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关于唐代几种“大内”官职的考察
历史学毕业论文

关于唐代几种“大内”官职的考察

摘要:关于唐代几种“大内”官职的考察 作者:未知 摘 要: 唐代大内留守属宦官系统,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均有设置,一云大内留守,一云东都大内留守,负责宫殿的修缮管理及执掌宫门之事。皇城留守全称为大内皇城留守,负责宫城与皇城的治安警卫工作,属南衙禁军之
关键词:关于,唐代,几种,大内,官职,考察,

240320手机壁纸,临沂在线首页,平原赵倩

关于唐代几种“大内”官职的考察

作者:未知

  摘 要: 唐代大内留守属宦官系统,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均有设置,一云大内留守,一云东都大内留守,负责宫殿的修缮管理及执掌宫门之事。皇城留守全称为大内皇城留守,负责宫城与皇城的治安警卫工作,属南衙禁军之一支。而皇城使则根据其执掌不同,分属内廷(内诸司使)与外朝。内廷之皇城使,掌皇城宫门之开阖;外朝之皇城使,则是皇城留守的别称。
  关键词: 大内留守;皇城使;皇城留守
  关于唐代的留守官问题,唐长孺、杜文玉、赵雨乐等先生均曾进行过探讨,但对大内留守等问题却很少涉及。本文拟就此略加考释以就正于方家。
  一、关于“大内留守”
  笔者近来翻检墓志材料,发现几方与此相关的墓志,对推进这一问题的深入,不无裨益,故就此一问题加以探讨引申:
  在《来义晖墓志》中,提到“东京大内留后”一职。为便于分析,兹录其全文如下:
  大唐故通议大夫行内侍省内给
  事上柱国来公墓志铭
  王者象四时而命官,开六宫而误位,凤晨前殿,所以崇班于外卿;?t壶后庭,所以列名于宾□,□□九嫔之阴礼,传四方之号令,正其□位,人非贤而勿居。公讳义晖,京兆长安人也。曾祖梅,隋大池府左果毅都尉;祖?q,隋纪城县尉;父广,任正议大夫行内给事。并品藻拔于人伦,文武登于天爵,公志持般若,晓达色空,戒窆双循,檀波莫测。去开(元)廿一年扈驾东洛,亲侍龙威,立身六十,供奉?c余年。至廿四载,帝思西顾,遂择强能,擢为东京大内留后兼上阳宫等使,将为乡亭告老,庶享遐年,何期忽召斯人,遽成幽(土遂)。以天宝八载,岁名乙丑,朔□壬辰十八日已酉终于河南府观德里之私第,春秋六十也。以十一月壬辰十八日已酉葬于帝城之南,龙门之北,左接伊川,右连金谷,所恨门停鹤驾,即此常悲,迩陵剑悬,窆兹永诀;乃为铭曰:奇山孕灵,人含德行,荣华也;金蟪银龟,结驷连骑,零落也;法器长逝,般若律摧,望垅月兮增恸,听风扬兮窆哀。[1]384
  毛阳光先生最早注意到这方墓志,并敏锐地判断出其为一新内诸司使职,并将此一职名断为“大内留守使”,颇有见地。从墓志内容来看,志主来义晖生前为玄宗身边近侍,供奉四十余年,其为宦官无疑。但他曾被“擢为东京大内留后兼上阳宫等使”。“上阳宫使”不见于传世文献,依其名推断,大体类似于同类的少阳院使①、内园使之类,是负责上阳宫的宫廷清洁、宫殿修补等后勤及开阖宫门的官职。
  关于大内留守,杜佑《通典》:“皇城留守奏?y向日质明,开朱雀门,大内留守与内检校使奏开太极殿门、嘉德门、承天门”[2]2376。在此,杜佑将皇城留守与大内留守分列。而大内留守与内检校使为宦官,皇城留守则为武将。显然,皇城与大内是有区别的。唐制,京师长安有三大内,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东都洛阳还有洛阳宫。凡此皆可称之为大内或宫城。皇城则是国家机关所在地。李建超《增订两京城坊考》:“传宫城之南面曰‘皇城,亦曰子城,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周十七里一百五十步……自两汉以后至于晋、齐、梁、陈,并有人家在宫阙之间,隋文帝以为不便于事,于是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居,公私有辨,风俗齐整,实随文之新意也’”,又云:“宫城,亦曰西内,其正牙曰太极殿”,张穆注曰:“唐龙朔后,天子常居大明宫,大明宫在宫城东北,故谓大内为西内。