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传统中国文人的“渊明情结”
历史学毕业论文

传统中国文人的“渊明情结”

摘要:传统中国文人的“渊明情结” 作者:未知 摘 要: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率真、刚正不阿、自然“真”爱的文人气质和独特的“陶诗”风格,深受后人的追随和模仿。经过日积月累的组建和凝练,演化成一
关键词:传统,国文,人的,渊明情结,

国殇 纪录片,兔死狐悲造句,佛屠异世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 229366758

传统中国文人的“渊明情结”

作者:未知

     摘 要: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率真、刚正不阿、自然“真”爱的文人气质和独特的“陶诗”风格,深受后人的追随和模仿。经过日积月累的组建和凝练,演化成一种情结,这种因蕴藏着“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产生的强烈的无意识冲动,有个体发展成“普遍存在”,我称之为“渊明情结”。这个具有浓重文化背景和深蕴的情结,一直对中国社会的个体、群体以及未来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情结;中国文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3-0110-02
  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作为魏晋时期最为著名的隐士之一,他有着那个朝代的特点又有着些许不同。
  一、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促使“渊明情结”的产生
  陶渊明性格中最为后世称道的有三点:一是他的率真,这是他归隐的最主要原因。二是刚直不阿,他自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他刚直性格的集中体现。三是他发自内心,真心实意热爱自然,面对自然,他赞叹“此中有真意”。真,是一种人格追求,也是一种美学追求,陶渊明把这两种追求结合起来。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境界与灌注自然之审美境界的结合.
  (一)率真性格是渊明情结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隐士极多,隐士归隐动机繁杂,原因不外这么几个方面:1)世袭、门阀制度的存在,使许多贤良之士勉强入仕但长期得不到晋升,他们又不愿逢迎上级官僚,于是隐退。2)处于改朝换代之际,士大夫担心误入歧途遭遇劫难,所以要退隐自全。3)由于受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道家“以自隐无名”思想的影响,因而鄙薄功名利禄,不愿仕进。4)因为功成名就,又怕晚节不保者,往往也退而隐居。5)借隐居之名,行招摇之实,“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走“终南捷径”者。可以说,陶渊明归隐原因,大致与前三者相合。他认为所处的时代为“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要与之决裂。他的率真又常常被社会的“潜规则”制约,在别人看来无所谓的一些小事在他的心中是无法存在的污点。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引起他发怒的事情似乎很平常:接待来本地视察的领导们。在当今社会,领导视察,有机会献殷勤,若不喜欢,敷衍过去就算解决。但陶渊明感到心灵上受挫:“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间小儿!”这里蕴含了不卑不亢,一种道德和品德的超越和对战战兢兢丑态百出众官员的鄙视。于是“既日解绶去职”,大喊一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辞》)他的这种“不中庸”很多人不能理解。但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大特点,率真耿直,对于心灵的追求超过对生命的维护,讲究中庸之道那是政客,他追求真朴的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高逸飘洒、简静闲淡,这种果断和率真,对心灵追求的看重和执着于无数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文人都是契合的。
  (二)刚直不阿是陶渊明深受影响的原动力
  总体上看,陶渊明受庄子的影响更多。但是,“在任何一种信仰面前保持独立即独自观察的能力是他的强项”[4]他鄙弃官场、傲视世俗,他的无君理想使封建制度在他的内心微不足道,他寻找着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所遵循的理念,非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名垂青史等为主流社会所公认和信奉的价值观,它与迎合世俗的功利无关,与谄媚社会的主流无关,而是下定决心地追求自我。他要证明:我不迎合,不谄媚,不浮躁,也能活得潇洒,阅读古代诗文,多少人言谈中都流露出羡慕,但付诸行动的人寥寥无几。可以说陶渊明是从体制中“找茬”的人,主流社会岂能饶他?一次的“不羁”就别再想融入。他的这种姿态是与社会公认的评价标准相背离的,倘若一个人的见解和自信不够强大到足以与之抗衡,是极难走出这一步的[1]。
  有人却说,陶渊明的这种作法是种软弱的逃避,这个说法乍看有理,实则漏洞百出。“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九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陶渊明是有雄心壮志的,但长期得不到晋升,他又不愿逢迎长官,于是愤而隐退。更重要的是当时处于乱世,改朝换代之际,他怕误入歧途,唯有退隐自全保持个人名节,不能在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至少保持了灵魂的洁净,谁说建功立业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谁说入仕才是报效国家和社会的第一选择?是的,一个社会,是要施以正确统治,有人效仿尧舜,有人开疆守国,但同时,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有人来呵护与滋养。陶渊明深思过的,与其等待渺茫的希望,不如走向另一条“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悠然之路,表面上看后退了一步,但实质上他迈出了历史的一大步,他维护了生命的完整,宁可让肉体忍受劳累、饥饿、困苦,也不让自己的灵魂残缺,他改得甚是及时“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辞》)这是对腐朽封建社会的抨击和反抗,他维护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灵魂,更是国之魂,他保存着仅存的那些良知归隐山间,将那份纯净带回自然,坚定不移地守护,也让那些在混沌尘世中的文人政客英雄们不要迷失双眼。这种坚韧的心灵才是最难得的刚正不阿,成为了历代文人的旗帜与标杆,成为了灵魂的救赎。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但谁又能否认他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影响呢?
