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当代文学论文 > > 现代文学思潮论文
当代文学论文

现代文学思潮论文

摘要:现代主义文学以主观的内心世界为主要对象,是人的潜意识中的“自我”表现,下面贴出由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现代文学思潮论文,请阅读下面内容。 现代文学思潮论文 摘要 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首先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作一历史的回顾,进
关键词:现代,文学思潮,论文,现代主义,文学,主观,内心世界,主要,

好麦网,帅帅魂珠的作用是,纨绔艳情录

  现代主义文学以主观的内心世界为主要对象,是人的潜意识中的“自我”表现,下面贴出由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现代文学思潮论文,请阅读下面内容。

  现代文学思潮论文

  摘要 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首先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作一历史的回顾,进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文学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关系、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关系、以及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多维关系,最后对中国三大文学思潮进行定位与评价。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 文学运动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历史回眸

  文学思潮。本来与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想论争等一样,是文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历史时段文学发展的内质、发展方向,还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因此有的文学研究者便把它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中国,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便有文学思潮的研究。开始是译介外国学者的有关论著,如橱川白村的《文艺思潮论》、本间久雄的《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尔后才有中国学者自己的著作出版,但研究的领域跟日本学者一样,都是欧洲的文艺思潮,而非中国的文艺思潮。如孙席珍的《近代文艺思潮》、徐懋庸的《文艺思潮小史》,探讨了欧洲从文艺复兴、自然主义到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的学者研究中国的文艺思潮要到30年代以后,其中有蔡正华的《中国文艺思潮》和朱维之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后者有“史”的味道,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清朝,论述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思潮的演进脉络,较有学术价值,也不乏新见解。但它还只包含古代文学思潮部分。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最早的是李何林。他的专著《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初步论述了我国自“五四”文学革命以后至1936年,文学思潮的涌动及其与社会时代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谈到所受的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时,注意到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但总的来说,稍嫌简放,没有论及当时的作家作品,思潮的演进脉络没有很好梳理。此后,研究的论文虽常有出现,但专著却极少,直至90年代以后才出现。1993年,上海师范大学邵伯周出版了《中国文学思潮研究》。该书虽没有称为“史”,但它有“史”的架构,“史”的分期。全书从1915年起至1949年止,按照时代变迁的历史转型,分为四个时期即: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萌发期、初步发展期、多元发展与激烈论争期和一元化形成期。作者在每个时期内把所发生的文学现象和重要的文学思潮作了较为细致的论述。“从纵向上审视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从横向上,在回顾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艺思潮――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思潮在我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的过程的同时,着重剖析了它们各自进入我国的来龙去脉、表现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等等”。这部著作,材料丰富,学术语码准确,分期有一定的合理性。其缺点在于留有受“左”的思想路线影响的深深印痕。另外,由于它是按照“史”的脉络编排的,对有些贯串多个时期的重要的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的阐述便给人一种重复之感。但尽管如此,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方面最有分量、最有系统的一部专著。

  1995年11月,张大明、陈学超、李葆琰出版了《中国文艺思潮史》。1996年3月,刘增杰等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出版,与上述邵伯周的著作体例近似,全书分为三个时期即:“五四”文学思潮、30年代文学思潮、40年代文学思潮。分期较为笼统。该书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大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分三个时期作系统的论述。其特点是细致、详尽、深入。有一定的见地,但它把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思潮,如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闲的文学思潮、幽默闲适的文学思潮、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等等通通舍弃了,给人一种偏窄缺失的感觉。

  同一年9月,复旦大学的吴中杰出版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这是我所看到的这类著作的第一部较为完整,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著。但该书没有一般史著的分期,它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选取了现代文学史上18个重要的具有思潮性、倾向性的问题加以论列。基本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也清晰地显示出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面貌。该书的特点在于从审美的角度切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这样便避免了与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相混同的弊端。该书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论述思潮的发生时扣紧社会历史背景,并与创作理论、译介文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研究,具有可信性。该书的理论色彩极为浓烈。在全书20章55节的目录中,没有出现“思潮”两个字,章节的名称如“审美的自觉性”、“美育的启蒙性”、“观念的新颖性”等都显示了理论的特色,如作者说的“本书是史论性质的”。相对来说“史”的东西的确少了一些,文学思潮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其余,还有一些文艺思潮的专题研究,如艾晓明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等。之后,这类著作的出现便不多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其著作充其量就那么十多种了,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出版(据统计有一百多部)相比,就冷落多了。

