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香港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现状调查与分析
历史学毕业论文

香港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香港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未知 〔摘 要〕阐述香港首次进行的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现状调查与分析,首先简介调查的目标及方法,然后分析调查的结果,最后指出调查的局限。 〔关键词〕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协会;香港学校图书馆;Web 2.0
关键词:香港,校图书馆,应用,Web,2.0,现状,调查,分析,香港

demo什么意思,苍井空全集下载,帅哥窝图片

香港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未知

  〔摘 要〕阐述香港首次进行的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现状调查与分析,首先简介调查的目标及方法,然后分析调查的结果,最后指出调查的局限。
  〔关键词〕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协会;香港学校图书馆;Web 2.0;问卷调查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1.019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1-0077-04
  A Survey of the Application of Web 2.0 in Hong Kong School LibrariesMa Huihong
  (University Library System,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 999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outlined the objectives,methodology,resul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first survey conduct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Web 2.0 in Hong Kong school libraries.
  〔Key words〕Hong Kong Teacher-Librarians?? Association;Hong Kong School Libraries;Web 2.0;survey
  
  从2004年开始,Web 2.0迅速成为信息科技界新兴的概念,并且逐渐被教育界应用到教与学的实践中。以香港为例,香港教育城于2008年推出教城网志[1],而大、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亦纷纷设立个人的Facebook。至于香港图书馆方面,各高校图书馆已广泛使用Web 2.0应用程序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学校图书馆亦陆续使用Web 2.0应用程序加强图书馆的服务。本文阐述香港首次进行的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现状调查与分析,首先简介调查的目标及方法,然后分析调查的结果,最后指出调查的局限。
  1 调查目标
  2010年12月底,笔者应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协会邀请,参加由台湾学校图书馆员学会及高中高职图书馆辅导团主办,暨南国际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协会、澳门图书馆暨资讯管理协会及马来西亚多元文教交流协会协办的“第二届世界华语学校图书馆馆长论坛”,并在会上以《Web 2.0在学校图书馆中的应用》为题发言[2]。笔者在论文中除了阐述Web 2.0的概念和特点外,还举出具体例子说明香港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应用程序的情况。在撰写论文期间,笔者发现文献中从来没有讨论过香港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的现状。因此,当笔者提交论文后,随即向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协会提出建议,就协会会员进行问卷调查,藉此揭示香港学校图书馆目前应用Web 2.0的情况。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协会接纳笔者的建议,同意向会员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的目标有三:①调查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的情况;②掌握学校图书馆主任认识Web 2.0的程度;③了解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时所面对的挑战。
  透过上述三方面的分析,将有助提出推动学校图书馆利用Web 2.0的方案,供业界参考。
  2 调查方法
  为了解学校图书馆业界目前提供Web 2.0服务的具体情况,笔者利用免费的网上问卷调查软件SurrveyGizmo作为调查的工具[3]。笔者选择SurrveyGizmo的主要原因,除了它提供中英文兼容的平台外,还能够把收集到的数据绘制图表,十分方便。本问卷有26条问题,包括14条必答题和12条选答题(见图1)。
  图1 网上问卷
