于日本神道仪式中的驱邪活动。当然在所有信仰七夕文化的国家中,只有日本才举行这样的活动。
  最初日本人在竹子上挂的不是用纸制作的“短册”,而是五色线,后来变为丝绸,贵族们开始在上面写诗做画。 B13 当七夕节活动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后,一般百姓因丝绸的价格昂贵而开始使用五色彩纸,颜色分别为“绿、红、白、黄、黑”。由于日本人认为紫色是最高贵的颜色,因此逐渐地在五色中加入紫色代替了黑色,现在日本七夕节用的“五色短册”已没有黑色。原本七夕装饰用的“短册”是和神社的符纸一样的细长形,因此被称为“五色短册”。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开始正式大量使用“五色短册”进行祈福。今天“五色短册”更是七夕节必不可少的用品。现在除了用“五色短册”,日本的年轻人还会用各种材质各种颜色的制品来作装饰。   江户时代后期,七夕节祭祀活动参加的主要对象由寺子屋的学生扩展为一般儿童。每当七夕来临,那些在私塾里学习的孩子都会许愿,希望自己学业有成,并用早晨的露水研墨,在红薯叶上写诗,祈求能写一手好字。《诸国风俗问状答》中记载,七夕节男孩子将五色线扎在脚上,女孩子将五色线装饰在手上。七月七日十二三岁的孩子们用写有诗歌的“短册”装饰小竹子,并供奉茄子、豆角、西瓜等。然后将其放入河里漂流。 B14
  3.日本近代以来的七夕文化
  明治时代,日本为巩固天皇为首的中央政权,采取神佛分离的政策。政府实施废佛毁释运动,破坏寺院和佛像,烧毁经书经卷,废除了包括七夕节在内的日本五大传统节日。 B15 以东京都为首的大城市的七夕活动均被停止。昔日在东京,老师带领学生写诗歌的场景已经成为过去,只有在边远的农村还有一些地方延续着江户时代的习俗。
  昭和初期,日本政府开始试图复兴城市里的七夕活动。最先打破局面的是仙台市。1927年即日本昭和天皇登基第二年,仙台市的街道商店、商会提出重建七夕。到第二年仙台市的商会、商业街一同提出了举行七夕庆典活动的要求,并得到了仙台市政府的支持。盛大的仙台七夕节盛会使整个仙台街道都沉浸在七夕节的热闹氛围当中。这就是现代仙台七夕节的雏形。随着七夕节活动逐年壮大,仙台市在第三年又趁势举行了东北产业博物会。仙台每年七月七日前后就会准备盛大的七夕活动。
  受到仙台市成功举办七夕节的影响,神奈川县湘南平冢市也计划举办七夕节活动。1951年,平冢市举办了第一届七夕庆典。现在由平冢市和仙台市主办的七夕节庆典活动并列成为日本七夕节的代表祭祀活动。此外,安城、福生、爱知县一?m市、长野县上田市等日本各地也多次举办七夕节庆典活动。传统七夕节活动形成了以商业街为中心的模式,也就是说商家比百姓个人更重视并积极参与七夕节活动。作为商店街的七夕活动,主要是将街道进行华丽的装饰,让游客和顾客产生购物欲。这和百姓个人举行的祭祀活动完全不同。
  昭和时期不仅商家举行七夕庆典,日本百姓在家里也有自己庆祝七夕的方式。1941年日本文部省出版的《音乐教材教师用书》(下)中刊登了第一首关于七夕节的歌――《七夕节》 B16 。这首歌描写的是昭和时期日本一般家庭为庆祝七夕,在自家庭院中装饰竹子的情景。日本人在20世纪40年代庆祝七夕节的方式在歌词中得以再现。《七夕节》歌词中也写到绿、红、黄、白、黑五色的“短册”。每年七夕节将要来临时,幼儿园和小学就会学习《七夕节》之歌。这首歌不但有着欢快的节奏和韵律,而且使用儿童容易熟记的歌词来表达日本人迎接七夕节的快乐心情。在日本的初夏时节随处都能听到这首歌。《七夕节》之歌对于七夕节在日本的传播和传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使日本人从小就重视七夕文化,并教会孩子们应该如何去庆祝七夕。
  现在日本家庭中举行的七夕活动是由昭和时期的七夕活动流传而来的。在日本家庭中,人们在七夕前一天便买好了竹子用于装饰房屋或庭院,至于那些没有庭院的家庭,会将竹子放在家中或用竹帘代替竹子,并在文具店买好彩纸,以便孩子们写上心愿,然后再将其挂在竹子上。也有母亲为孩子或家人写心愿,例如“祝愿丈夫能够晋升”“祝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等。这样的活动在民间广泛流行。无论是各大百货商店,还是人来人往的车站,就连托儿所、幼儿园都会在竹子上挂满五颜六色的“五色短册”,并在这“五色短册”上面写上自己的愿望。日本人除了写愿望,还会在“五色短册”上写为某事而努力等鼓励、勉励自己的话。现在七夕节装饰“短册”的材料各种各样,有用保护环境的再生纸,色泽鲜艳的日本纸,也有用印有宣传内容的塑料制品。 B17
  另外,在日本农村,每当七月七日的前几天,就会有许多卖竹子的商贩背着竹子穿梭于大街小巷。人们在七夕的前夜研好墨,以便第二天早上把露水加在墨里在红薯叶上写字。 B18