景云元年,改曰太极宫”。[3]10-11但有时候人们会将宫城与皇城混为一谈。《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中《南内朝贺归呈同官》云:“洪曰:‘长安有三大内,皇城在西北隅,谓西内;东内曰大明宫,在西内之东,南内曰兴庆宫,在东内之南’”[4]169。这里即将西内太极宫径称为皇城。高宗龙朔后,随着大明宫地位的提升,天子久居,大明?m发展为东内,大内在其西,故也叫西内,睿宗景云元年,最终定名为太极宫。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唐人所说的大内,就是指太极宫,那么大内留守就应当是太极宫的留守。至于“东京大内留后”则与洛阳宫有关。史载东都洛阳大内为紫微宫(洛阳宫)“宫城在皇城北,因隋名曰紫微城。贞观六年,号为洛阳宫。武后光宅元年,号太初宫”[3]265。东京大内留后当指洛阳宫留守而言。
  文献中除大内留后之外,还有“大内留后使”。已发现的《来义晖墓志》《梁元翰墓志》[5]956《李令崇墓志》[6]100《段宴墓志》[5]705中其职名就有“东京大内留后使” “南宫留后使” “南内留后使” “上都留后(使)”等具体划分,南宫、南内都是指兴庆宫,东京则是洛阳,可见留后使的设立应该是京师三大内及东都洛阳均有设立。至于其职能,徐成认为“留后使掌三宫禁苑,其职能空间大体皆在内廷禁苑之中”[7]146,笔者基本赞同这一结论。但从《来义晖墓志》中:“帝思西顾,遂择强能,擢为东京大内留后兼上阳宫等使”来看,可能留后使的设立是在皇帝不在的情况下才从内侍之中选拔派遣,以为皇帝看家护院,看守宫廷。中唐以后,政治中心一直在大明宫,在此情况下,太极宫、兴庆宫以及东都洛阳宫就都需要派遣留后使进行看守。另《太平广记》:
  唐昭宗文德二年正朔,御武德殿,有紫气出于昭德殿东隅,郁郁如烟,令大内留后司寻其所出,得金龙子一枚,长五寸许。群臣称贺,帝曰:‘朕不以金龙为祥瑞,以偃息干戈为祥瑞,卿等各宜尽忠,以体朕怀’,门下奏请改文德二年为龙纪元年[8]3446
  此处的大内留后司,就是大内留后的办公机构,可见这一职务也是有人员编制及办公场所的,至于它是随着职能扩展而设立机构还是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受史料所限,我们今日已难知其详。大内留后,与前揭来义晖所任之“东京大内留后”职能相同,不过一个负责京师太极宫,一个负责东都洛阳宫,文中所提到的武德殿,正位于太极宫中②。因为唐末黄巢之乱,大明宫受到战火严重破坏,僖宗返京后“只好搬居于太极宫。文德元年(888)僖宗死于太极宫武德殿中。唐昭宗即位后,依然居于太极宫之中”[9]16,可见大内留后是一个具体的内诸司使职,其诞生时间不会晚于玄宗开元年间,并一直延续到了五代北宋。大内留守与大内留后类同,关于这二者的关系,可能留后为留守转正前的代理阶段,其情形或近似于中晚唐之节度使与节度留后。五代后梁时改为由武将充任,这与后梁时期的官职改革有关①。后唐时曾任命“宣微南院使朱弘昭为大内留守”,至宋代,改以文官任之。这是其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关于“大内皇城留守”
  文献中还有“大内皇城留守”的记载。杜牧《王钊除皇城留守制》:“(王钊)可检校刑部尚书兼右领军卫上将军、御史大夫充大内皇城留守,散官如故”[10]1081;元稹《元氏长庆集》中收有《唐故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兵部尚书兼左骁卫上将军充大内皇城留守御史大夫上柱国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一篇[11]205;《旧唐书?宣宗纪》:“以右骁卫上将军李正源守大内皇城留守”[12]643。近年新发现的《孟琳墓志》:“(孟琳)充左神策军兵马使监都押衙、知厢虞侯事。为国忧劳,有功必赏,超授御史中丞,旋拜大内皇城留守,骠骑大将军,行右威卫将军”[13]749。既然大内已确定为太极宫和紫微宫,那么,如何理解唐代职官之中的“大内皇城留守”?
