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毕业论文 > > 企业家信仰型道德的内涵与价值_工业经济论文
理工毕业论文

企业家信仰型道德的内涵与价值_工业经济论文

摘要:摘要:企业家的道德水平对于当今的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影响。文章从企业家道德的分类分析入手,提出了信仰型道德的概念,用以描述和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一种高端道德形态;在阐释了信仰型道德的涵义及其与非信仰型道德的若干差别之后,还讨论了这种道德对企业家
关键词:企业家,信仰型,道德,内涵,价值,工业,经济论文,摘要,企业

搜购吧,nba圣诞大战直播,溜溜吧免费影院

 摘要:企业家的道德水平对于当今的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影响。文章从企业家道德的分类分析入手,提出了信仰型道德的概念,用以描述和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一种高端道德形态;在阐释了信仰型道德的涵义及其与非信仰型道德的若干差别之后,还讨论了这种道德对企业家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正面价值。 
  关键词:企业家道德;信仰型道德;企业社会责任 
  当今时代,企业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言行会影响到企业内外的许多人。本文就针对企业家这一精英群体的道德状态与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索。 
  一、 企业家道德状态分类 
  现实中,有些企业家在经营中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借口无所不为、唯利是图,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家乐于遵从道德并弘扬道德,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SR);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家在经营好企业的同时积极做慈善,以造福他人、造福社会为己任,基于道德信仰的使命感,超水平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相对于法律的强制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更加依靠人们(特别是企业主要领导人)的自觉,而这种自觉性正是其道德发展水平的展现。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企业家道德水平越低的企业越容易产生各类社会责任问题;相反,一个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企业家因其自我的道德要求高于社会平均期望水平,所以不会再去与社会规范进行博弈,反而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甚至能够发展成为以服务社会为终身追求的社会企业家。 
  以上这些不同的企业家道德状态总体上表现为一种阶梯状的道德水平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价值取向、道德境界、行为模式、行为结果和发展趋向等诸多方面。在对企业家群体道德状况的长期观察和持续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把当前企业家的道德状态分为四类,如表1所示。  
  企业家道德的这四个层次,既是对企业家道德状况的一个分类描述,同时也代表着不断提升的四个道德发展阶段,其中还暗含了道德发展的前进方向。表中的第四个层次是企业家道德发展的高端状态,具有榜样性作用,然而关于这一层次道德状态的理论研究目前还很少,所以本文重点将探讨这种道德类型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一个新概念以概括之,这就是信仰型道德。 
  二、 企业家信仰型道德的内涵 
  顾名思义,信仰型道德是把道德追求作为信仰来定位的,因此具备相当程度的信仰特性,并且形成了一种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1. 信仰型道德的涵义。根据康德的观点,人的道德意识应该是不为任何外在强制力量所左右,而仅仅出于人自己的内在精神要求的规范意识。也就是说,真正的道德应该是发自人内心的、自主产生的,“即它是单为其自己(或单在其自己)即值得高度地被尊崇,而且其为善并不因顾及任何别的东西而为善”。这种道德是出自理性自觉的自我立法,需要人的自由意志启动对至真、至善的追求。而至善是道德追求的永恒目标,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达到这一至高目标也许并不容易,但是作为一种信仰,可以心向往之、受其感召而不断趋近之。 