  二、文学思潮发生发展的时空因素

  什么是“文学思潮”?《辞海文学分册》(1979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6年版)、《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982年版)等都有详细的界定。但我感到有些偏颇,尤其明显受到“左”的因素影响。在此,笔者不揣冒昧作一简单的诠释。即: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时空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里发生了变革。或在外来思潮的影响下,在文学艺术范围内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推动或抵制这种变革的一种文学思想或文学主张;这种文学思想或文学主张,不只是在个别或少数文学家的创作中得到反映,而是受到了相当多的文艺家的认同,并自觉地进行创作实践所形成的有声势、有广泛影响的一种文学创作潮流。

  文学思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一人群心血来潮想制造出来就能制造出来的,它的产生既有其内部的条件――社会的时代的因素;也有其外部的条件――外国的社会思潮或文艺思潮的影响。就前者来说,它往往被包容在社会思潮里,每当社会发生激变,历史出现转型,原来的许多社会意识形态已经滞后,与已变动了的社会生活环境不相吻合,于是便由某一阶层或某一人群的代表人物出来提倡某种思想或主张,目的在于推动或扼制这种变动。如果这种思想或主张果真能表达某阶层某人群的利益、愿望与要求,被部分群众所认可、拥护、实践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就形成了与变动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社会潮流。如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当时出现了诸子百家互相争鸣的社会思潮。“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的历史出现了转折,于是科学民主、文学革命等众多的社会新思潮也相继涌现出来。相对来说,社会较为平稳,或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钳制较为宽松时,社会思潮就相对减少。如我国的盛唐时期、元代初年就少有社会思潮;欧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发展中最黑暗的时期,当时就只有神权统治。

  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便是文学思潮。由于文学思潮属于文化层面,又是各种思潮中较为活跃的部分,所以往往最为引人注目。如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左翼文艺思潮就是如此。它筹建组织、发表宣言、成立研究会、发动对不同文艺观点的批评等。其影响是深远的。欧洲13-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神权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变革的反封建反教会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也是一场巨大的社会思潮,而其中的人文主义文艺思潮则是它重要的部分,它站在众多的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所以,我们探讨文艺思潮的产生,不应局限在文艺思潮本身,而应该从变动了的社会生活本身寻找思潮产生的根源。

  文艺思潮的产生,除了社会时代发生变化这一根本原因外,还应从历史、文化、思想的演化和积聚中作进一步的考察。它们不是无中生有地由某一思想家凭空制造出来的,而是利用前人提出并实践过而留下的脚本进行加工、改造演化使之为表达新的思想观点服务。“五四”文学革命思潮,主要是由胡适、陈独秀等人直接倡导、发动,以及以《新青年》为阵地,一帮先进的知识分子们直接参与而成功发动起来的。但也与近代政治维新派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丘逢甲、严复、裘廷梁、李伯元、吴趼人等所倡导酝酿的那场文学变革有直接的承传关系。这场变革有理论纲领,有创作队伍,有文化阵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像黄遵宪所提出的“我手写我口”,裘廷梁的“崇白话而废文言”等口号,甚至被“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所直接引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也一样,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取得统治权,击败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就把希腊、罗马奴隶社会上升时期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先进的东西“复兴”起来,在“复古”的外衣下,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新思潮、新文化。由此可见,一种文艺思潮的产生离不开已有的前人积聚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这已为全部的文艺思潮发展史所证实。这里的关键是,前人积聚下来的思想文化,一定要符合新时期新思潮的倡导者的需要,与新思潮的内涵一致,能代表某一阶级某一人群的利益、要求、愿望才有可能被“拿来”加工、改造、打扮成为新思潮不可缺少的部分。

  上面我们讲了文艺思潮产生的内部条件,这里我们讲文艺思潮产生的外部条件,即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鲁迅在30年代总结“五四”文学革命思潮形成的原因时说,“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这句话既讲了内部条件又讲了外部条件。需要说明的是,鲁迅在这里所指的是特定时期的文学思潮。我们不能说所有的文学思潮都非有“西洋文学”的影响不可。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某些思潮,如复古主义思潮、鸳鸯蝴蝶派消谴的游戏的文学思潮等的产生与外来影响就没有多大关系。但历史进入20世纪,许多文学思潮的产生却与外来影响密不可分。如“五四”文学革命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左翼文艺思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等等。即使如我国传统文学所固有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也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质的变化。

