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毕业论文 > > 中小制造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内涵及培育路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的启示_工业经济论文
理工毕业论文

中小制造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内涵及培育路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的启示_工业经济论文

摘要:2016年4月,德勤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 (Council of Competitiveness)联合发布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创新、人才、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在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制造业
关键词:中小,制造,企业,全球,竞争力,内涵,培育,路径,2016,

400518518,修仙医神,红红好姑娘原唱

2016年4月,德勤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 (Council of Competitiveness)联合发布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创新、人才、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在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活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目前制造业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创新人才储备少、流动性大、自身技术知识积累薄弱等问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由于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行业发展路径、竞争环境等原因,缺乏自主创新动力。正确理解现阶段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内涵、探索竞争力的培育路径,对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及转型方向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

从产业结构来看,近年来,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连续下降趋势,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下降相呼应的是,制造业生产率增速近年来也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从投资规模看, 中国投资的重点已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经济服务化趋势开始凸显,“生产性服务”、“服务化制造”、“二、三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从制造业先进性程度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但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竞争力并不等同于制造业的先进性,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不断优化,但出口的比较优势仍集中在中低技术产品领域,高技术行业比较优势逐渐加强,未来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力来源于高价值的先进制造业。

工业产品由于其制造技术、工艺等的复杂性,制造能力成为解释一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最重要指标。制造业,尤其是复杂制造业所反映的知识能力决定了一国的长期发展水平,制造业创新决定经济长期发展水平。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来源部门,同时也是知识积累、技术扩散、应用和增强的部门(黄群慧,贺俊, 2015), 无论是技术创新投入,还是研发成果产出,制造业都承担了一国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技术创新的应用看,制造业是将技术进步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载体。

(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

针对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学术界从制度体制(吴敬琏, 2011,等)、要素价格(周其仁, 2005,等)、市场环境(金碚, 2014,等)等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作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发展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撑和保障措施。根据演化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是一个能力构筑的过程,制造业竞争力的来源是基于知识积累的技术能力的形成, 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实质是技术能力的提升,由此带来的产品、工艺上的创新, 以及与技术路线相适应的资源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等管理创新。因此,制造业转型升级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产业技术能力培育、与技术路线相匹配的资源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等管理创新、以及制度机制的支撑和保障。

在产业技术能力培育方面,中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和可能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性领域两大方面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技术突破的关键产业和领域。通过构建创新网络、创新平台、产学研用相结合等措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制造业在大规模生产和模块化制造 方面的技术积累,发挥比较优势,并通过产业融合、新兴技术扩散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能力,实现产品架构创新(贺俊、吕铁,2013;等),既是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也是新兴技术普及应用、获取创新受益的过程。

在产业组织能力方面,“系统创新 ”和“产业协同”是 制造业组织能力升级的一般路径。《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产业间融合;通过产业园区、虚拟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协同, 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一些学者从产业技术规制和技术变革特征视角,提出目前中国制 造业企业的系统创新战略,根据行业技术特征,灵活采取突破性技术与渐进式创新战略,同时整合关键性资产,构建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重构的核心在于共享 要素平台 的构建,通过要素平台促进各相关主体之间交易费用的降低和共生利益的形成, 提高产业组织效率和企业资源使用效率。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小企业竞争能力的内涵

(一)企业竞争能力的内涵

在其“创造性破坏”理论中指出,企业面临的战略问题是决定和开发难以模 仿的流程和路径,来支持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开发新的竞争力。Teece(2007)进一步将企业“能力”拓展为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 其中, 技术能力是指“组织共 同的科学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科学知识的惯例”, 组织能力则被定义为“有关组织内部协调和组织间 互动的知识和惯例”, 既包含组织内部、组织间交流协调的机制,也包含决定努力程度的激 励因素。从微观主体层面看, 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必须通过技术能力以及互补性资源组织能力来实现竞争力提升。因此,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与技术范式、技术特点相匹配的组织能力,共同构成企业竞争力。

(二)制造业转型背景下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特定内涵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产业特征、中小企业发展路径决定了现阶段中小企业竞争能力具有特定的内涵。 在技术能力培育方面, 中国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模块化制造技术方面逐渐培育 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未来制造业中小企业 应当 基于自身技术路线 和制造能力, 借助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创新平台等渠道,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 整合外部前沿知识和核心技术, 加快知识-技术-产品转化速度,充分发挥在模块化产品领域的积累的技术和制造优势,加强模块化产品架构创新和模块标准制定权,加强高端产品低成本化的成本创新,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和竞争优势。

在组织能力方面,与模块化产品制造相适应的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是复杂制造技术的应用, 复杂制造技术使得产业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大企业主导逐步过渡到供应链主导、产业生态系统平台主导, 企业竞争战略由“产品战略”向“平台战略”转移,运营活动的核心是向所在的产业生态系统提供互补性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企业的组织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何动态使用内外部资源的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动态配置(卢彬彬、罗仲伟,2011)。

三、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路径

中小制造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等资源和抗风险能力的限制,在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路径 选择方面有异于大型企业。在具体的协作模式上,往往采用战略联盟、技术外包、专利交易、人员流动等方式,通过对新知识的吸收、对互补性资源的整合,逐步提升在技术、工艺、制造方面的 能力, 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将外部显性知识内化为隐形知识,构建竞争优势。制造业中小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 在技术能力培育方面,积极参与产学研用合作,通过与科研机构、大学等知识创造主体的合作,获取产品架构创新、模块标准制定等模块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知识,通过产品、工艺等环节的创新,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这个过程既是新知识扩散、获取创新受益的过程,也是中小企业通过知识积累、自行演化,促进显性知识向隐形知识的转化,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竞争优势的过程。

第二,在组织能力培育方面,应加强对组织内部资源的管理能力,通过加强组织结构、程序、文化等方面的动态适应能力,提高组织的柔性和创新性;积极拓展与上下游合作厂商、顾客、竞争者之间的知识合作与交流,寻求互补性的资源,进行关键性互补资产投资,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为自主创新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

第三, 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来源。作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基础和保障,中小企业应注重优化知识——技术转化机制。在科研成果(新知识)向问题解决方案(新技术,新工艺)转化的过程中,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应着力提高自有技术人员、研发队伍的素质,并通过人员、信息等要素流动的手段,促进新知识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贺 俊,吕 铁.技术经济范式协同转变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重构[J].学术月刊,2013,45(7).

[2] 黄群慧,贺 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于发展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6).

[3] 周其仁.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要变化[N].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2005(4).

[4] 金 碚.工业的使命和价值——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4(9).

[5] 卢彬彬,罗仲伟.技术范式变革环境下组织的战略适应性[J].经济管理,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