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 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_经济学论文
论文范文

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_经济学论文

摘要:摘要: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但是,现行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经济学,论文,

周子瑜返台考试,深圳dhl快递,80后欲望录

  摘要: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但是,现行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实践性不足,这极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以实践性教学为突破口,进行区域经济学课程改革。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


  作者:刘迎霞


  一、引言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区域经济学的特殊性在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其应用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参与政策讨论与实践评估,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日益扩展政策参与的领域;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断拓展的国际化视野,即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区域发展以及各种区域经济问题,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和政策。就其综合性而言,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而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并且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从事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相关科研及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做更大的贡献。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改革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现行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滞后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成了只负责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掌握课本知识的多少,评价尺度就是卷面考试成绩。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从课堂上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外,更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状况,运用其理论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如果教学中缺乏实践的环节,学生不会融会贯通,根本就谈不上区域经济学的运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


  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是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孤立僵化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区域经济学教学应该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若教学方法单一,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面较宽,能引导学生逐步开展探究性学习。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围绕一本既定教材讲授,教材固定不变,教学内容也没有很好体现区域经济学课程的综合性。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知识点,应付考试,应用知识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提高,也影响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


  (三)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


  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但能够检验学生的基本理论水平,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域经济学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通过期末的闭卷笔试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化,会造成学生只关注课本内容,学生靠的是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实际能力的考评,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业状况应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课堂发言、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科研论文和课堂主讲等,通过多样化的考核,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对区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因此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一系列方案,使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方式改革思路


  (一)改革目标


  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在让学生掌握好关键区域经济理论和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尝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基于以上对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彻底克服现有教学内容中单方面强调理论的倾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中缺失的案例、实践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改革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从近期和中期两个规划期来分别部署改革方案。从近期来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理顺教学思路,完善教学实践环节,规范考核方法;从中期来看,核心环节是在前期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经济学知识体系,形成适合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科书和相关学习指导材料。本次教学改革计划主要从近期着眼,立足于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计划调整,进而为中期改革打下基础。具体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理顺教学思路。区域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更重要是要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把这些理论与原理在现实经济中的具体表现展示出来,强化学生认识现实、分析现实的能力。其中包括应用Arcgis等可视化软件绘制各种相关专题地图,把经济特征呈现在特定区域中,克服现有多媒体课件仅注重理论讲解的弊端;运用全国及各省市相关统计数据以理论为指导分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完善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部分。


  第二,完善教学实践环节。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因此就要体现其应用性的一面。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在提供多种经济数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来检验经济发展态势。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要求,一学期设计10课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能够独立分析3个区域经济问题。


  第三,规范考核方法。在期末最终考核中,不能仅依靠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来决定总评成绩,要适当淡化卷面成绩的作用,而要考虑把实践性教学效果纳入到考核范围中。具体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在实验室分析的结果并结合自身兴趣,形成对特定经济问题的研究报告,期末总评成绩即卷面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的加权平均成绩(权重可以考虑为0.6和0.4)。


  (三)改革实施方案


  第一,完善现有多媒体课件。通过借助多种经济数据,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要求充实案例分析,并运用Arcgis等相关可视化软件绘制专题地图,突出区域经济学教学特点。


  第二,在现有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本课程性质及章节要求,在总课时中划分出10课时左右的时间用于实践性教学。具体安排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3个主题,并提供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独立进行数据整理、分析、解释等步骤,强化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第三,在期末考核中,加入对实践性教学效果的考核。即根据学生在实验室中的实践内容,要求其形成一篇研究报告,作为期末考核的组成部分之一。具体考虑是总评成绩定为期末卷面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的加权平均成绩。


  (四)改革实施方法


  具体实施方法是:多媒体课件的完善工作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主要是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各种专题图表的制作。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要在课堂中进行,因为我院已配备实验室及相关软件,因此只需安排特定的时间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学即可。


  预期效果是通过此项改革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并借助计算机等手段教会学生熟练运用各种技术辅助学习,并能初步评价、解释区域经济现象,为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在传统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强化教学内容中的案例分析,真正突出区域经济学课程的特色,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过程中,能够把所学的理论与原理及时用来检验现实经济,加强了区域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亦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从整理数据到分析数据再到应用理论解释数据的各种能力。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理解力;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通过此项改革,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获得以下两个方面的进展:


  第一,通过全面完善现有多媒体课件,进而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增强本门课程的应用性等方面,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把实践性环节引入到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析相关区域经济问题,而对重要理论和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190924/1634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