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五力模型”建构
历史学毕业论文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五力模型”建构

摘要:关键词:信息素养;互联网思维;教育模式;模型设计 范文写作网 http://www.bixuanzl.com 摘要:文章以互联网思维内涵与逻辑为基点,梳理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诸要素的变化,并依循互联网思维逻辑进行推演,提出了包含体验式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碎片化
关键词:基于,互联网,思维,信息,素养,教育,五力模型,建构,关键词

nagios安装,金原崇,gs12530

  关键词:信息素养;互联网思维;教育模式;模型设计
范文写作网 http://www.bixuanzl.com
  摘要:文章以互联网思维内涵与逻辑为基点,梳理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诸要素的变化,并依循互联网思维逻辑进行推演,提出了包含体验式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育方式、协作式学习策略、进阶式培训过程的“五力模型”建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背景
  “互联网思维”一词由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2011年最先提出,意思是商业模式变革要采用互联网方式去思考。2012年,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多次使用“互联网思维”阐述其商业理念。2013年11月3日,《新闻联播》题为《互联网思维带来什么》的新闻报道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将“互联网思维”社会关注度全面提升。2014年深圳IT领袖峰会上,雷军将“互联网思维”总结为七字口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和360公司董事长周鸿?t《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从理念和实践视角系统地阐述了互联网思维理论,人们开始逐步采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整个社会发展。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思维”,再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泛在信息环境让信息无处不在,读者信息需求趋向个性化,学习内容呈现碎片化,慕课(MOOC)、微课和网络公开课等学习平台使学生的学习渠道更加多元化,这必然要求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内容、过程和测度进行重新定位与设计。
  2.互联网思维视角下信息素养教育的重新审视
  2.1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与逻辑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技术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支持,理念上采取开放、互联和跨界的心态,对事物原有发展模式在战略、业务和组织三个层面上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互联网思维遵循“平等、求真、开放、协作”的精神理念、“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和“万物皆可互联,互联成全生态”的研究范式。赵大伟在《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中总结出九种互联网思维方式:用户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这些思维方式正成为人们进行创新探索和流程再设计的逻辑新起点。互联网思维在逻辑上体现为三个字:“互”“联”“网”。“互”就是“互动”,人们由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搜索信息,再到互动交流信息,从而精准获得信息需求。“联”就是“联接”,通过有线网以及无线网和移动网络将人、信息与资源联接在一起,形成一种聚合推动力,实现用户最佳体验。“网”即“网络”,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完成人与信息之间的“互动”与“联接”,完成社会化分工与协作,将整个世界构成一个“网络体”。将互联网思维理念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最终动态地实现自我提升和变革。
  2.2互联网思维视角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变化
  2.2.1教育内涵泛化。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必备素养在不同领域出现教育内涵泛化的现象,衍生出众多新概念:比特素养(Bit Literacy)、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信息通信技术素养(ICT Literacy)、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和网络素养(Net Literacy)等。这些新名词理论相似、内容交叉、边界模糊,使得信息素养教育内涵极易在概念上产生混淆,教育者和学习者很难把握其核心主旨。
  2.2.2教育主体多元化。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主体是高校图书馆。图书馆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培训,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都集中于图书馆。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突破使人们获取信息素养教育的渠道更加多元,慕课(MOOC)、微课和网络公开课等新型学习平台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大学生已经不再将图书馆作为唯一的资源获取渠道,而是向更加广阔的互联网寻求帮助。
  2.2.3核心能力发生转向。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该《框架》取代了200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框架》与《标准》的最大进步就是引入“元素养”和“阈概念”两大理论,强调从技能习得向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的转变,在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自我批判性思维培养和学术思想交流。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正在从信息检索能力转向以科研为目的信息利用、分析和评价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2.2.4教学方式互联互动。文献查阅和实践调研发现,信息素养教学方式更加趋于灵活、开放,学习过程也不再是单纯的“给”与“予”,而是采取更加主动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加大新媒体教学力度,采用更加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补充教学,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最大自由度,在教学资源上保障优质资源互联共享。
