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毕业论文 > >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_工业经济论文
理工毕业论文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_工业经济论文

摘要:摘 要: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出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将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因此,当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工作。从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工业,

诺亚舟学习机,郝志中,旅行必备物品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 229366758

摘 要: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出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将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因此,当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工作。从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出发,制定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思路,从而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构建提出了几点措施,仅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6.22.026

1999年国家为了解决经济和就业的问题,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扩大高校的招生计划,自此,我国的高校的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高校只是对“人”进行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才质量的培养,尤其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应该转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已是各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

1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明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指应该拥有健康的体魄、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组织及沟通能力强、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所以,应用型人才具有知识性、技术性和创新性等特点。那么应用型高校就有必要在明确应用型人才涵义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2 构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定位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但是自20世纪末我国开启髙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很多高校或由原师范专科学校为主合并升格为高校,或由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升格为高校,这两类的学校都没有深厚的学科专业背景和优势,本应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应用型或应用技术型作为其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但是有一部分高校却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学科专业、盲目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和在校生人数,盲目追求硕士点乃至博士点的立项建设;一部分高校虽明确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但却按照高职学校的办学思路发展,严重忽视了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造成办学定位与发展理念不配套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从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资源、师资团队、实践基地等多个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检验评价,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可以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规格评价提供有效的理论借鉴。

1.3 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都在努力探索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但是由于没有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统一标准,所以在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实践中会出现许多的偏差,如人才培目标定位不清晰、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没有自己的特色、实践教学开展较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及其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现高校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1.4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

2014年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形态,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如果高校要发展也就应该改革适应全球经济新形态。实际上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只是从数量上和规模上大众化,并没有完成人才培养的大众化。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一系列文件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高校的内涵建设,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而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应该放在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上。因此人才的培养质量又决定了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 构建应用性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2.1 转变办学理念、找准办学定位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因此作为高校应该转变办学理念,找准办学的定位。所谓办学定位,就是指在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的基础上,一所学校的办学方向、角色定位、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培养高科技、复合型、实用性、技术型人才的追求,它是高等院校办学的核心指导思想,也是高校的办学前提,同时也是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的保证。目前,高校的办学形式多样、办学层次多样化以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一些学校的办学定位很盲目。他们一味地向一些老牌大学或者研究型的大学看齐而没有自己的特色,因此,为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高校就必须找准自己的办学理念,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营造高校的办学特色。

2.2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借鉴老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没有根据自己高校的特点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对于不同的院校,不同专业应该设立符合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修改人才培养的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该制定适应社会、知识面广、理论功底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所谓知识目标是指能够掌握并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上,还能够涉猎其他交叉学科,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力目标是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获取知识及信息能力,协调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沟通与交流、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素质目标是指通过文化教育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知识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素质、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模块的设置、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安排的进度、实训内容的开展、教材资源的整合、产学研合作等内容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3 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具体措施

3.1 优化专业设置

高校可以依据现有的专业,结合自身办学的特色,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考察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根据实际应用方向,优化自身的专业设置,使课程的规划设计与专业设置相符并能为现代市场输入各类型的人才。同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

3.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材

要根据各专业的设置和实际需要的教学课程,选用最新版本的教材,对过时的教材应该摒弃,同时,对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及进度安排应有合理的安排。更要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延续性,即课程的先修及后续学科之间的关系,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同一性。同时,也应对专业的选修、必修及实践课程应设置合理的比例。当然也可以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专门设计相关课程。

3.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构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稳定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必不可少,教师团队中的学历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应该合理。从事本专业工作至少三年以上的经验。双师型教师应占所有教师中的比重为60%以上的比例,因为双师型教师在教授专业理论课时不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有本专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当然,对于专职教师在不断提升理论知识的同时可安排其到专业生产第一线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以提高教学的质量。除本校的专职教师外,还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企业家、成功人士等来校讲学讲座。

3.4 转换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教师“教”学生的“灌溉式”教学,可采用对分式课堂教学、翻转式课堂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授课的过程中减少理论的学习时间,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在校外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当中去,也可以引进用人单位的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应用型高校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也能够为应用型高校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 董毅,崔执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2 张岩.构建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

3 汪大正,童百利.构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2)

4 刘彤.“新常态”理论的关键是改革[J].市场观察,2015(3)

5 叶赛,吴炎太.基于协同创新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