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蓝诗玲:认识这个国家的愤怒与羞耻
历史学毕业论文

蓝诗玲:认识这个国家的愤怒与羞耻

摘要:蓝诗玲:认识这个国家的愤怒与羞耻 作者:未知 去年7月,你的新书《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中国的涅??》在香港首发,试图从新的思维和角度探讨这场战争,你觉得鸦片战争对现代中国的意义何在? 根据我的研究,当今中国对于鸦片战争的观点是多样的:愤慨、羞耻
关键词:蓝诗,认识,这个,国家,愤怒,羞耻,蓝诗,认识,这个,国家,

春节晚会现场直播,恶魔岛的使者,生活麻辣烫2012全集

蓝诗玲:认识这个国家的愤怒与羞耻

作者:未知

  去年7月,你的新书《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中国的涅??》在香港首发,试图从新的思维和角度探讨这场战争,你觉得鸦片战争对现代中国的意义何在?
  
  根据我的研究,当今中国对于鸦片战争的观点是多样的:愤慨、羞耻以及漠不关心。但我仍想在此简单谈谈鸦片战争的重要意义,这场战争具有跨越历史的价值――对现代时务仍有启示。中国官方媒体将这场战争作为西方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侵略中国的开端。想要厘清中国与西方的复杂关系,你必须要弄清楚大不列颠在鸦片贸易中的角色,以及中国人以什么样的方式记住以及为何要记住这段历史。
  
  有些人指出,在整个20世纪,鸦片战争被塑造成西方侵略与中国人反抗的象征,甚至被用作民族主义者重建国家信心的口号,对此你怎么看?
  
  鸦片和鸦片战争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非常突出和复杂的标志性事件。一方面,它们是西方如何对待中国的样板之一(例如,向中国倾销鸦片和用战船欺凌中国)。你可以从毛泽东的文章中了解到这场战争对中国人的意义,它被当作是中国人民的战斗口号,时刻提醒他们被西方凌辱的痛苦,并号召他们致力于实现中国强盛和现代化“崛起”。
  
  另一方面,我发现(通过阅读历史材料以及参加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讲座)关于鸦片与鸦片战争的记忆同样能够激起中国人民强烈的羞耻感和自省:他们意识到尽管西方将鸦片卖到中国并欺凌中国,但是国人吸食鸦片并沉迷以致民弱国衰。当评论鸦片战争时,中国人仍然在用的一句话,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需要注意的是:我并不是赞同这种说法,仅是复述许多中国人曾告诉过我的话而已。)所以20世纪关于鸦片战争的记忆,是这个国家愤怒与羞耻感产生的原因之一。
  
  牛津大学现代中国历史与政治教授拉纳?米特(Rana Mitter)曾说你这部作品最大的贡献是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提醒我们注意不同的世界观之存在:与其说这是文明的冲突,不如说是两套文化体系的“软件”无法兼容。在你看来,这种不同的世界观如何影响了中英关系?现今是否依然存在?
  
  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你会发现,非常明显的,大不列颠不愿意或者说是没有能够做到去了解中国这个地方,才导致敌意。战前50年时间里,英国人,美国人以及欧洲人对中国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西方国家希望中国按照他们制定的规则以及新近制定的国际准则行事。然而,中国却有着自己的安全考量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规则。正是西方这种日益增长不愿向其他世界规则妥协的态度,导致了鸦片战争以及接下来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你看,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许多西方人仍然用西方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尽管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国际化,但它仍然拥有不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体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历史通常被书写为非黑即白,战争的历史尤其如此。在你看来,如何才能还原真实的历史?
  
  我在这里只能提出一个颇为耗时的建议:我们应该尽量多花时间钻研历史,并从多重角度来撰写文章。阅读历史材料时,我们应当像个侦探一样去平衡不同观点并且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不足。当我们掌握越多的原始材料,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会越好。阅读鸦片战争的中文原始材料(亲历者的讲述)使我推翻了自己原有的大部分关于19世纪中国历史的假设。这些经历开阔了我的视野。
  
  你曾翻译了大量中国的文学作品,在你看来外国读者理解这些作品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与欧洲不同,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沿着历史与地域传承性的特点,近千百年来,不断发展。的确,对于欧洲读者来说,中文小说里情节描写和角色所反映的观念,仍然十分陌生。我认为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不是主体的不同)造成了中文小说与西方读者之间的障碍。例如,中文作者写笑话的句法结构与英国作者不同,他们有时过于侧重激烈剧情的发展而不是塑造角色,等等。
  
  你曾在多年前写过一本《文化资本的政治学:中国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追逐》,在你看来,何以中国在诺贝尔文学奖这条道路上行进得如此艰难?
  
  评论家们认为既有中国本土的原因,也有国际方面的原因。许多中国文学批评家认为原因在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有着内在的不足;自1911年起,随着革命的爆发,文学也发生断裂;自1949年后,出现了政治对文化领域的干预。90年代,文学作品的发表量下降,“严肃”作者发现很难抵挡新的商业尝试的诱惑并且渐渐忽略作品品质。
  
  但是,我认为中国作者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另一个原因,是其作品的翻译水平以及在国际上的发行。数十年来,跟中国一样,中文作品在世界文学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尤其是1949年以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读者眼中被视为充斥着过多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以致被出版界所忽视。目前这个现状正在渐渐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开始关注中国文学,但依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被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依然十分有限,例如翻译成英语的就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