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柏杨岭堡小考
历史学毕业论文

柏杨岭堡小考

摘要:摘 要: 偏关县柏杨堡,是内长城和外长城交汇的地方,侧卧于斜坡之上,外观独特。据现存遗址分析,曾建有大量空心砖楼,但基本都被拆毁。现只剩两座摇摇欲坠的的残楼,其中一座被村民称作“九窑十八洞”。大回廊结构,侧面各有四箭窗,其名称来源于敌楼的建
关键词:柏杨,岭堡,小考,偏关县,柏杨,长城,交汇,地方,侧卧,于斜

9ggjj,谢铁骅,好句子大全唯美

  摘 要: 偏关县柏杨堡,是内长城和外长城交汇的地方,侧卧于斜坡之上,外观独特。据现存遗址分析,曾建有大量空心砖楼,但基本都被拆毁。现只剩两座摇摇欲坠的的残楼,其中一座被村民称作“九窑十八洞”。大回廊结构,侧面各有四箭窗,其名称来源于敌楼的建筑结构。
范文写作网 http://www.bixuanzl.com
  关键词:柏杨林堡 起源 明代 遗址位置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95-01
  一、引言
  明代山西镇偏头关下辖的柏杨岭堡,目前公认的位置在山西省偏关县北部山脊“二边”与“内边”交汇处的内侧(南侧)。
  因山顶交汇处面积窄小,柏杨岭堡只能建筑在山顶东向斜坡处。北墙距边墙十余米。该堡东距柏杨岭村二里许,西距野羊洼村四里许。
  柏杨岭堡的建筑年代,《偏关志?堡寨》云:“柏杨岭堡,在关东北九十里,明弘治二年(1489年)建”。关,指偏头关。明代此地有军而无民,因此 只设关而无县,清道光三年方设偏关县。
  目前该堡为空堡,其内无任何建筑遗迹。堡墙为方形,墙体保存尚好,东墙中部有一处豁口,应为原先的出入通道。此处山势较高,视野开阔,可总揽周边形势。笔者实地探查,交汇处山顶海拔约1816米。堡墙西北角外经纬度为:39.36.40N 111.51.19E
  二、柏杨堡在明代史哲的记载
  使用谷歌卫图测量,此堡四围墙体总长二百八十余米,换算为八十五丈。笔者以为,此种小堡面积狭小,无法囤积军队,且建筑在斜坡处,居住困难。其作 用只是在春防、秋防或遇警时临时收敛军人、百姓建筑年代牲畜之用。
  “二边”是明人对此道长城的称呼。该长城由北部山下的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上村向南偏西上山,到达山顶部,再九十度西折,往黄河老牛湾堡而去。有二 边即有大边,大边在二边以北六十里。然而当地一些人误将二边称为大边。笔者以为,此边为明代所建,应当以明代称呼为准。
  “内边”亦为明人的称呼。该边由口子上村向南偏东上山,到达柏杨岭村以东的一处山顶,其中一道继续向老营堡城方向南下。另一道在该山顶分岔,向西 与二边交汇。柏杨岭堡就建筑在山顶交汇处的内侧。
  二边的建筑年代,《偏关志?边隘》云:“明成化二年(1466年)总兵王玺建,东起老营丫角墩抵内边,边西抵黄河老牛湾,南折河崖抵河曲县石梯隘 口,延柔二百四十余里”。
  内边的建筑年代,《偏关志?边隘》云:“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巡抚曾铣自丫角而南,历老营、野猪沟、利民一带增筑旧边一百四十里、望台 一百二十又八”。
  我们从上述记载得知,二边建筑二十三年之后,出现了柏杨岭堡,再五十五年之后,方出现内边。目前我们在实地看到的现状,是经过七十八年方始形成的。
  然而,根据明代《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史料记载,我们需要对柏杨岭堡的有关问题重新讨论。
  三、柏杨堡在史册中的来源及形成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时任山西、宣府、大同总督杨时宁令三镇官员各以图文形式上呈本镇形胜、要害、防务等情况。此项工作至万历三十一年结束(1603年),最后合成编纂出《山西宣大三镇图说》。《山西宣大三镇图说?卷三》对柏杨岭堡有如下介绍:“本堡万历二年建设,土筑,周二百四十四步,高三丈五尺,设防守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二百四十八名,马止二匹,分管边墙二十里,市口一处,边墩砖楼三十二座,火路墩三座……本堡旧设于柏杨岭,后因山高缺水,改移于窖儿??,仍存故名,而新堡亦复无水,取汲于塌崖沟中,且兵马寡弱,幸赖老营伊迩,缓急可济……”。
