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研究
历史学毕业论文

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研究

摘要:摘 要:“冷”“热”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对反义形容词,目前尚未发现关于这对“温度类”反义词的专门研究。本文通过对比前人“大小类”反义词的研究成果,以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冷”“热”这对反义词从词汇、语义演变和句法三个层面的不对称进行
关键词:反义词,不对称,研究,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对,反义

程小烦,韩城黑客下载,蛮锤军需官

  摘 要:“冷”“热”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对反义形容词,目前尚未发现关于这对“温度类”反义词的专门研究。本文通过对比前人“大小类”反义词的研究成果,以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冷”“热”这对反义词从词汇、语义演变和句法三个层面的不对称进行具体描写和分析。
范文写作网 http://www.bixuanzl.com
  关键词:冷 热 不对称
  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较为复杂的一类,对称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不对称性。从不对称角度看反义词,一直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课题,很多语言学者都对其做了详尽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小”类反义词。“冷”和“热”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对温度类反义形容词,目前还没有发现对该组反义词进行专门的不对称研究。本文从义项、构词和句法三个方面,对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进行描写和分析,为反义词不对称规律的研究及类似反义词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一、“冷”“热”在义项上的不对称
  我们先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冷”“热”的义项通过表1对比列出,方便清晰地观察二者在义项上的不对称性。
  通过对“冷”和“热”义项数量的对比,我们发现,“热”的义项数量比“冷”的义项数量多。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冷①和热②分别是“冷”和“热”的本义,其他的义项是它们的引申义。冷①热②、冷②热③、冷⑥热⑦以及冷④热⑧,是四组相反的对称义项,词性包括形容词(包括形容词性语素)、动词,语义范畴也分别涉及到温度、动作、程度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冷⑨热k为姓氏义项,不作为考察分析对象。
  除少数的对称义项之外,“冷”“热”更多具有不对称的义项,共有10组不对称的义项。热①和热⑩都涉及到物理学领域,而“冷”没有相关领域的义项。热④⑤⑥⑨没有“冷”的对称义项,而冷③⑤⑦⑧也是“热”所没有的对称义项。义项上的不对称性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的不对称。
  二、“冷”“热”在构词上的不对称
  (一)“冷”“热”构词数量的不对称
  笔者通过在中文助手在线汉语词典(http://cd.chinesehelper.cn/)中检索“冷”和“热”,对“冷”“热”整体的构词数量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分析。结果显示:“冷”共组词317个,“热”共组词503个。初步断定,“热”的构词能力要强于“冷”的构词能力。
  笔者在《现代汉语语料库分词类频率表》中查找了“冷”和“热”的出现次数,其中,“冷”955次,“热”1367次,间接体现了“冷”和“热”的使用频率。可见,“热”的使用频率也高于“冷”。
  为了考察“冷”“热”四组对称义项的整体构词情况,笔者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冷”和“热”四组对称义项的构词情况进行了穷尽式的统计与考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具体见表2。