  二、中日现代七夕节的异同
  在中国,七夕活动在农历七月七日举行,但是在日本大多是在公历7月7日举行。公历7月,日本正是梅雨季节,因下雨或阴天,七夕当天看不见一年一度的牛郎与织女相见的情况较多,因此日本在庆祝七夕的活动中更加重视挂“五色短册”而不是敬拜牵牛星和织女星。同时日本还将中国的对月穿针活动变为在竹子上装饰写有祈愿的“五色短册”的活动,并在中国祭祀用的五种颜色中继承了“红、黄、绿、白”四种颜色,也创造性地将黑色?为日本人认为的高贵的紫色,进而也将竹子上装饰的单一的“短册”增加为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同样也是气候的原因,日本民间七夕节对天气的要求和中国也不一样。《日本年中行事辞典》中记载,在中国,七夕当天人们希望天晴,因为这一天只要下雨,牛郎和织女就不能相见。而在日本农村,人们希望这天可以下雨,即使下三滴雨也好,一定要下雨,而且下得越大越好,最好大得能将装饰着彩纸的竹子冲走。这样写在“短册”上的愿望就能更快地实现。前者是基于中国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想法,后者是从日本固有信仰而产生的想法。 B19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七夕这天盼望牛郎织女相聚,而日本人则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在中国的七夕文化中,主角一直是成年人,而七夕节传入日本后,庆祝活动最初在天皇和大臣之间盛行,之后扩展到贵族,直至庶民百姓,在江户时代则开始以儿童为主。现在日本保留下来的民间七夕节活动大多是围绕孩子而举行的有规模的仪式活动,一般在幼儿园和托儿所进行。在日本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放有竹子,上面装饰得色彩斑斓。在幼儿教育中加入七夕节仪式活动,让孩子们在彩纸上写下自己的心愿,使孩子对未来拥有憧憬和希望。
  另一方面是在日趋商业化的节日活动中,商家表现得最为活跃,如同日本的百货商店引进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一样。他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使这些节日在日本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心甘情愿地为此消费。七夕节也是同样。日本最大的七夕仪式在仙台和湘南,仙台的七夕节盛会重振了整个仙台市的经济。随着日本家庭宗教信仰的淡化,七夕活动在日本经历了由国家性活动到个人活动,又由个人活动扩展为社会、国家、家庭活动的变化过程。   三、七夕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原因
  1.相同的农耕文化环境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相近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相同的农作物,相同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相似的季节意识和文化背景。这为中日文化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文化在日本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农耕文化环境,有着类似的礼仪仪式。日本的祭神仪式中就有向神灵敬奉手工纺织品的活动。供奉神灵纺织品是希望秋天能够丰收,并为人们除去身体的污秽。当时只有被挑选出来的女性才有资格担任贡品的纺织工作,而这些女性被日本人称为“织女”。这种活动被称为“TANABATA”和七夕(“TANABATA”)的日语发音完全相同。因此,当中国的七夕文化传入日本时日本人并不觉得陌生。相应地,日本人将向神灵供奉纺织物的文化、本土的“织女”和中国七夕文化、织女传说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七夕文化进行传播。另外,受中国七夕传说故事的影响,日本人认为牵牛星(牛郎星)代表农业生产,织女星代表纺织和缝纫。因此在七夕,日本人拜牵牛星和织女星,以此希望五谷丰登,女红精湛。
  2.日本文化发展的需要
