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张鸣谈1912:这个盘Hold不住了
历史学毕业论文

张鸣谈1912:这个盘Hold不住了

摘要:张鸣谈1912:这个盘Hold不住了 作者:未知 背景提要 1911年,清朝垮了。这一年先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牺牲了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然后清廷组成皇族内阁,彻底凉了汉族立宪派的心;再然后“铁路国有”,川人暴起;最后,武昌新军放了枪,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2年
关键词:张鸣谈,1912,这个,Hold,住了,

投石问路是什么意思,阿拉伯语歌曲,花的名称

张鸣谈1912:这个盘Hold不住了

作者:未知

  背景提要   1911年,清朝垮了。这一年先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牺牲了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然后清廷组成皇族内阁,彻底凉了汉族立宪派的心;再然后“铁路国有”,川人暴起;最后,武昌新军放了枪,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2年,民国来了。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很火大:什么意思啊,还想不想谈判了?孙中山解释:我是临时的,总统还是你,你不想来南京,在北京老巢当都可以。总之南北两边掰手腕,北边力气大,技术性压倒南边。但南边也没甘心,筹建国民党,打算在将来的国会选举里拔头筹。当然,宋教仁被刺杀、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这些1912年大家还没猜想到。国内貌似还太平,新政府提倡全盘西化,时髦事儿多了去了,改公历、剪辫子、换西服、编教材……
  M:我们最近都在看您这本书,《辛亥:摇晃的中国》,就特别想问一下您,书名是怎么定下来的?为什么用了“摇晃”这个低烈度的词,不足“动荡”啊、“摇摆”啊,别的一些词呢?
  Z:是这样,我写这本书写到中间的时候,有个报纸约我稿,让我写辛亥。我想就写篇(笼)统概(括)式的东西吧,起名就叫《摇晃的中国》。后来编书的时候,就把这篇文章收入作序了,作序之后又觉着这个名宁作书的名字也蛮好的,就这么定下了。关于“摇晃”,我当时是这么想的,两重含义:第一个,当时辛亥革命确实是低烈度的,不是底层闹起来,天翻地覆。这是个上层革命,动荡比较小,摇晃了一下就完事了。第二个,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共和体制,由帝制到共和的突变导致政局不稳,国家老在摇晃。
  M:我们看辛亥革命前的形势,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中国出现了一些新气象,在20世纪初期,实行君主立宪一度成为朝野共识。
  Z:当时历史就是,在满人统治下中国迎来了近代社会,迎来了近代社会的变革。除了革命党之外,当时掌握实权的立宪党人还是支持在满清的统治下变革,使这个政权实现变质。中国毕竟是两千年帝制的一个国家,人们已经习惯了在皇帝的统治下生活。我们是个伦理型的国度,忠孝仁义、三纲五常。你说它不好也罢,落后也罢,它是现实。这个忠孝仁义、三纲五常,君主是很重要的元素,没有君主怎么会有这些东西呢?一旦君主没了,这个伦理就动摇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当时四亿五千万人,你马上给它换个伦理,这怎么可能?
  M:看您这本书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触――跟我们原来接受教科书里辛亥这段历史的知识不太一样――立宪派的力量是很大的,而且它是掌握实权的那一方。但是有实权的这一派为什么没有实现君主立宪的抱负?
