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重走百年京张路
历史学毕业论文

重走百年京张路

摘要:重走百年京张路 作者:未知 百年前的照片,记录了京张铁路的施工场景,包括当年的机车车辆、车站站场以及沿线设施,还有通车庆典的热闹场面。我们的目标,是寻着詹公的足迹,查找每一张照片的拍摄坐标,以现时的影像印证百年间的变迁。 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
关键词:重走,百年,张路,重走,百年,张路,作者,未知,年前,照片,

小丫对话毒枭刘招华,led交通灯,邵传勇老婆

重走百年京张路

作者:未知

  百年前的照片,记录了京张铁路的施工场景,包括当年的机车车辆、车站站场以及沿线设施,还有通车庆典的热闹场面。我们的目标,是寻着詹公的足迹,查找每一张照片的拍摄坐标,以现时的影像印证百年间的变迁。
  京张铁路,是第一条由中国人独立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全长273公里,穿越了长城要塞居庸关、八达岭等险要地段,在中国铁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与其他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样,京张铁路也在遭遇“知者众,而了解者寡”的尴尬。
  这条铁路现在是否还完整存在?是否还在通车?铁路沿线每个车站是否仍为原貌?带着诸多疑问,我们制定了“重走百年京张路”的行动计划。我们的参照是《京张路工撮影》,这是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庆典的纪念影集。这套精装影集中的百余张照片,记录了京张铁路的施工场景,包括当年的机车车辆、车站站场以及沿线设施,还有通车庆典的热闹场面……
  我们的目标,是寻着詹公的足迹,查找每一张照片的拍摄坐标,以现时的影像印证百年间的变迁。没想到,在计划交通方式时遇到了麻烦:一方面,因为公路线和铁路线之间有一定距离,所以采用全线自驾的方式有时可能会无法靠近铁路线;另一方面,如果选择坐火车,则会因为老京张铁路线上的车站大部分已经不是客运车站而无法到达。所以,我们最终将路线和时间全部化整为零,把全线分为若干个点段,逐个攻破。
  西直门车站?西便门天桥
  京张铁路修建之初,西直门车站被称作“京张铁路西直门车站”,1923年改称“平绥铁路西直门车站”,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西直门车站”,1988年又改为“北京北站”。2005年,北京北站开始改造站台,2009年1月17日新站正式启用,但站台东侧老候车楼上始终保留着“平绥铁路西直门车站”几个字。
  从西直门南小街出来,顺着二环路往西便门天桥方向去。当年的西便门天桥并不在西便门,而是现在白云桥的位置。它是中国最早修建的铁路跨铁路立交桥,使南北向的京张铁路跨越了东西向的京汉铁路。我们在照片的远景中依稀看到一线牌楼,应该是白云观,那么,照片的拍摄角度就应该是现在的白云路西南侧!但是当年摄影师是站在铁路桥上拍的,视线比较高,现在适合的位置大概是路边的居民楼上了。我们贸然爬上六层,发现周边的建筑物太多,只能勉强拍到白云观的屋顶。南边一栋高层塔楼,不仅视线可以更高,位置似乎也更符合老照片的角度。只是这栋高层楼所属的小区“戒备森严”,任我们磨破嘴皮,看门的大叔始终黑着张脸毫不通融……
  八达岭站?岔道城桥?青龙桥站
  从北京北站乘Y567次动车到达八达岭站,出站往西走是岔道城,顺着公路走了两里地,方向却渐渐偏南了。我们担心走错路,便踏着布满杂草乱石的路基,深一脚浅一脚地下到公路坡下,跨过铁路,穿过岔道城。最后,从几个不同方位比较,确定我们所处就是当年拍摄“岔道城西”的角度!对面的山形都没有变化,只不过原来小小的桥洞,已经拓宽成双向四车道的大桥了,桥的主体是公路,北倒是京张铁路。
  往回走,再次经过八达岭站,一直向东,过詹天佑纪念馆、北门锁钥、公交枢纽、八达岭熊乐园,再往下都是车行道,一般游人到这里就是终点了,而我们还要继续前行。走到铁路桥,顺着石阶登上路基,右手200米有个火车洞口,即影集中的“八达岭山洞南口”。洞口有警卫值守,禁止通行,无法穿过山洞去北口拍摄,只能先转回头去青龙桥了。
  初冬日落早,我们赶到时,古老的青龙桥站已被暮色笼罩。候车室灰墙外醒目的“青龙桥车站”几个大字,是京张线上唯一由京张铁路会办及总办关冕钧题写的站名。2009年青龙桥车站和首都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工业遗产――京张铁路青龙桥站”展览,以老候车室为主体的展厅现在暂时关闭,但户外还保留有不少指示牌:人字型铁路、老水塔和水鹤的旧址、站前护坡等。已然成为一个实物博物馆。