  总括而言,本问卷包括三大部份:第一,回答者背景;第二,学校图书馆目前应用6种常用的Web 2.0应用程序(即博客、维基、影音/视像广播、图片分享、社交网络及简易信息聚合提要)的情况;第三,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时所面对的挑战。笔者设计问卷时,曾参考有关文献,并总结前人的经验[4-7]。本计划得到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协会鼎力支持,于2010年12月2日通过电邮把问卷发给会员,并积极呼吁会员于2010年12月16日前填写问卷。期间,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协会向会员发了一次温馨提示,藉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用了两星期向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协会的会员收集问卷,现将调查结果以统计图表的方式阐述如下:
  3.1 回答者背景
  本调查的对象为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协会会员,故此调查的总人数为151人。2010年12月16日调查结束时,共收集到40位会员的回复,占全体会员人数26.5%。其中,24人(60%)为中学图书馆主任,16人(40%)为小学图书馆主任(见图2)。
  图2 学校图书馆主任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11位回答者(27.5%)任职学校图书馆11~15年,10位回答者(25%)任职1~5年,9位回答者(22.5%)任职6~10年,7位回答者(17.5%)任职16~20年,2位回答者(5%)任职21~25年,1位回答者(2.5%)任职26~30年(见图3)。值得留意的一点是,回答率前三位为任职1~15年的学校图书馆主任,占全体回答率75%。这个结果显示,任职年资较短的学校图书馆主任较为愿意回答本问卷调查。
  图3 任职学校图书馆主任年资
  Web 2.0培训方面,一半回答者(20人)表示曾经接受有关的培训,另一半(20人)则未有接受任何Web 2.0的培训(见图4)。
  图4 Web 2.0培训
  至于Web 2.0应用程序的使用率,13位回答者(32.5%)表示每年使用1次或以下,9位回答者(22.5%)每天使用1次或以上,5位回答者(12.5%)介乎每周使用1次至每月使用1次之间,5位回答者(12.5%)介乎每月使用1次至每年使用1次之间,4位回答者(10%)介乎每日使用1次至每周使用1次之间,3位回答者(7.5%)每周使用1次,1位回答者(2.5%)每月使用1次(见图5)。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图书馆主任使用Web 2.0 应用程序的使用率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即甚少使用(即每年使用1次或以下,32.5%)及经常使用(每天使用1次或以上,22.5%)Web 2.0应用程序的回答者总数超过一半以上,其中以甚少使用的学校图书馆主任占多。
  3.2 学校图书馆与Web 2.0
  尽管教师与学生对常见的Web 2.0应用程序如面书、博客等毫不陌生,但本调查的结果显示学校图书馆提供Web 2.0应用程序的情况并不普遍。6种常用的Web 2.0应用程序(即博客、维基、影音/视像广播、图片分享、社交网络及简易信息聚合提要)之中,虽然图片分享是最多学校图书馆提供的Web 2.0应用程序,但只有6位回答者(15%)表示他们的学校图书馆网页上有这项服务。另外,简易信息聚合提要是最少学校图书馆提供的Web 2.0应用程序,只有1位回答者(2.5%)。其余4项Web 2.0应用程序的使用情况介乎7.5%~12.5%(见图6)。显而易见,香港学校图书馆使用Web 2.0应用程序的比率偏低。要改善这个情况,可以举办更多Web2.0培训讲座,分享成功应用Web 2.0应用程序在学校图书馆的例子。例如,学校图书馆在网页上提供简易信息聚合提要,长远有助减轻学校图书馆主任向教师和学生推介图书馆的新服务、新信息的工作负担。
  至于Web 2.0应用程序是否适合学校图书馆应用的问题,回答“适合”或“极适合”的回答率按序为:维基(65%)、图片分享(62.5%)、影音/视像广播(60%)、博客(45%)、简易信息聚合提要(40%)及社交网络(37.5%)。以上的回答率显示,学校图书馆主任较为接受学校图书馆提供维基服务,这个结果与文献中认为维基有助协作学习和加强信息素养的结论不谋而合[8-10]。值得指出的一点是,37.5%的回答者认为社交网络是学校图书馆最不适宜提供的服务(见表1)。不过,与美国部分学校图书馆封闭常用的社交网络的做法相比,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对社交网络的态度相对较为开放[11-12]。
  至于使用Web 2.0应用程序的原因,28位回答者(70%)“同意”或“极同意”这些应用程序较普遍流行,能够吸引同学使用;28位回答者(70%)“同意”或“极同意”这些应用程序具互动性,能够建立个人化服务;24位回答者(60%)“同意”或“极同意”这些应用程序较多元化,能够切合教学需要;23位回答者(57.5%)“同意”或“极同意”这些应用程序灵活性较强,而且容易操作(见表2)。另外,有个别教师提出其它原因如信息性强、免费使用、让学生熟习应用科技等。总的来说,回答者普遍认为Web 2.0应用程序能够吸引学生,而且能够提供个人化及互动性服务的理想工具。
  至于Web 2.0应用程序的功用,32位回答者(80%)“同意”或“极同意”这些应用程序有助宣传图书馆服务;29位回答者(72.5%)“同意”或“极同意”这些应用程序可以加强图书馆与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联系和互动;26位回答者(65%)“同意”或“极同意”这些应用程序可以增加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23位回答者(57.5%)“同意”或“极同意”这些应用程序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见表3)。另外,有个别回答者甚至认为这些应用程序可以建立图书馆的形象。
