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图形―背景用于分析概念框架
历史学毕业论文

图形―背景用于分析概念框架

摘要:图形―背景用于分析概念框架 作者:未知 摘 要: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地用来分析各种语言现象,并且表现出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概念框架的分析却很少见。本文以使移事件和放置事件为例,初步分析
关键词:图形,背景,用于,分析,概念,框架,

好聚好散歌词,儿童歌曲视频,专家系统

图形―背景用于分析概念框架

作者:未知

  摘 要: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地用来分析各种语言现象,并且表现出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概念框架的分析却很少见。本文以使移事件和放置事件为例,初步分析和探索其在概念框架中的顺应和逆反化现象,发现该理论在概念框架的分析方面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还有诸多的问题待以解决,理论本身也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图形;背景;概念框架;顺应;逆反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2
  
  一、引言
  Ungerer和Schmid(1996)提出当今的认知语言学主要是由三种方法表征的: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突出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和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的。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正是基于突出观的一种理论(Ungerer&Schmid 1996:25-26)。自图形―背景理论被引入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习者的关注;但对该理论的逆反化现象的研究却并不多见,仅有吕倩(2009:117-120)等人研究过该理论在汉语中的逆反化现象。本文将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初步分析和探索其在概念框架――以使移事件和放置事件为例中的顺应和逆反化现象。
  二、文献综述
  (一)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论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首先提出来(Ungerer&Schmid,1996:157)。图形是有完整结构的能够引起知觉者注意的从其它事物中凸显出来的“前景”,而退到“后景”中烘托前景的其它事物就是背景。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了图画中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人们不可能同时识别脸和花瓶,只能要么把脸作为图形,要么把花瓶作为图形。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即通常是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
  Talmy(1978:627-649)率先把图形―背景论用于语言研究以来,认知语言学家就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Talmy(2000)讨论了在简单句、复合句和自参考事件中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上的作用。分析了图形―背景的语法关系、复合背景等,还分析了因果事件中的图形;并将图形―背景理论与Fillmore的格系统等对比,最后提到儿童习得语言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解决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问题。
  Ungerer & Schmid(1996)研究了介词on,over的语义以及小句的语义Langacker(1991:282-278)曾使用“射体和界标”这对术语对表示空间位置关系的介词和小句进行了研究。所研究的介词有in,over,under,up,down以及out。在对小句进行研究时认为主语对应于小句射体,宾语和补语对应于小句界标。Ungerer&Schmid(1996:173)将这样的主语称之为句法图形,宾语和补语称之为句法背景。
  近年来,我国学者利用该理论对倒装句、谐音、汉语歇后语、隐喻、诗歌教学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显示出了该理论在研究语言现象上的解释力。当然,该理论也有其内在的不足之处;刘国辉(2006:23-29)系统讨论了该理论存在的问题,如图形―背景的分界问题、视角选择问题、儿童语言习得中存在的问题等。
  (二)概念框架
  小句概念框架理论由程琪龙教授提出。它是概念语义系统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整体性(程琪龙2006:92)。小句概念框架表述小句概念语义,表述小句表达的情状(包括事件和状态)概念内容(程琪龙2006:92)。概念框架由基本概念语义结构组合而成,保证了表述的概括性和经济性;不仅可以表达各变式共享的概括性概念内容还可以表达各变式特异性的概念内容。根据概念单位的三种基本关系(时空存在关系、动作关系和致使关系),可以有三种基本的概念结构:时空概念结构、动作概念结构和致使概念结构。这三种基本的概念结构可以独立出现,也可以组合或重复出现。