  (三)“真”爱自然是陶渊明人格魅力的最终体现
  陶渊明,骨子里透着清新淡雅的芳草香,举手投足都带着秋菊傲霜的气息,他是真爱自然的。在南北朝时期,有些人就像孔稚■的《北山移文》里那样以隐居作为后来出仕的捷径,曲线实现目标。而陶渊明,实在吐咽不下那股恶俗之气,他大喊“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说他是真的爱自然有两点原因。
  1.他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有关于自然,有对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描绘,还有对自己劳动生产的体验和闲居交游、读书饮酒。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世俗丑恶嘴脸的厌恶,更重要的是他“少无世俗韵,性本爱江山。”认为这样安然自若,怡然自得。他写周边环境是:“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和郭主簿》)描写他闲居时的生活状况是:“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做美酒,酒熟吾自斟……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看到这样的环境,淳朴,闲适,圆润,浑然天成怎能不让人向往。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田园生活充斥着田园间的劳作耕种和为生计忙碌充满的艰辛。他的《杂诗八首》之八就有描写:“耕种未曾替,寒绥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已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亲自耕种从未停息过,但常常遭受寒冷和饥饿以至于吃糟糠。希望冬天有粗布的衣服御寒,夏天有粗麻布阻挡日晒,这些愿望简单卑微,但经常难以满足,甚至有时候“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饥食》)的窘迫。到底是什么,给了陶渊明一副有色眼镜,化困窘为享受,变苦水为甘泉呢?毋庸置疑,就是一颗真正热爱自然的心,他将自然看作自己的母亲,就像孩子看母子粗糙的双手都那样温柔一样,陶渊明热爱山水就像热爱自己的母亲,疼爱花草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他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复得返自然的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切在他眼中都变得那么美好。也正是他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态度影响着世人,使人心灵得到解脱,并由此获得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人的本性,就在这种至真至美的审美境界中得到恢复。
  2.他的一切活动和生活都透露着他对自然的真心热爱。封建时代有很多士大夫也因为种种原因隐居,但他们大多不愿意或者不屑于亲自去参加劳动。如谢灵运就曾慨叹:“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而陶渊明不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农耕对抗出仕是他独有的方式。魏晋时期,不乏放荡不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士,“魏晋风度”也令中国文人墨客所传唱。但真正回归自我那个“真”的唯有陶渊明,陶渊明的“真”不做作,不张扬,不风流,不浮夸,你让他讲出来都不肯,因为那种水晶般的透明使他“欲辩已忘言”。唯有将自我与自然相融合,由伪而雅,变成一种生活态度,由俗而真,实为一种本能所需。非圣人,非超俗,而是真性情。
  二、陶诗的流行与推广使“渊明情结”深入人心
  从南朝鲍照、江淹开始,历代“拟陶”、“和陶”相沿成风。许多著名诗人都以陶渊明创造的艺术境界为追求的目标之一。杜甫就曾说过:“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陆游也有感概:“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读陶诗》)陶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沈德潜曾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啐语》卷上)
  但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他那种平淡淳朴、浑然天成的美学追求,后代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最高境界。名人许学夷讲自己的学陶体会说:“靖节诗甚不易学,不失之浅易,则伤于过巧。予少时初学靖节,终岁得百余篇,率浅易,无足采录。今间一为之,又不免类白、苏矣。因遂绝笔,不复为也。(《诗源辨体》卷六)陶文可以说是一种言志诗,写出只为抒怀感慨,无任何追捧浮夸的意味,将诗写出本色又不索然无味实为难得,“陶渊明将个人生命与大自然生命相对接,是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人,自然变化成了诱发诗人察觉生命变化的契机”[2],这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追寻“渊明情结”的原因之一。
  结语
  根据弗洛伊的精神分析学说观点,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面,或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所谓“情结“是在个体的潜意识领域所形成的创伤性记忆,这是需要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积淀的产物。之所以陶渊明的性情可总结为一种情结而为世代文人所继承,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之长久,每朝每代都会有那么一批文人怀着如此心思生存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然而这又是不够的,并不是所有文人都会像陶渊明一样如此热爱自然投身于自然,创造的田园诗赋影响之大,他的道德水准,诗赋才华几乎无人能及。作为一种理想追求,作为一种愿望情结,每一位文人都幻想实现在自己身上[2]。这也是传统文人热爱山水、热衷写田园生活的一个内在心理因素。可能太世俗,但真正像陶渊明一样洒脱的文人能有几个呢?
  
  参考文献:
  [1]鹏程.自由在呼唤―从陶洲明到袁中郎[C]//2010年中国散文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金龙.陶渊明诗文的生命体验[D].江西师范大学,2004.
  [3]汪文学.传统中国人的相如情结[J].博览群书,2008,(9).
  [4]雷文学.矛盾与精神表向―王维,陶渊明比较研究[DB/OL].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袁紫竹.古文观止[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6]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