  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五力模型”建构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型建构的本质是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自我创新,将互联网思维渗透到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握信息素养教育内涵和主旨,在知识、技术和思维所构成的“三螺旋”结构中,对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框架和内容进行重新分析和设计。笔者根据文献记载和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出了包含体验式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育方式、协作式学习策略、进阶式培训过程的“五力模型”(见图1)。通过“五力模型”将信息素养教育诸要素在互联网(Internet)上互联互通形成思考设计工具,重新设计和建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内容和过程,从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目标。
  3.1体验式课程设计
  互联网思维七字口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聚焦于用户体验,强调“去中心化”的理念,互联网所形成的是一个众多节点的网络,在多点对多点的平等对话中,用户不但是使用者,还可以成为协作者,用户主动参与产品和服务设计,更加符合用户需求,从而达到体验超过预期的效果。例如:iPhone手机以“自然”作为设计法则,以人类的本能为出发点开发iphone的解锁模式――沿着箭头图标向右滑动文字条即可解锁,小孩甚至不用学就会使用,这是因为触摸是人的天性,新特性的完美体验极大提升了用户满意度。体验式课程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关注学习目标和技能习得。在具体实践中,笔者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和利用能力非常好,而且在利用技能解决本专业具体问题方面具有敏锐性,所以,在体验式课程设计中既可以邀请专业教师设计课程内容,又可以让学生从学习者视角对课程内容提出改?M,并请他们承担某一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体验式教学。在教学相长中,信息素养学习者已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3.2模块化教学内容
  互联网思维下产品设计更加注重标准化、模块化和可复制性,体现“即插即用”的IT理念,这是与传统项目化产品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标准化、模块化产生规模效应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用户选择更加自主,依据自身时间、资源、能力选择合适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需求。将信息素养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分成若干独立的子模块课程,每个课程对应一项技能,相对独立,从逻辑上将“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利用和交流――信息安全与道德”贯穿起来,获得知识需求,自由选取学习模块,满足自我能力提升的需求。
  3.3碎片化教育方式
  互联网思维5F法则之一“碎片化思维(Fragment)”认为,便捷的移动互联技术让人们处于一个“泛在信息社会”,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各种技能。具体做法是:学习内容短而精,以15分钟作为上限;工具无处不在,图书、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皆可利用;方式多样,文字、音频、视频交替使用。碎片化学习趋势已经成为现实。信息素养教育在方式上具有三个碎片化趋势:需求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和地点碎片化。新的需求产生了新的学习方式,慕课(MOOC)、微课等新型教育方式具有上?n时问、地点不受限制,课程内容时问短,解决问题针对性强的特点,体现了互联网思维。教师将课程内容制作成专题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发布到网络上,学生自主计划学习时间。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安排作业、测验和考试,完成整个教学内容的所有环节。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实践中,碎片化教育方式很容易造成知识内容碎片化,很难形成知识体系,所以在碎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保障信息素养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3.4协作式学习策略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社交元素,人在自然属性上属于群居动物,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与人通过各种网络“连接”“聚合”“协作”,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研发与升级换代,增加用户的活跃度和黏合度,可以说,是否具备“社交元素”已经成为衡量互联网产品的标准。2015年2月,《框架》将第一框架描述为“学术是一种交流”,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社交元素就是协作式学习,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一个共同科研课题作为协作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术讨论和思想交流,提出各种观点,激发学生产生新想法、提出新问题、探索新发现。
  3.5进阶式培训过程
  互联网思维要求产品快速迭代,路径设计体现为产品迅速上线、小批量测试,根据反馈快速调整产品功能,以快速迭代实现进阶升级,驱动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功能。快速迭代的另一具体体现是追求“极致”和关注“细节,塑造核心竞争力,使得产品和服务持续优化”。信息素养教育过程需要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体现“终身学习”理念,因此,它必须渗透到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依据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进阶式培训。例如:对新生开展以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培训,对大三、大四学生设计以中文资源获取、数字图书馆使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对研究生则开设外文文献检索、论文开题调研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各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信息素养教育的智力支持,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知识一体化的进阶式融合。
  4.结语
  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以互联网思维为视角进行迭代升级。建构“五力模型”实现体验式、模块化、碎片化、协作式和进阶式培养过程,有助于探索多元教育模式,使整个信息素养教育效果得到提升。后续研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设计,测度学习效果,探索教育实践关键路径,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上开展教育创新,实现信息素养“终身学习”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