  根据表2,我们可以发现“冷”“热”各组对称义项之间在构词数量方面具有一个明显特点:“冷”“热”各组对称义项的构词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冷①热②这组对称义项,构词量占各自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其他三组对称义项构词数量相对较少。说明冷①热②作为基本义项都是构词能力最强的义项。
  热⑧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出版时添加的义项,冷④热⑧这组对称义项,构词数量相对比较平均。而冷②热③这组对称义项的构词量最少,作为动词义,常用于方言和口语中,历史的积蕴程度较浅,构词的能力相对较低。
  冷⑥热⑦这组对称义项是二者构词量相差最大的一组,热⑦的构词能力明显高于冷⑥。这跟热⑦是褒义而冷⑥是贬义有关,褒义词的使用频率比贬义词的使用频率要高。使用频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词语组合能力的强弱,二者之间呈正比关系。
  “冷”“热”的这四组对称义项的构词数量占总体的构词量的比例较小。因此,造成“冷”“热”总构词数量的不对称比例达到317:503的主要原因,是各自不对称义项的构词能力的差别。
  (二)“冷”“热”构词形式的不对称
  1.词形对称,词义不对称
  “词形对称”指的是从词的形式上看,既有“冷X”又有“热X”,或既有“X冷”又有“X热”的情况。(“X”指同时替代同样的事物)
  “词形对称,词义不对称”指的是两词在词的形式上对称,在词义上完全不对称,或既有对称义又有不对称义。如:
  寒冷――寒热
  发冷――发热
  “寒冷”,冷①:气候寒冷,寒冷的季节;“寒热”,冷①:中医指身体发冷发烧的症状,冷②:<方>发烧。“发冷”,身上感觉冷,如发烧时感觉寒冷;“?l热”,热①:温度增高、产生热量,热②:发烧,热③:比喻不冷静、不清醒。
  造成词义不对称的原因有:A.与“寒冷”对称的反义词不是“寒热”而是“炎热”;与“发热①”对称的反义词不是“发冷”而是“制冷”。B.“热”有义项热④:名词,生病引起的高体温;而“冷”没有。C.“发热”有比喻义,而“发冷”没有。
  2.词形不对称
  “词形不对称”指的是只有“冷X”或“X冷”,没有“热X”或“X热”,或者只有“热X”或“X热”,没有“冷X”或“X冷”,这是构词方面“冷”和“热”最明显的不对称的情况。
  1)有“冷”无“热”类
  a.搭配名词语素不对称
  冷场――*热场 冷锋――*热锋
  冷宫――*热宫 冷光――*热光
  冷枪――*热枪 冷色――*热色
  冷眼――*热眼 冷招――*热招
  b.搭配动词语素不对称
  冷藏――*热藏 冷冻――*热冻
  冷噤――*热噤 冷落――*热落
  冷笑――*热笑 冷遇――*热遇
  冷颤――*热颤
  c.搭配形容词语素构词不对称
  冷傲――*热傲 冷淡――*热淡   冷寂――*热寂 冷静――*热静
  冷酷――*热酷 冷厉――*热厉
  冷暖――*热暖 冷僻――*热僻
  (2)有“热”无“冷”类
  a.搭配名词语素不对称
  热肠――*冷肠 热潮――*冷潮
  热忱――*冷忱 热带――*冷带
  热火――*冷火 热键――*冷键
  热浪――*冷浪 热量――*冷量
  热情――*冷情 火热――*火冷
  暑热――*暑冷 沸热――*沸冷
  b.搭配动词语素不对称
  热爱――*冷爱 热播――*冷播
  热购――*冷购
  热恋――*冷恋 热望――*冷望
  热舞――*冷舞 热销――*冷销
  c.搭配形容词语素构词不对称
  热诚――*冷诚 热辣――*冷辣
  热烈――*冷烈 热闹――*冷闹
  闷热――*闷冷 酷热――*酷冷
  炽热――*炽冷 燥热――*燥冷
  其中,以有“冷”无“热”类和有“热”无“冷”类与名词语素搭配的不对称案例数量最多。
  可以看出,“冷”“热”和名词语素构词时,由于名词语素是无感情色彩倾向的一类词,所构成的新词的意义往往跟随“冷”“热”各自的意义所变化。究其根本,是由于“冷”“热”有10个不对称的义项,组词时和“冷”搭配的语素不一定能和“热”搭配。
  三、“冷”“热”在句法层面的不对称
  “冷”“热”在充当句法成分时,既可以对称使用,又存在一些不对称的情况。“冷”和“热”都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例如:
  (1)冷点儿没关系。
  (2)热点儿没关系。
  (3)热必定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例(1)~(3)是“冷”“热”作主语的典型例子。例(1)和例(2)中的“冷”和“热”都是形容词,表示温度低和温度高,这一点二者对称。例(3)中的“热”是名词,表示一种能量,而“冷”没有对称的名词义项,也没有相同的用法,这点不对称的根源不在于语法意义,而在于词汇意义、义项上的不对称。
  (4)听到这个消息,她的心冷了。
  (5)他脑袋一热,发疯地冲了上去。
  (6)今天比昨天冷了10度。
  (7)今天比昨天热了10度。
  (8)饭太烫了,冷一下再吃。
  (9)我先热一下菜汤。
  “冷”和“热”作谓语情况比较多。例(4)、例(5)都是作谓语的一般情况,也可以说“天气一冷/一热”。例(6)和例(7)是用于比较句中形容词作谓语的情况,多表示温度变化,也比较常见。例(8)和例(9)中的“冷”“热”均为动词,表“使冷/热”,多用于口语和方言中,以“V一V”或“V一下”的形式出现。“冷”“热”在充当谓语时,整体来说比较对称。