  中日祭祀活动经过千余年吸收、沉淀,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同时也是日本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日本通过吸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来完备宫廷典章礼仪制度,维护高度集中的皇权统治,突出朝廷的尊严。由此可知祭祀活动是日本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祭祀活动背后隐藏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日本人在宴会和节会上主要引进中国的节日形式和祭祀内容,同时结合本国的传统习惯加以改造。他们结合日本的文化习俗将引进的唐朝祭祀活动转化为奈良、平安时代的祭祀活动。这些“中国式”的祭祀日,加上日本原有的统称为日本的“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每当这些节日到来时,天皇便在宫中赐群臣们酒宴,以后逐渐变为举行宴会活动。随着历法的传入,日本把祭祀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活动本身,将节日庆祝仪式作为皇宫的例行活动,在日本民间开展节日活动。这些节日活动和百姓生活相连,保留至今。因此七夕文化被日本上流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并渗透到普通庶民生活当中。其中也从单纯的女性追求女红精湛扩展到家庭、家族的许愿。
  四、七夕文化在日本发生演变的原因
  1.日本经济发展的需求
  日本的七夕节活动在昭和时期复兴,得益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七夕节前,大街小巷的花店里摆放着竹子,文具店里出售各种各样的彩纸,百货商店和超市都设立了七夕专柜,专门提供七夕用品。饭店在七月七日这天会准备七夕料理和七夕套餐等。酒店里也会推出七夕套房,百货商店、酒店、宾馆等商家会挂出霓虹灯进行装饰。日本人在这种气氛下,不由自主地受到七夕文化感染,走进百货商店消费。特别是泡沫经济后,日本政府也一直为恢复经济努力,利用七夕这样的传统节日促进日本人消费也是其恢复经济的策略之一。像仙台这样以七夕节来振兴旅游业,举行产业博览会就是典型的例子。孩子们在七夕这天不仅能够收到礼物,品尝到平时享受不到的美味外,还可以约同伴逛街游玩。因此日本的孩子们都盼望过七夕节,这也无疑对七夕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日本的七夕活动不但建立在农业生产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之上,而且随着日本经济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2.儿童教育的需求
  现在日本的七夕活动主要以孩子为主,从幼儿园到学校进行的七夕活动是儿童学习的一个环节。在七夕节前后的理科课上,老师还会教授星座的知识。日本人认为七夕是一个含有大量教育要素的节日,有孩子的家庭,每年都不会缺席七夕庆祝活动,参加者除了孩子和父母外,还有他们的亲朋好友一起来为孩子祝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吃寿司,谈笑风生,场面十分热闹。因此七夕节也是日本人维系家庭成员以及外界情感的重要纽带。日本的母亲都有这样的梦想,等孩子稍大一些能和自己一起做七夕寿司,用“五色短册”装饰竹子准备七夕节仪式。每年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帮忙摆放餐具到做寿司,甚至独立准备七夕的活动,是日本家庭主妇的极大幸福,更是其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七夕节活动也是日本家庭主妇进行社交,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场合之一。长大成人的孩子们成家立业后又会开始进行七夕节活动,当然在没有孩子之前,他们会在“五色短册”上写上祝愿小家庭能有一个健康的孩子等祝福,妻子会为丈夫准备牛郎织女图案的寿司,在细面条上加上萝卜刻的星星等。
  七夕节在中国变为情人?,七夕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乞巧活动也消失,代替它的是借用七夕名义而进行的各种促销活动。日本的七夕文化之所以能发扬、发展,政府的支持、干预以及从幼儿园、小学的教育中就开始加入七夕文化有密切关系。它使每个日本人从小就知道七夕并了解七夕的活动,将传统七夕文化代代相传。日本教育部鼓励创作与七夕节相关的作品,并将歌曲《七夕节》编入小学教材中,同时政府还要求在七夕节前后循环播放《七夕节》之歌,使整个城市沉浸在七夕的氛围中,这些措施都促进了七夕文化的传播传承。