  程琪龙&梅文胜(2008:82-88)以及1-13)分别对使移事件和放置事件及其变式进行了研究。典型使移事件主要表述“某实体致使另一个实体改变方位”(程琪龙&梅文胜2008:82)。使移事件的概念语义可以表述为一种Talmy所说的施力变动图式,简称力变图式,其中变动部分具体表现为方位的变化(Talmy 2000:409-410)。在使移事件中,动作者实施某动作,并最终作用于另一个实体,致使该实体改变方位(程琪龙&梅文胜2008:83)。这一过程可以用SPG图示(Source-Path-Goal)来表示。使移事件可以有三种变式:方位变式、目标变式和材料变式。
  放置事件表达的是“某人控制某物,并通过该动作导致该物移动到某处”(程琪龙&乔玉巧2010:3)。放置动词是Levin(1993)的第9类动词。连通感知运动和语言表达的放置事件必须包含“使动者”、“对象客体”、“终位”三个参与者以及三个时空变化关系;它主要包括终位式、终向位式、材料式以及延及式(程琪龙&乔玉巧2010:3)。
  三、图形―背景理论与概念框架
  (一)图形―背景理论在小句概念框架中的顺应现象
  根据Talmy(2000:315-316)图形―背景理论的“联想特征”来判断,上述三个使移事件变式中的图形和背景应分别是:图形(paint)、背景(wall)。其中,方位变式使移事件可以理解为:动作者(Tim)通过动作(spray),致使客体(paint)的位置变化到终位标志体(wall)。方位变式突显受力客体(paint),并以介词来表明其移位过程(程琪龙&梅文胜2008:83)。在该变式中,小句的概念语义通过表达客体(paint)与终位(wall)之间的距离变化使客体(paint)被凸显为图形。虽然目标变式的概念语义与方位变式不同,但“两者的差异可以概括为?v移动?w终位和?v意象?w目标的差异”(程琪龙&梅文胜2008:83);仍是在“面积或体积较大”(匡芳涛&文旭2003:26)的背景(wall)下作为参照物来凸显“面积或体积较小”(匡芳涛&文旭2003:26)的图形(paint)的移动过程。
  在放置事件终位式和终向位式变式中图形和背景分别体现为books和car。这也与图形―背景理论相吻合。不论是表示客体(book)的放置倾向的终向式还是表示客体(book)被放置的最终位置的终向位式,都是为了表示了客体(book)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客体(book)是图形,而终向(car)和终向位(car)是背景;这也与图形的“运动的或在概念上可移动”特性和背景的“位置较固定,不易移动”特性相一致(匡芳涛&文旭2003:26)。
  (二)图形―背景理论在小句概念框架中的逆反化体现
  在使移事件的材料变式中出现的两个物体仍然是paint和wall,根据Talmy(2000:315-316)图形―背景理论的“联想特征”来判断,paint具有“面积或体积较小”和“运动的或在概念上可移动”这两种特性,应属于图形;而wall具有“面积或体积较大”和“位置较固定,不易移动”的特性,应属于背景。但正如程琪龙&梅文胜(2008:83)所指出的那样,“在表达使移事件的及物小句中,动作指向的对象是突显的终位,处于突显地位终位延伸出其他概念语义”。所以该变式中真正凸显的对象是wall,而不是paint;即wall在该小句中体现为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图形,而paint体现为背景。
  放置事件中的材料式中出现的仍然是两个参与者:book和car。按照图形―背景理论,终位(car)应作为“背景”来凸显出客体(book),使其作为“图形”;而实际上该变式凸显的部分是终位(car),因为终位(car)至少可以延伸出“car”上到处都有“book”、“car”上满是“book”和“car”因“book”的抵达而受影响三种语义。这在表面上违背了Talmy(2000:315-316)图形―背景理论的“联想特征”来之图形具有“面积或体积较小”和“运动的或在概念上可移动”特性;在延及式中甚至只出现了客体(toast),便更无所谓由谁来凸显谁了,因为只有一个对象,便无法以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来凸显另一个物体;但我们仍然可以确定该变式中凸显的部分是客体(toast),因为该小句的概念语义是为了表达客体(toast)所经历的变化。
  虽然上述事件小句变式中所要凸显的对象与图形―背景理论中所界定的图形的界定标准判断的凸显对象之间出现了差异,但这种对图形―背景理论的违背只是一种表面的违背,与张克定所总结的“图形具有未知性(newness)和凸显性(prominence),而作为背景的参照物具有已知性(giveness)和确定性(determinateness)”(2008:7)结论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
  四、结语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本文正是以图形―背景理论在概念框架中的应用探讨、分析了改理论的可行之处。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Langacker,R.W.Concept,Image,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 Sta 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1.
  [3]Levinson.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Explorations in Cognitive Diversity [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4]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程琪龙,梅文胜.使移事件及其小句[J].外语学刊, 2008,(3):82-88.
  [6]程琪龙,乔玉巧.放置事件及其变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1-13.
  [7]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 2003,(4):24-31.
  [8]刘国辉.图形―背景空间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隐喻性表征[J].外语研究, 2006,(2):23-29.
  [9]吕倩,封君仪,许英英.浅论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逆反化现象[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