  从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实际来看,受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有两种途径。一是社会处于万马齐喑,为了变革现实,推动社会前进,有志之士和时代先驱者们,有意识地引进西方的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从外国借来“火种”。马良春说:“‘五四’时期,是中国变革的重要关头,需要打破旧传统的束缚,外国文学的引进,是作为向传统开战的爆破物,作为武器使用的。它的引进者们是带着明确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的,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到发展的实际的情形看,外国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并且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使作家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方法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束缚,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面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译介外国文艺思潮的园地主要有《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编者以及当时其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们都十分重视译介外国的文艺思潮及文艺作品,1915年11月的《新青年》就发表了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谈》,介绍了欧洲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思潮的演进过程。还可以追溯到更前一些。1908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是他最先把象征主义作品介绍到中国来的。积极把西方现代主义介绍到中国来的作家还有沈雁冰、郭沫若、田汉、周作人、陶履恭、吴若男、傅东华等。他们或译介理论文章,或译介文艺作品,或发表提倡性文章。二是政治较为宽松,执政当局采取门户开放政策,国门打开。如“***”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出现了一股思想解放运动热潮,这时,国外的各种思潮就一股脑儿地涌了进来,被称为文学的新时期。由于它是属于当代文学部分,这里就不打算多花笔墨了。

  就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来说,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引进及推介,在客观上改变了国人的文学观念,小说不再是“闲书”,文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改变人们精神面貌和政治教化的有力工具。创作方面,作家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刷新了自己的作品。在内容上,反对“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不写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注重写平民生活,同情劳动者。作家在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上,都竞相借鉴现代主义文学的优长之处,融注在自己的作品中。早期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鲁迅、郭沫若、周作人、田汉、郁达夫、茅盾等等的创作都莫不如此,这一切共同汇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五四”文学革命思潮。

  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多维关系

  在一个历史时段里,可以有多个文学思潮,如在“五四”时期和我国30年代的文坛:也可以只有一个文学思潮,如在40年代中以后的解放区。当多个文学思潮同时存在时,情况就会变得错综复杂起来,文学思想、创作风格相近的文学思潮可以和平共处,共存共荣或相互平等竞争。在创作上属不同思潮的作家,常常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法。20世纪20年代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家大多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借用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文学思想、创作倾向相对立的文学思潮,像“五四”文学革命思潮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就发生了论争,甚至斗争,这些论争或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剑拔弩张的。论争可以弄清楚一些问题,但斗争则是你死我活的。论争也好,斗争也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都归于平静,成为历史的存档。

  在同一个时期里的众多思潮中,会有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之分。如“五四”运动时期。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主流思潮,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复古主义或游戏消遣等的文学思潮则为非主流思潮。一般来说,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中国有特殊的国情,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不管历史如何演进。社会如何变迁,都占据着主流的地位,直至70年代末“***”结束。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一定的文学思潮会产生一个相应的文学流派。法国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百科全书派;德国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狂飚突进派。我国“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以文研会为代表的“艺术为人生”的“人生派”;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了以创造社为代表的“自我表现派”。

  什么是“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文学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相近,有一定数量的作品问世,并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家群体。但亦有人以文学社团作为划分流派的标尺,如文学研究会称为“人生派”;创造社称为“浪漫派”;语丝社称为“语丝派”;新月社称为“新月派”。这虽有依据。但并不科学,因两者并非完全相同。有些作家认同了某一流派的文学主张,但并未参加其社团;有些作家虽参加其社团,并经常在其属下的刊物上发表作品,但作品的思想性、倾向性、艺术风格等却与该社团的其他成员的创作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划分流派时则应作具体的分析。

  一定的文学思潮会产生相应的文学流派,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思潮并未产生流派,如复古主义文艺思潮、抗日救亡文艺思潮。需要补充的是,流派一旦产生,由于活生生的作家群体的活动以及他们作品的影响,他们又能对文学思潮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大地促进了思潮的发展。狂飚派大大推动了启蒙主义文艺思潮在德国的发展;我国上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象征主义促进了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还有一层重要的关系。文学思潮可以只是一种文学主张或文学思想,但只要这一文学主张和文学思想获得相当大一部分人的认同,在社会上造成影响,就可以汇成为一种思潮。但与之相应的文学流派的存在,却必须以创作出好作品并受读者欢迎而流传开去为前提。因此,作为这一流派的作家一定要努力创作出有特色、有艺术质感的佳构来,一方面显示自己的生存价值,壮大自己的声势,一方面又能推动思潮的发展。否则,这一流派会成为过眼云烟,用不了多久将消失在文坛的上空。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派、战国策派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固然因为它们的理论主张与文艺思想有违抗战的社会现实,不合时代精神,同时也因为他们拿不出像样的作品来。 “五四”时期的文学之所以欣欣向荣,左翼文艺运动时期,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其数量、质量俱佳,原因之一就是众多文学流派之间自觉与不自觉地进行竞赛,都在暗暗地出力,希图拿出佳作以显示自己的实绩。