  在任何价值观念体系中,信仰都是它的“顶层”理念,是其思想灵魂及核心。信仰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高级存在方式,信仰所具有的终极价值既是道德追求的目标,也是道德发展的动力。现实中,世界各地的很多优秀企业家都是有信仰的:在西方,不少巨商富贾是基督信徒;在东方,儒商的提法由来已久,近代又有道商、佛商的出现……。在当今的文化多元化时代中,人们信仰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着共同的道德追求。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信仰贯穿其中的道德模式:即以至真、至善的道德追求为价值方向,以信仰性的道德规范指导行为,自觉按照信仰的要求做出相应的道德选择,并依靠信仰的力量进行长期和全面的道德实践,以实现行为结果与道德信念的统一,再通过这样的结果印证道德信仰、促进信仰深化的一种道德进步模式——本文称之为信仰型道德。 
  信仰型道德的内在逻辑具有如下特点:(1)对终极价值的信仰提供了一种符合价值方向的道德理念(信念),因此极大地节约了搜索和选择人生目标方向的生命成本;(2)在这种道德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个人坚定而清晰的道德意识,从而避免了道德徘徊的烦恼,此道德意识主导人的行为模式并促成始终如一的道德选择;(3)这种道德选择落实到行为上会产生对自己与他人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事实结果,并通过这些结果证明自己的道德信仰,也为他人提升了道德信心;(4)信仰性的思维使得信仰者能够对这些事实结果进行理性、系统的反思和整理,转化各种反馈为进步的动力,形成促进信仰深化的道德力量,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回路。 
  在信仰型道德的轨道上,这种反馈作用总是能够加强原有道德理念的强度。这是因为信仰型道德建基于终极价值信念,并经由确立、成长、稳固达到一定的信仰强度,最后形成内外和谐统一的价值认知逻辑及知行合一的道德动力。所以,即使遇到一般人看来是“负面”的事实结果反馈,这种高级道德意识也会把它转化成符合终极价值诉求、有益于道德成长、具有巩固信仰作用的正面认识,例如很多信仰者都会把遇到的挫折看作成长的阶梯,欢喜接受并感恩。真正的信仰者正是在这种信念、行动、终极价值诉求的循环链条中得到不断的道德强化,使其对外界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所做的处理都能够持续支撑和加强已有的信仰系统。遵循这个不同于一般世俗的思维程序,信仰型道德就会不断的成长和巩固。 
  2. 信仰型道德与非信仰型道德的差别。信仰型道德不只是对外在道德要求的遵从或对道德典范的模仿,而是通过打破自我与他人、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将行为动机纯化、上升到完全自然的利他境界。这与把道德作为追求自利的手段而有意为之的“作秀”式的行善存在着根本区别。本文把信仰型道德与非信仰型道德之间的差别归结为如下四点: 
  (1)终极信仰上的差别。从这个定义的取名上也可以看出,信仰型道德的首要因素是具有信仰,并依靠信仰的力量超越人之有限、狭隘的自我;其信仰对象一般都代表一种至善、至高的精神存在,并具有终极性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满足人们超越自我有限性的心理需要。这一点也是信仰型道德具备信仰特性的重要体现。  (2)道德持久性与全面性上的差别。信仰型道德秉承信仰的属性,在道德进步的过程中具有坚定的方向性、持久性和全面渗透性。非信仰型道德的企业家也追求道德进步,但不一定能够终生不渝或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日常行为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容易退缩或责怪他人;而具有信仰的企业家在明确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后会全身心投入,即使遇到挫折也会百折不挠,并通过内归因的自我调整,在方向不动摇的同时积极寻找更有效的实现途径。 
  (3)使命与利他对象上的差别。基于利他的使命感,具有信仰型道德的企业家在行为效果上,追求使更多人的福祉增加而非追求个人私利或小团体利益,所以在利他对象的选择上没有明显的分别。此外,他们不会主动追求外部利益或名声上的回馈,即使得到了此类回馈,也会进一步投入到造福他人的事业中去。而非信仰型道德的企业家虽然也有利他行为,但往往根据利益相关程度选择利他对象,或是大张旗鼓地宣扬其利他行为,这样其借机利己的动机已经显露出来了。在中国文化中,有阳德与阴德之分,阳德是表现在外的道德行为,并得到即时的赞扬与感谢;阴德是默默的利他行为,做了好事不留名。中国文化崇尚的“阴德”应该更符合信仰型道德的特征。 