  总括而言,本调查虽然发现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普遍认同Web 2.0的优点,包括Web 2.0有助宣传图书馆服务,并且能够加强图书馆与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联系和互动、增加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及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但香港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的比率偏低。
  3.3 Web 2.0的挑战
  本调查以开放式的问题,向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查询使用Web 2.0应用程序时的挑战,并收集到下列意见:①缺乏人手提供Web 2.0的服务;②学校技术支持不足;③计算机设备不足;④Web 2.0应用程序众多;⑤对Web 2.0应用程序的保安程度存疑;⑥部份Web 2.0应用程序的内容不适合学生。
  由于回答者未有提供详细说明,本调查无法判断上述意见只属个别情况,还是普遍现象。值得指出的是,香港学校图书馆通常只有一位图书馆主任,既要提供图书馆日常的服务之余,又要兼顾繁重的教学工作,实在相当吃力。所以,要求学校图书馆提供更多Web 2.0的服务,无疑为图书馆主任带来更沉重的工作负担。因此,香港学校图书馆要克服Web 2.0带来的挑战,实在需要政府以及学校投入更多资源,妥善解决人手、设备、技术支持等各项难题。
  4 调查局限
  首先,本调查的对象未能代表全港的学校图书馆主任。虽然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协会是香港 惟一的学校图书馆专业团体,但它目前的会员人数为151人。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 局2010年的统计显示,全港有582所小学、523所中学和61所特殊学校。如果以每所学校1位 图书馆主任计算,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协会会员人数占全港学校图书馆主任人数约13%。因 此,要更全面反映香港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的状况,必须扩大调查的对象至全港的学校 图书馆主任。
  其次,本问卷的设计是以收集统计数据为主,透过图表分析香港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的 情况。然而,要彻底了解香港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时所面对的困难,必须利用其它研究 方法如个人访谈、焦点团体访谈等等,才能够深入探讨学校图书馆主任面对的挑战。
  5 结 语
  本文阐述了香港首次进行的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现状调查的结果,指出香港学校图书馆主任普遍认同使用Web 2.0应用程序的优点,却同时发现香港学校图书馆应用Web 2.0的比率偏低。为了鼓励学校图书馆积极应用Web 2.0的服务,笔者建议举办更多Web 2.0培训讲座,推介成功应用Web 2.0服务到学校图书馆的例子。笔者深信,香港的学校图书馆只要得到政府及学校的支持,图书馆主任就可以进一步推广现时的服务,以至开展更多全新的服务,最终有助学校图书馆逐渐转型为互动的学习中心,配合21世纪教与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香港教育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全资拥有的公司,是香港规模最大的一站式专业教育网站[DB/OL].香港教育城,http:∥www.hkedcity.net,2011-07-27.
  [2]M,Leo F.H.The Second World Chinese Teacher Librarians?? Forum[J].IFLA Asia and Oceania Section Newsletter,June 2010,16.
  [3]SurveyGizmo[DB/OL].http:∥www.surveygizmo.com,2011-07-27.
  [4]攸晓琼.基于Web 2.0的图书馆信息集成化服务研究[J].当代图书馆,2010,(3):36-38,32.
  [5]陈光华.Web 2.0概念于图书馆服务之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4):8-12,18.
  [6]Casey,E.and Savastinuk,C.Library 2.0:Service for the Next-generation Library[J].Library Journal,2006.http:∥www.libraryjournal.com/article/CA6365200.html.
  [7]Miller,P.Coming Together Around Library[J].D-Lib Magazine,2006,12(4),http:∥www.dlib.org/dlib/april06/miller/04miller.html.
  [8]纪方.基于Web2.0的合作学习工具――维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22-27.
  [9]范翠萍.维基百科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广场,2010,(2):254-256.
  [10]Frumkin,J.The Wiki and the Digital Library[J].OCLC Systems and Services,2005,21(1):18-24.
  [11]Harris,F.J.Ethics from Web 1.0 to Web 2.0:Standing outside the Box[J].Knowledge Quest,2009,37(3):56-61.
  [12]Rosenfeld,E.Blocking Web 2.0 Tools in Schools:Creating a New Digital Divide[J].Teacher Librarian,2008,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