  如果在某一时期某一文学思潮是进步的、革命的,那么,从该思潮衍生出来的文学流派,其作品一般来说是进步的、倾向革命的。宣扬狂飚突进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创造社作家的作品与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作品都莫不如此。如郭沫若的《女神》、叶绍钧、冰心、王统照等的小说。还有一种情况,一种文艺思潮在当时属于进步或有革命倾向,但与该思潮相应的文学流派的作品,其艺术成就不一定就是高的好的。左翼文艺思潮在我国现代文学进程中,曾沸沸扬扬,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发动这一文艺思潮的创造社、太阳社在这时期创作的作品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赢得读者称誉的作品却不多,大多数是公式化、概念化的。所以,不能因为这一思潮的进步性、革命性,而对属于这一思潮的文学流派的作品作盲目的赞扬,一定要作具体分析。反之,有些文艺思潮在当时不能算是进步的、倾向革命的,但其所属流派的作品却艺术造旨颇高。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如属自由主义人性论思潮的新月派、属幽默闲适文艺思潮的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其优秀作品不少,有许多能流传下来,如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林语堂的小品文。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寿命也不是等同的,有长有短,前者是以文学主张、文学思想的抽象形式体现出来的,后者则以作品的具体形式显示其存在。比较起文学思潮来,文学流派对后代的影响更为悠久、深远,有些文学思潮可以大喊大叫来到世上,风光一时。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意识的演进,文学思潮就有可能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终至遗忘。而文学流派虽然也会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化而逐渐减弱其影响,但它不单是以抽象思维的文字形式出现的,还伴随着受该思潮灌注的一批具体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自己的艺术生命力,其生命力往往比那些抽象的思维形式文字更为久远。欧洲启蒙主义文艺思潮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其印象已经很淡薄了,但启蒙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笛福)、《拉摩侄儿》(狄德罗)、《费加罗的婚姻》(博马舍)、《浮士德》(歌德)、《阴谋与爱情》(席勒)、《汤姆-琼斯》(菲尔丁)、《老实人》(伏尔泰)等作品,至今仍为一代又一代的广大读者所喜爱;我国40年代中以后出现的工农兵文艺思潮,人们已经不大重视它,已逐渐失落在人们的记忆里,但在该思潮影响下的一些优秀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王贵与李香香》、《夜》等仍具有艺术的生命力,读者仍爱读。由此可见。文学流派的生命力,要比文艺思潮的生命力长久,这是客观的事实。但不可否认,有少数文艺思潮的生命力也相当长久,与其他的文艺思潮相比,有其特别的魅力,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思考。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关系,正如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关系一样,两者既关系密切,但又不能等同。说它们关系密切,是因为两者常互相依存,互为表里,几乎是同时萌生、同时出现,裹挟前行的。“五四”时期,当胡适、陈独秀等先驱者们拉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序幕时,他们所倡导的“八事”、“三大主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思潮也就跟着出现了。运动酝酿思潮,思潮促进运动,并驾齐驱,互为机制。40年代初,解放区进行文艺界整风。接着《讲话》发表,逐渐掀起了一个工农兵文艺运动,与此同时,工农兵文艺思潮也就诞生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与民族主义文艺思潮也如此。但我们绝不能说,文艺思潮与文艺运动的互为关系就一定如此。事实上,这种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有时文艺思潮的产生并没有伴随着大吹大擂的文艺运动,而是借文艺主张相近、艺术风格相似的作家群体发表作品,逐渐积聚而形成思潮的。如游戏消闲的文艺思潮、幽默闲适的文艺思潮、以古喻今的思潮等。还有一种情况,有运动但并不一定能形成思潮,东北沦陷区的东北作家群和在上海的“孤岛”的爱国作家。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搞起了一个抗日救亡运动,但都未能出现一种与之相应的文艺思潮。所以说两者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要作具体分析。

  四、三大文学思潮的定位与评价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存活时间有的长,有的短,各领风骚三五年或十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唯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虽时盛时衰,时浮时沉,几经曲折,但都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三部曲。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无论是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还是40年代,它无疑是所有文学思潮中,历时最久、声势最大、影响最广、地位最牢固的一股文学思潮。这是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决定的。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它曾遭到了其他文学思潮的冲击。20年代初。随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以及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提倡,它的规模、名声被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尔后虽然出现内部的矛盾冲突,对它的解释也有过失误,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不断克服自身的矛盾,并在与其他思潮的竞争中,在吸收各种新鲜养分的过程中,逐渐壮大充实自己,终于成为占据中国新文学主潮的地位。