  图中另附有文字说明,用以表述柏杨岭堡方位:“北至边墙一十里;南至老营堡二十里;东至旧市口一十里;西至八柳树堡三十里”。
  阅读上述史料可明确得知,始筑于弘治二年(1489年)的柏杨岭堡因“山高缺水”而渐废。一百一十二年之后,即万历二年(1601年)“改移于窖儿??”,并“仍存故名”,继续称为柏杨岭堡。笔者认为,如若寻找和确定柏杨岭新堡,应符合如下条件:其一、应在边墙内、柏杨岭旧堡周边。 其二、应符合史料所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距离。其三、应有地名曰“窖儿??”。其四、堡墙周长应符合史料所述“周二百四十四步”。“步”为明代丈量单位,二步等于一丈,二百四十四步等于一百二十二丈。新堡墙体周长换算后应为四百零三米。
  老营堡城(今偏关老营镇)坐落在关河旁。关河向西通往八柳树堡(今八柳树村)、偏头关(今偏关县城),然后西泄黄河。关河南北两岸皆山,中通一川。老营堡城以北偏西处有一村落曰“教儿??”,该村散落在一条东西向的土沟之内,其北山二里许的半坡处有一残破土堡,当地人称为“土堡子”、“空堡子”,内外皆为田亩。
  按照方位所述路程计算,教儿??村北山上的土堡完全符合史料中“北至边墙一十里、南至老营二十里、西至八柳树堡三十里”的记载。虽然史料中“旧市口”地名现已失传,但根据地形和现场遗迹判断,应在柏杨岭村以东内边分岔处,小路恰好一十里。
  若欲由老营堡城前往教儿??村,其路径为,在长城内直接沿小路北上,经杏儿嘴村偏西北至教儿??村,再向北上山二三里,可至土堡。
  若欲由八柳树堡前往教儿??村,须沿关河向东至岩头寺村,此地出现东北向的大沟,沿此沟向东北可直达教儿??村。
  四、柏杨堡的历史影响
  柏?盍胄卤け辈俊⑽鞑拷杂谐こ牵?距离远近不一。北部最远端长城距离恰为一十里。该土堡部分墙体虽已倒塌,但轮廓尚在。使用谷歌卫图测量,四面墙体长度约为406米,与“周二百四十四步”吻合。
  老营、教儿??及周边村庄盛传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当年鞑子从北边进犯,老营的哼哈二将前往堵截,在山里遭遇,即打不过,又无法退。一个大将回身跑到山腰,大叫当军官的儿子过来助战,结果儿子还没带人上来,人就全死光了。因此,叫儿子上山的那个地方被称为“叫儿??”。
  ??同堰,意为两山之间的平地,山西一带习惯使用该字起村名。六十年代,当地干部认为叫儿??不好听,改为教儿??。
  《宁武府志?山川》在介绍老营北部马鞍山、双碑??地名时道:“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俺答由此山(马鞍山)入犯老营堡”、“马鞍山之役,游击梁平、守备神?御之,堕虏伏中,七百余人皆?{,巡抚万恭勒双碑记七百人名于此(双碑??)”。
  俺答,土默特部落汗王,属蒙古黄金家族,曾率七万骑杀至北京东直门外,制造了“庚戌之变”。
  老营堡城一夜间有七百余军人战死,足可使堡内家家戴孝,户户哭声。这在当地或山西镇应当是天大的事情,此次战事因此才可以在老乡嘴里流传至今。
  笔者分析,应为游击将军梁平命传令兵下山寻其子带兵上山救援,子未至而身先死,死前大呼儿子救援杀敌。“双碑??”在“叫儿??”东北四五里许。万恭所立双碑,据老乡回忆,十几年前还剩一碑。
  结语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透露出一个信息,柏杨岭旧堡缺水,守边官军早已移驻在教儿??,而非万历二年筑堡后移驻。当老营堡城官军在四五里外的双碑??“堕虏伏中”,自然前往最近的教儿??搬军求援。古人对于地名的书写并不规范,许多地区或因方言,或因不谙地名来历,或因谐音等因素造成地名同音不同字的事例不胜枚举。现今的地图、路标、书籍中也经常出现地名讹误。因此,《山西宣大三镇图说》中将叫儿??称为窖儿??,属正常情况。现今改名为教儿??,也属正常,但均指同一村落。
  柏杨岭堡现已确认属实,与史料记载一般无二,土堡子应予重新恢复固有名称,并继续加以保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