  注释
  ①高木圣鹤编:《万叶集》,同朋社,1988年。
  ②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文化遗产》2014年第1期。
  ③内容为作者自译,原文为“天?h?|音??O星与?女今夕相霜”,见与谢野宽等编:《日本古典全集?万叶集略解4》第十卷第2029首,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1925年,第268页。
  ④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会田范治:《注解养老令》,有信堂,1964年,第1372页。
  ⑤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宇治谷孟:《日本书记(全现代语译上)》,讲谈社学术文库,1988年,第6页,《日本书记(全现代语译下)》,讲谈社学术文库,1988年,第330页。
  ⑥《万叶集》中柿本人麻吕、山上亿良等的多首诗歌。
  ⑦内容为作者翻译,原文为“7月7日丙寅、相?浃?铯蛴Qたまふ、是の夕、南苑に徒御したまひ、文人に命じて、七夕の?を?xせしめ、物を?nうこと差あり”,见源光?笮薅?:《译注大日本史》第1卷,建国纪念事业协会,1941年,第16、183页。   ⑧内容为作者翻译,原文为“天平6年(734)7月丙寅(7日)条に「天皇?Q相??铩J窍ν接?南苑。命文人?x七夕之?。?n禄有差」”,见经济杂志社编:《国史大系?续日本记》第2卷,经济杂志社,1897年,第195页。
  ⑨宗懔著:《荆楚岁时记》,岳麓书社,1986年,第44页。
  ⑩内容为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见与谢野宽编:《日本古典全集?怀风藻、凌云集、文化秀丽集、经国集、本朝丽藻》,本文简称《怀风藻》,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1925年,第19页;关根正直修正:《公事根源》(下)学术图书出版社,1986年,第56页。
  B11在构树叶上写诗歌来自日本的民间传说:七夕这天在沾着露水的红薯叶上写字能提高书法水平。这个典故源于《新古今和歌集》中记载的俊成女写在构树叶上奉献给神佛的诗歌:“たなばたのとわたる舟の?|の?~にいく秋??きつ露の玉づき”。?词大意是:七月七日的晚上渡天河的船来到了河口。正是这天,在构树叶子上写诗歌来供奉神佛,为恋爱成功祈福。由此日本贵族之间开始在红薯、构树等植物的叶子上写诗歌许愿。见小林大辅:《新古今和歌集》第320首,角川学芸出版,2007年,第59页。
  B12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黑川道裕:《日次纪事》增补,《七月?初七日》,京都严书刊行会,1676年。
  B13作者根据插图和说明,归纳、总结、翻译自栗野秀穗编:《宝永花洛细见图》,京都严书刊行会,1934年,第9页。
  B14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中山太郎校注:《诸国风俗问状答》,东洋堂,1942年,第102、428、429、629页。
  B15日本五大节日称为“五节句”或“五节供”。由一月七日的“人日”、三月三日的“上巳”、五月五日的“端午”、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这五个节日组成。
  B16书名为作者翻译,原书为《うたのほん教??用下》,此书为1941年3月日本文部省发行的学校音乐教科书,分1年级用的上册和2年级用的下册。参与编辑的人员有小松耕辅,井上武士等,第81页。
  B172012年7月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做调查。
  B182012年7月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做调查。
  B19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日本年中行事辞典》,角川书店,1978年,第477页。
  责任编辑:王 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