  通览以上几条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官员在担任大内皇城留守时都兼有南衙军衔,由此可知皇城留守亦为南衙禁军将领,这正如齐勇锋先生所说:“皇城是‘皇城将士’的简称,而‘皇城留守’则是其统帅长官,……皇城将士的职责应是专职守卫皇城,即南衙的办公之地。因此,皇城在武装力量体制方面说来,当系与金吾、威远同样性质的南衙禁军”[14]81。笔者认为大内皇城留守,应该就是皇城留守。其所辖应为南衙所在之皇城。众所周知,中晚唐时,南衙北司势同水火,皇城留守是职官名,其全称为大内皇城留守,如前揭王钊被任命为大内皇城留守,杜牧为此所写之制文却题《王钊除皇城留守制》,可见两名实为一职。
  大内留守属于内诸司使系统,与皇城留守截然不同。笔者在唐代史料中只见到一条关于皇城留守的记录,即《通典》卷八七:“皇城留守奏?y向日质明,开朱雀门,大内留守与内检校使奏开太极殿门、嘉德门、承天门”。皇城留后前已说明其为南衙禁军系统,而大内留守与由宦官担任之内检校使并称,其为内诸司使无疑。这一职务一直为其后的五代宋继承延续,五代时改为由武将担任“长兴元年春正月,丁卯,阅马于苑,辛卯宣微南院使朱弘昭为大内留守”[15]61,“诏以河南尹、守中书令、判六军事张宗?]为大内留守”[16]104 ②,“(建隆)六年领锦州刺史,属效祀西洛,为行宫使,驻洛中,又为西京武德皇城宫苑使,车驾出郊,又充大内留守”[17]13543,这一职务最早诞生于唐代中后期,但由于在唐代史料中记述过于简单,我们已很难判断其具体执掌,或许这一职务在唐代并未发展成熟,但其诞生于唐确是毫无疑问的。一直延续到五代宋初,并最终由内诸司使系统转变为外朝职官系统,这一转变发生于后梁。
  三、关于“皇城使”
  皇城使这一问题最为复杂,唐长孺、杜文玉等先生认为皇城使由宦官担任,但未展开论述。不同于大内留守在唐代以宦官充任,皇城留守以武将任之,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
  宋人王旦云:“唐设内诸司使,悉拟尚书省:如京,仓部也;庄宅,屯田也;皇城,司门也;礼宾,主客也”[17]4003。王旦认为皇城使是同如京、庄宅、礼宾等使一样,属于宦官任职的内诸司使系统。宋元之际,大学者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唐开元以前,以城门郎掌皇城诸门开阖之节,中世之后,置皇城使”[18]7356。城门郎是外朝文官系统,从六品。皇城使既继其后,应也是文官使职,而绝非宦官系统的内诸司使。可见胡三省与王旦持不同的观点。由此观之,王旦的说法似乎不确,皇城使当为武职,而非内诸司使。那么,皇城使究竟是由宦官充任还是由武将充任呢?
  《旧唐书?昭宗纪》云:“(天复三年)十二月丁卯朔……汴州扈驾指挥使朱友谅杀(崔)胤及(郑)元规,皇城使王建勋、飞龙使陈班、?x门使王建袭、客省使王建?V”[12]778,将皇城使与飞龙使、?x门使、客省使并称,而后三者皆为内诸司使,则皇城使也可能是内诸司使之一。① 另《五代会要》卷二四“皇城使”条:
  梁开平三年七月?心诨食侵蠲鸥鞑羁睾坠?两人守把,其诸司使并诸色人并?杏谧笥乙?台门外下马,不得将带人入门,逐日诸道进奉,客省使于千秋门外排当讫,?锌睾坠?抬至内门前,令董门殿直以下,舁进,其章善门仍令??锁,不用逐日擅自开闭。乾化元年五月诏曰:“闱是正门也,宜以时开闭,用达阳气。委皇城使准例检校启闭。车驾出则阖扉”。[19]381
  这一条材料非常珍贵,它向我们清楚交代了五代皇城使的职能,即“准例检校启闭”宫门,也就是负责宫门的看守与开关,一个“准例”表明它是依照旧例,其时为开平三年(909),唐朝刚刚灭亡不久,故此处之准例,只能是准唐朝之旧例。表明负责宫门开关是唐代皇城使之职责,其职能与?x门使相近,区别就在?x门使负责大明宫宫门,皇城使负责大内太极宫之宫门,所管区域不同。同书卷二四“诸使杂录条”:
  梁朝诸司使名崇政院使、租庸使、宣微院使、客省使、天骥使、飞龙使、庄宅使、大和库使、丰德库使、仪銮使、乾文院使、文思院使、五防(坊)如京使、尚食使、司膳使、洛苑使、教坊使、东上?x门使、西上?x门使、内园栽接使、弓箭库使、大内皇城使、武备库使、引进使、左藏库使、西京大内皇城使、闲厩使、宫院使、翰林使。[19]388
  几乎清一色的内诸司使,而将大内皇城使列居其间,故大内皇城使应为以宦官充任之内使之一。可见唐至五代均曾用宦官担任皇城使之职。
  但是,文献中也有武将担任皇城使的记载。《全唐文》卷三***张孚《金紫光禄大夫左金吾卫将军赠扬州大都督臧府君神道碑铭并序》:“遂以公(臧希曼)为东(京)皇城使,迁左监门将军兼麟州刺史”[20]3707,可见其为武职无疑。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皇城条》中说:“《唐书?朱??传》曰:‘??以李忠正(臣)为皇城使’,盖名官之世,始见于此”[21]297。“皇城使”一词最更早地出现于朱??任命之李忠臣,此事在唐人所著《奉天录》中已有记载②。李忠臣是武将,则皇城使由武将担任无疑。