  (10)有人怕蛤蟆,有人怕热,有人怕冷、怕感冒、怕穿堂风……你能说他不应该怕,或者说是品质问题吗?(铁凝《没有钮扣的红衬衫》)
  (11)碳在氧气里燃烧时放出热量,但碳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不但没有放出热,而且还吸收热。
  “冷”“热”还可以在句子中作宾语,如例(10)中的“怕冷”“怕热”,还可以说“喜冷”“喜热”等等。和作主语时一样,例(11)中的“热”是名词,表“热量”,而“冷”没有对称的名词义项,也没有相同的用法。因此造成了“冷”和“热”充当句法成分的不对称。
  (12)一弯冷月寂寞地挂在中天。
  (13)快喝杯热咖啡,暖暖身子。
  (14)冷冷的冬日捧上一杯热热的咖啡也是一种幸福。
  “冷”“热”作为形容词主要充当两种句法成分,一种是修饰性成分,一种是谓语。作定语是形容词最基本的用法。“冷(的)”“热(的)”都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冷冷的”“热热的”也可以,但是“的”字不能省略。
  (15)女小彭高兴,苦恼了在一旁冷坐的女老乔。(刘震云《单位》)
  (16)微信朋友圈热传文明礼仪规范。
  (17)人们劝他振作,他却冷冷丢给人家一句:“我心已死!”
  (18)江队长伸出一只手,爷爷冷冷地看他一眼。(莫言《红高梁家族》)
  例(15)、(16)中,“冷”和“热”都可以充当状语。但例(17)、(18)中,“冷冷”可以在句中作状语,而“热热”没有此用法。“冷”“热”充当句法成分最大的不对称就体现在:“冷冷”可以作状语,而“热热”不可以。
  (19)被?L雨吹冷了的心也温暖了。
  (20)寒风中,双手被吹得冷冷的。
  (21)小铁打铁打得热了,他脱去上衣,赤着膊,从手臂到胸脯,肩膀到背脊,浑身鼓起铁疙瘩似的肌肉。(吴丽嫦《莲子》)
  (22)你去把火烧得热热的。
  由例(19)~(22)可以看出,“冷”“热”都可以在句子中作补语,“热热的”和“冷冷的”也可以,但是“的”字同样不能省略。
  四、结语
  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要对不对称现象进行深入的描述,就需要正确判别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沈家煊(1999)综合前人研究,把判别标准归纳为下列六条:组合标准、聚合标准、分布标准、频率标准、意义标准和历史标准。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频率标准和分布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频率标准指的是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一般比有标记项的高;分布标准指的是无标记项可以出现的环境一般比有标记项的多,也就是分布的范围比有标记项来得大。[1]
  在频率标准上,“热”的使用频率高于“冷”;但在分布标准上,“冷”的语法范畴要大于“热”。我们发现“冷”“热”这对反义词不同于“大小类”反义词,可以明确的区分出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因此,笔者得出结论:“冷”“热”这组反义词并没有有无标记之分。宋晖(2004:18)也认为“冷”“热”这对反义词,“不受数量范畴限制,可受程度副词修饰,作谓语时,无有无标记之分[2]。“冷”“热”这对反义词都和人的主观认知密不可分,但人的感知与认识并不是客观的,并且有优先认知的选项。所以,由于说话者的主观以及认知上的差异,才产生了不对称。语言中,这种不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
  参考文献:
  [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2-33.
  [2]宋晖.单音节反义形容词不对称现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4:1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段益民.句法规约与反义形容词[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
  [5]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
  [6]郝玲.谈反义词“深?M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2006,(5).
  [7]陈艳华.“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在汉语及中介语词汇层
  面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段???.反义词群“好―坏”的组合情况及其不对称现象[D].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