  Z:他们力量是强大,但是他们改向了。你这个清政府,错误犯成这样了,我干嘛还保你啊。你把权都收在自己手里,搞皇族内阁,13个名额,给汉族留了4个名额,当然人不干了。你搞立宪,搞来搞去,把我们都赶出来了。所以市宪派倒戈了,倒在了革命党那一边。
  M:还有一个原因是不是满族衰弱,没有掌控力了?
  Z:衰弱了,你也不能这么收权啊。你衰弱了,就更把不住这权了。满清皇族认为把住权力之后,就皇权永固了,其实正好错误。你收权就是失权,得罪人了,兵权在你手里吗?你管得住人家吗?
  M:我们现在看民国,还真是挺乱的。南边的革命党人觉得救中国一定是共和,北边的实权派觉着你革命党没什么实力。
  Z:当时真是这样,革命党没什么力量,革命后力量也不大。两边一开始其实没有感觉后来的发展会是这么麻烦。本来立宪党人想立宪、改良,革命党人想革命。后来到了非革命不可的时候,立宪党人想革命就革命了吧,共和就共和了吧。但是后来煮夹生饭了,大家才想,哎哟,这真是麻烦。可能中国必须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才会吸取教训。因为我们中国,是个大国,古老帝国,他的文化太悠久,自尊心太强,近代这种屈辱的地位他受不了,他一定要迅速地改变,找一个非常快的方式来改变。但他恰恰是个大国,问题特别多,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式,没有一个捷径能把中国办好。
  M:即使共和之后,有人还是想回到君主立宪,比如袁世凯。怎么理解袁世凯称帝失败这个事情呢?
  Z:因为帝制不行了,现任的皇帝不能干,你要君主立宪,你必须现找皇帝,现找皇帝还必须有合法性。一个人建立新朝代,他必须有文治武功,他必须扫平天下、抗击外侮,但你袁世凯称帝的时候,你有什么呀?你不但没有对外宣扬的武功,你还有“二十一条”。你这样怎么称帝啊?你称帝反而是给了反你的人借口,本来反你还不好反,你是总统嘛。你称帝之后,我反帝啊。
  M:我看到他也是试过找孔家做皇帝……
  Z:对。当时还找过朱家,但朱家人太多了,几十万人都是朱家后代。孔家不是简单嘛,嫡系单传。但人家不干啊,最后谁也找不着了。当时,孔家觉着这事很玄,就不干。他们家干也确实很玄,你同样没有政治威望,你想凭你祖先的那点(祖荫)当皇帝,很难。
  M:这是不是也说明,当时的趋向已经是共和了?
  Z:对,它已经是共和了,你想再改回去就很难了。因为当时还有一个说法――进化论。严复翻译(《进化论》)之后,大家就认为,制度的演进是跟进化有关的,越新越好。我已经共和了,我干嘛要回去?那不是倒退嘛?你袁世凯也确实没有充分的理由,你要想称帝,必须有两下子,你没有两下子把人镇住,怎么称帝呢?袁世凯想用称帝来解决权威不足的问题,没想到带来更大的问题。实际上,共和民主制度是历史给中国人提出的一个难题。虽然是难做,你不想做,但不得不做。袁世凯就不想做这个难题,要做容易题。但是难题已经贴出来了,再回去,容易题也没了。
  M:1912年,民国元年,清帝逊位之后,还出了一些事情。比如蒙古,比如西藏,这些边疆问题是不是跟清帝国的突然解体也有关系?
  Z:当时边疆危机的问题还不是太大,如果没有列强插手的话。但是清朝的统治一下子崩解,就给列强干涉的机会。首先出现问题的就是蒙古和西藏,一个是俄国出手,一个是英国出手。本来都挺好,新疆、西藏问题都派兵去了,实现有效控制。比如康边问题,赵尔丰已经解决很好了,后来把赵尔丰说的十恶不赦,这是有点冤枉,其实赵尔丰作了很大贡献。
  M:不管我们怎么说1911年是低烈度的革命,但毕竟还是很大的一件事,国家跑到另外一个轨道上去了。从这一年开始,原来的大盘散了。
  Z:真正的散沙是在袁世凯之后。袁世凯之后就绷不住了,最后一个强人没有了。他如果不称帝,如果不死,大盘还Hold得住。他一没,就崩掉了,中国开始走向实际的分裂,群雄并起。人们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怎么从帝制转换到现代体制,怎么运作现代体制。像你转换这个制度有三个条件:一是知识,你要启蒙,不然你的老百姓不会选举,议会不会运作,三权不知道如何分立;第二个,需要耐心,你不能顶上个人不行,就着急换,底下骂你是卖国政府,你就接着换;第三个,要有智慧,怎么以更好的方式去度过这个难关。但是我们回头看历史,这三个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