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历史学毕业论文

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摘要: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作者:未知 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尼克马可伦理学》中从德性、理智、思辨等多个角度对幸福释义,幸福论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其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今天也将给予人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幸福;
关键词:浅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浅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作者,未

圣诞狗狗之圣诞小宝贝,营养分析,水龙头哪个牌子好

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作者:未知

  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尼克马可伦理学》中从德性、理智、思辨等多个角度对幸福释义,幸福论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其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今天也将给予人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幸福;善;德性;思辨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2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与柏拉图、苏格拉底并峙为西方远古哲学中的三大高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人类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伦理学著作中,深受理性主义浸润的亚里士多德,没有追逐柏拉图的思路,而是将其哲学思想逐渐转向了现实和经验。他推崇德性幸福论,主张快乐与德性相结合,欲望意志受德性支配。提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等思想命题,因此,他的德性幸福论具有经验、实践的性质,从而具有更大合理性,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今天也将给予人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何为幸福
  幸福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伦理话题,也是人生问题的核心。在古希腊关于幸福的理解中,有一类是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起来,以感觉上的快乐或痛苦作为幸福和不幸福的分界,其极端表现是纵欲享乐主义,如德谟克利特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而幸福是一切快乐的总和,包括过去的快乐和现在的快乐,同时,“肉体的快乐远远胜于灵魂的快乐,肉体的痛苦远远比灵魂的痛苦难受。”[1]另一类是将快乐与道德对立起来,否定感官快乐的价值,把快乐排除在幸福之外,其极端形态是禁欲苦行主义。如晚期的斯多噶学派宣扬“服从命运,禁欲主义”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幸福的德性论者,提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认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目的,柏拉图认为,人的情欲是达到善行的阻碍,他提出“节制是一种程序,是一种对快乐和欲望的控制”[2],因此,他强调要对情欲加以节制。
  那么,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看待幸福的呢?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对幸福问题探讨最多最系统的人。在他的奠基之作――《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一卷中主要谈了幸福论,具体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幸福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了幸福的本质的诸多说法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幸福是快乐,有人认为幸福是财富,也有人认为荣誉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反对把快乐、幸福、荣誉看成是幸福。他认为,幸福有两个特点:幸福的终极性和自足性。终极性是幸福是一切行为的最后目的,人们总是因其本身而非为了其他东西去选择它。自足性指幸福仅凭其本身就足以使生活有意义且无匮乏。在原文中亚里士多德这样说:“总而言之,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选取,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后的。看起来,只有这个东西才有资格做幸福,我们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3]
  (二)幸福与善的关系
  关于幸福和善的关系,他不得不承认,幸福也需要外在善。他把善分为三种:外在善、身体善、心灵善。其中,心灵善是最主要、最高的善,心灵善就是幸福。但是幸福需要外在善的辅佐,否则善就显得单调些了。在某些活动中,我们用得着某种外在善(如友谊、权势和财富),就像用得着工具一样。
  (三)幸福与德性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一种是合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其他一切或者是它的必然附属品,或者是为它本性所有的手段和运用。”[4]这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核心命题。该命题强调合乎德性的活动其本身就是善的,德性是获得幸福的首要前提,那何为德性?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两部分,理智的德性包括智慧、谅解、明智等,这是由教导培养而生成的;伦理的德性,即道德品性,如慷慨、谦恭,这是由社会的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他强调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是辨证统一的,伦理的德性是目标,理智的德性是途径,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在实践德性的时候,他更强调道德的实践性特征。“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强调幸福是现实的活动,其实就是强调幸福要付诸于实践,正如一只燕子不能造成春天,一日的德性也不能使我们达致幸福。
  (四)幸福和娱乐的关系
  大多数人把娱乐称为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绝不在娱乐中。因为娱乐是短暂的,如果把幸福看成是短暂的娱乐中,就太荒唐了。他反复强调:幸福绝不在消遣中,而在合乎德性的活动中,绝不可以把幸福理解为娱乐。
  (五)幸福和思辨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思辨的活动才是完满的幸福”的观点。其实这里的思辨大概等同于理智。他做了具体的阐释:“完满的幸福是合乎其德性的思辨活动;终身从事思辨活动,这就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完满幸福;既然理智最为人所固有,那么出于理智的活动对于人就是最高尚最快乐的活动,而这样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二、幸福论的当代启示
  作为古希腊的一种文化积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是人类精神文化宝藏中的奇葩。他关于幸福的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他的幸福观及其对幸福的全面的、深刻的理解,可以为纠正现代社会中偏狭的幸福观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
  (一)幸福不同于娱乐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一天或短促的时间并不能使人幸福”,幸福乃是“涉及人的整个一生”。把幸福与人的整个一生联系起来,无疑注意到了幸福的过程性。而现在许多年轻人抱着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一种典型的享乐主义,这种思想是把暂时的快乐当成是一种人生的追求目标和生活态度,是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违背的。
  (二)幸福是通过实践中获得的
  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是一种现实活动,要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才可以体验幸福。但是,现在许多人认为,幸福是自己心灵的感受,与他人无关,这种想法很容易走向一种极端,其实,幸福是在现实活动中体验的。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在于追求的过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结果,而要注重过程,有时过程比结果更美。
  (三)幸福的实现路径是思辨
  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是最大的幸福;在沉思中我们能获得闲暇;它以自身为目的,是自足的幸福;它是人的智慧的自由活动,不依赖外部环境,具有独立性。这对于那些因忙碌而无暇思考,承载了太多欲望的现代人来说,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三、结语
  亚里士多德既继承前人思想,又有创新性的超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性幸福论,即以至善为圆心,以德性为半径画一个圆,圆面上任意一点都是人为幸福努力奋斗的实践活动的足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实践性,是值得世人借鉴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