  当历史的脚步跨进了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烈的时代,也是中西文化大撞击、大交汇的时代。这时的现实主义受到了来自“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冲击,但其时恰好出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的口号震天价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革命现实面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而受到冷遇。在时代与现实的选择中,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仍牢牢地站稳脚跟。

  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抗日战争的现实改变着民族的审美心理,在和平时期有着不同审美心理的中国人,此时表现为审美心理上的同一性和趋时性。现代主义那种带有病态性质的、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已基本上没有市场;浪漫主义那种带有理想光芒的、感情激越的历史剧和诗歌,虽还时有出现,但主情主义的感伤的过于个人化的情绪,也与现实有了距离。抗战进入了艰苦阶段之后,许多作家开始从盲目乐观的梦幻中惊醒过来,文艺界再次强调现实主义。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广大解放区文艺界开展整风运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现实主义便独尊文坛、一统天下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到“***”结束而结束。

  与之相比较,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就不那么风光了,它大起大落,时盛时衰,“五四”时期,与现实主义一样,也曾风风火火,叱咤文坛。它寄寓在创造社中,与创造社互为依存,互为表里。创造社有郭沫若、郁达夫这样的大家左冲右突,它的声誉也蒸蒸日上,其时可以与文研会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平起平坐,平分秋色。新文学进入了第二个十年后,它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革命的现实、时代的形势。虽然也需要理想的抒发,也需要澎湃的激情,但它不需要伤感,不要过于表现自我。在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走红时,浪漫主义又被当作主观唯心主义进行批判,后来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干脆否定了它。他说:“然而第三阶级抬头之后……使社会上新生出一个被压迫的阶级,便是第四阶级的无产者。在欧洲的今日已经达到第四阶级和第三阶级的斗争时代了。浪漫主义的文学早已成为反革命的文学”。“反革命的文学”是一声惊雷,于是它的声誉便一落千丈,有点像沦落江湖的卖艺人,被人歧视。到了40年代,在大后方,徐哥、无名氏等虽然仍在运用浪漫主义进行创作,也有可观的成就,但也很难重振声威。在解放区,它虽没有遭受有力的排斥,但不离不弃,与革命现实主义相比,它的地位已显得很可怜了。

  现代主义的处境与浪漫主义差不多,日子不好过。人们认为它是从异域进来的异邦邪客,“五四”时期部分新文学作家觉得它新鲜刺激。它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的确与我国固有的文学传统有很大不同,别有一种动人之处。于是作家们从博取众长的角度,吸取它的长处,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但都未形成气候。到了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由于以李金发、戴望舒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和以施蛰存、刘呐鸥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现代主义遂形成一股文学思潮。这一群作家创作数量虽不多,但颇引起文坛注意。由于它是从外国传进来的,属于世纪末的果汁,那种病态、扭曲、晦涩的文学形态,与30年代的革命现实是格格不入的,故它也没有受到文学界的认可与重视。进入40年代,随着抗战的艰苦深入,到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矛盾激化,现代主义在中国大陆已失去了适宜的生长土壤。不过在中国南方一隅的香港和海峡对岸的台湾,自60年代以来却得到蓬勃的发展。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

  上述三大文学思潮一直贯穿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但生存、发展的处境很不一样。现实主义从外国接受了新的内涵和观念,与我国传统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优秀部分相结合,使它有着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而更重要的是现实与时代选择了它,因此它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学的主导与主潮的地位。就它的历史脚步看,它是越走越高、越走越红的,以至具有独尊的地位。***以前,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却走着艰苦的、曲折的路,盛衰沉浮,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迁。相比较而言,浪漫主义要好一些,因为我国有以屈原为源头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其理想主义又为革命现实所需要,所以它能一直默默地苦撑着发展。而现代主义一直与现实格格不入,不过它来自强势文化的外域,同时又由于它具有的先锋性、独特性,虽然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替代的,它以它的独特性显示其重要性。

  这三种文学思潮,现在仍然还是按照各自的轨迹运行着、发展着,它们既互相竞争,又各自互补优长,属于某一思潮的作家在创作时已不再是单打一地进行。如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在运用其所熟悉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时,常常把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化基因注入自己的作品中,显示出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有所不同。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当今的文学作品总的说来,风格多变,手法多元,形态多姿多彩,比以前是发展了、进步了。

[现代文学思潮论文]相关文章:

1.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

2.追寻与现实羁绊——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论析

3.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建思考

4.现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5.现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6.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论文

7.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精神论文

8.现代文学论文8000字:《声声慢》

9.现代文学论文范文资料

10.现代文学论文提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