  康庄站
  为避开日日拥堵的京藏高速公路,我们6:30就出发了,8:20便顺利到达康庄车站。
  车站的老房子还在,只是在两侧各加盖了一个门洞,上层的顶楼在1976年地震时被震坏后拆除,并在外墙以角铁加固。1986年在一旁建了新的站房。
  康庄车站东边的老检修车间早被废弃,已是破败不堪。幸而是它与一旁的水塔都还被保留了,如今的样子与百年前极为相近,除了左侧被撤掉一条轨道之外,其他完全没变。
  宣化站?沙岭子站?张家口站
  2010年7月4日,我们从北京西站乘上1115次列车来到宣化站。老照片拍摄的是候车室的正面外观。现在,这幢房子还被保留着,但因为车站里不许逗留,无法取到与原照相同的拍摄角度,幸好遇到热心的村民,指引我们登上车站外墙旁的砖垛,才拍到一张珍贵照片。
  跨过一道道铁轨,绕过停着的机车,眼前的沙岭子站虽然和照片中非常相似,但似乎总有哪里不对劲。打听后了解到,老沙岭子车站和水塔都已拆除,原来的三道线路,现在已经扩充为九道,我们只能在铁轨上寻找当年车站的影子了。
  沿着铁路继续往东南走,是去往沙岭子孤山片石厂的方向。此时的铁轨,像是刚从炼炉里出来,走在上面,脚似乎要被烤焦。喝下的水很快变成汗,又很快被蒸发,在衣服上留下白色的“地图”印迹。好在辛苦不白费,“孤山”还在,铁路没变。刚好赶上有火车经过,我们希望能拍到火车路过孤山的镜头,于是尽量靠近铁路。想必火车是看到了我们这帮烈日下的“疯子”,高高长长地鸣笛警告,呼啸而过。
  这次行动的终点是张家口站。如今的张家口站,被人称为“北站”,因为现在大部分列车都是停靠在张家口南站,这座百年老站上只保留了几趟慢车。从车站旁不起眼的胡同里走不远一拐,就看到了黄色墙面的老房子,上面还挂着白底黑字“张家口站”的牌匾。当年的张家口站建有9间站舍,是京张铁路全线规格最高的。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9个拱形门廊,之后加盖成11间,现在这里依然用作办公室。就是在这里,一百年前举行了京张铁路的通车典礼;就是在这里,詹天佑讲了一段话:“此路的修筑,经历了四年,在这四年内,鄙人和同事诸君,饱有引人兴味和忘却疲劳的工作,我们正是以修筑全由国人自力完成的铁路而感到骄傲……中国确实进步迟缓,但虽迟缓,却是确实进步了。”
  京门支线
  京门支线,是京张铁路的辅助铁路,同是詹天佑在1906年主持建造,目的是将门头沟的煤炭运抵西直门,供京张铁路蒸汽机车燃料之用。原自西直门站南侧车公庄出岔,西经五路、田村等站,达门头沟,单线行驶。1971年2月1日西直门至五路段线路被拆除。
  走京门支线这天刚好立冬,刮着五六级大风,我们从定慧寺出发,沿阜石路一直向西。到了广宁路口时遇上红灯,也许是第六感让我们做出左拐的决定。下车回头看到我们拐弯的“金安桥”,心中不由一惊,迫不急待拿了资料冲过去核对。果然,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一个拍摄点“北辛安桥”!虽然桥的名字改了,但这条路现在还叫做“北辛安路”。
  调转了车头,重新起步,回到广宁路继续西行,直到双峪路调头,向东拐上麻峪东街。在离一个铁路桥最近的地方,我们把车停好,攀上铁道路基,开始徒步寻找麻峪桥的拍摄点。
  下车上桥,才感到风有多大,天有多冷,看似很旧的铁轨却不时有火车驶过,虽然不过是两道铁路,但刺耳的鸣笛声让人感觉四周都被火车包围着……走不远经过第一座桥,举着照片反复比对,认为这肯定不是麻峪桥,再往西走,那里还有一座桥。“有三个桥洞!”――找到和照片的相似点让我们很兴奋,顾不上周围带刺的杂草和脚下臭臭的黑泥,为了寻找合适的角度,也只能从铁管下“爬”过去…一百年过去,周围变化太大,好在铁路没有迁移,麻峪桥还在。接下来的两个目标是三家店站和门头沟站,虽然我们费尽周折,结果却都令人失望。
  三家店站原址在东老店1号,后改为门头沟供电局,但现在供电局也已迁出。从现在的三家店站旁的小路向西,一路曲折,终于找到供电局大院。我们在院子里外四周寻找,希望能发现些什么,但除了院子一旁过路的火车在呜叫,已经没有任何旧日的痕迹。地处城子地区的门头沟站,也叫城子火车站,已经成为货运站场,老照片上门头沟车站候车楼早没了踪迹。
  穿过交织如网的铁轨,沿铁路徒步去找永定河桥的拍摄点。这座百年大桥还在发挥着它的作用,而河边正在修建的栈道意味着它将成为永定河景观的一部分,被更多的人观瞻和纪念。
  重走京张路的行动还在继续,但我们的脚步却越走越沉重。因为,每走一步,我们都能感受到当年建设者付出的艰辛,每走一步,又都慨叹着那些已经消失的历史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