  皇城使既有武将担任,又有宦官充职,此事颇为费解,需要我们再加以考辨。《玉海》卷一二七“官制”条言:“唐开元中始置诸使,后增诸司使,以内使或将军兼,天?v后用外廷臣、卿、监,将及刺史以上领之”[22]2480。但具体到皇城使,其时间却早在玄宗开元以前,设立的时间下限不会晚于睿宗景云元年③,所以胡三省认为“唐自开元以前,以城门郎掌皇城诸门开阖之节,中世以后,置皇城使”[18]7356,从时间上来看是有问题的,但对其执掌“皇城诸门开阖”的表述却无疑是正确的。事实上,有唐一代,掌管宫门的多为宦官,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五代。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执掌宫门的皇城使,应该是由宦官担任。杜文玉先生认为“(唐代)皇城有皇城使之置,宫城则有武德使。从现有史料看,皇城使主要负责皇城保卫,武德使掌宫中事物及杂作……(宋代)充任皇城使的人选……其中就有宦官在内,当是承袭唐制所有并有所变化”[23]29。赵雨乐先生认为:五代时“仍以宦官把守宫门”[24]258。既然如此,那又如何解释史料中出现的被称为“皇城使”的武将职衔?笔者在详阅了相关史料后认为,确实存在职务的重名现象,具体到皇城使一职,它实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务,一个是负责宫门开阖的内诸司使,这就是为何《五代会要》和宋人王旦都将其列为内诸司使;另一个则是负责大内与皇城警戒保卫工作的南衙禁军武职,它的准确称谓应该是“大内皇城留守”,只是这个所谓的“皇城留守”也经常与皇城使混用,譬如元稹《授张奉国上将军皇城留守制》中任命张奉国“检校兵部尚书兼左卫将军依前充皇城使”[20]6561,制文任命为皇城使,却题为皇城留守,可见这两种?Q谓在唐代是经常混用的,而这种可能性是确实存在的,一个明显的情况就是紧随其后的北宋所设的皇城使“其职任则选内外通领焉”[25]1744。对此程民生先生解释道:“所谓选内外官通领,即以武臣与内侍为长官”[26]37,但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后人很难分清掌握皇城宫门的皇城使与负责皇城警卫之皇城使实为二职。这一点是我们研究中应当注意的。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君平,赵文成.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
  [2] 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
  [3] 李健超.增订两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 韩愈.五百家注昌黎文集.魏仲举,编订.影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 陈全方.两块唐墓志与唐末农民起义.考古与文物,1983(2).
  [7] 徐成.《唐重修内侍省碑》所见唐代宦官高品、内养制度考索.中华文史论丛,2014(4).
  [8] 李?P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
  [9] 陈扬.唐太极宫与大明宫布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0] 吴在庆. 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11] 元稹.元氏长庆集.影四部丛刊明嘉靖本.
  [12] 刘?d.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 胡戟,荣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4] 齐勇锋.唐后期的北衙六军、飞龙、金吾、威远和皇城将士.河北学刊,***(2).
  [15] 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 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
  [17] 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 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19] 王溥.五代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0] 董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 高承,李果.事物纪原.金圆,许沛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2] 王应麟.玉海.刻本.
  [23] 杜文玉.唐代内诸司使考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3).
  [24] 赵雨乐.从武德使到皇城使――唐宋政治变革的个案研究.唐研究,2000(第六卷).
  [25] 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
  [26] 程民生.北宋探事?C构―皇城司.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4).
  (编校:马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