  (4)心智模式与行为结果上的差别。在由道德认知、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再到结果反馈的循环过程中,由于不同人的心智模式不同,导致从此循环中得到的能量反馈也是不同的。即使是面对同样的事实结果反馈,具有信仰型道德的企业家总能从中获得正能量反馈,而非信仰型道德的企业家却可能得到负能量反馈,其差别就在于人的心智模式是不是由信仰所决定的。前者以信仰引领心智模式的蜕变,可以形成一种高级的内在处理程序,从各种反馈中吸收正能量,如在困难中磨练意志品质、在危机时转危为机、在成功后谦卑精进——这种种的行为结果表现出了前者超越后者的卓越性。 
  信仰型道德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人的道德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从企业家们成长的历史和实践来看,大多数人的道德状况都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当中——这个过程中有低端、也有高端以及中间状态。本文通过信仰型道德内涵的分析及其与非信仰型道德的对照,侧重于描述了一种道德的高端状态,即信仰型道德。与之对应的非信仰型道德是一种道德进化中的过渡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初级的、比较低端的、正在进化中的道德状态。现实中,非信仰型道德的企业家不仅会有利他行为,甚至在内在动机上(即使其中掺杂的利己成分多了一些)也具有一些利他之心,不过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放大。因此,在现实中不应该简单地谴责这种不成熟、不纯粹的道德状态,反而应当鼓励、促进其向更高道德境界的发展。 
  三、 企业家信仰型道德的价值 
  企业家不仅代表着个人,也代表了企业,并影响着与企业运作相关的多方面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家的信仰型道德不仅仅具有个人价值,还可以为商业环境的改善带来更多益处。 
  1. 企业家信仰型道德对个人心智成长的价值。信仰型道德具有的稳定性、专一性和条件无涉性等属性,十分有利于企业家的心智改善与行为优化。具体而言,信仰型道德的稳定性和专一性是指信仰确立之后形成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和专一的道德方向追求,这种稳定性和专一性带来长期稳定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努力,可以避免价值方向飘忽不定所走的“冤枉路”和错误选择所必需付出的成本。另一方面,追求信仰型道德的人一般都会关注内在成长性而侧重于“反求诸己”的内向反省,由于专注自己的内心且无需大量算计,致使心智成本下降到最低。信仰型道德的条件无涉性是指信仰型道德主体的行为过程从发心到结果反馈都依据内在信仰的自我要求,而与外界的各种条件关联不大,即整个过程都是自发的、主动的,并不要求外界相应的回报。当然,这种条件无涉性并非完全无视外界各方面的条件,而是依据个人内在的利他心,在外界现有可行条件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主动降低个人的主观性、尽量贴近客观规律,因此使得个人的主观片面性降低,增加了决策的合理性。 
  由此可见,信仰型道德有助于企业家心智模式的合理化升级。而心智和道德的成长会促使企业家认清自己的道德使命,更多地致力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工作。现实中,大量具有信仰的企业家从信仰中得到指引和力量,走上了信仰型道德的发展道路,实现了道德成长和心智模式升级;最终,不少人还成为了著名的慈善家,其中一些人甚至把自己的钱全都捐出来,不是为自己增加财富而是要利他、造福世界。这样的企业家自然会赢得社会的尊重,因为企业家是自致角色,是凭借自己的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而获得的社会地位。 
  2. 企业家信仰型道德在商业环境中的价值。领导者的道德特质能决定其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在现实商业环境中,一个具有信仰型道德的企业家对于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对于企业组织的和谐、良性运作可以发挥巨大的影响;其正确合理的决策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有助于把道德信仰中的隐性价值转化为显性价值。 
  具有信仰型道德的企业家从发心上就是要利人而不是要害人(在非商业情境里可以是纯粹慈善行为,在商业背景下可以是一种互利或让利),这样的利他心为对方感知到,再通过双方不断互动,就可以促成合作伙伴关系的良性发展。由于信仰型道德在初始动机中排除了自利性追求,从而更好的促进了互利,客观效果上也会增加自利。这种多方收益的共同提升恰恰是信仰型道德的内在逻辑所蕴含的价值所在,依此才可以解释世界上许多归属于信仰型道德的企业家在利他的同时自身财富不减反增的现象。稻盛和夫先生就是这类企业家的当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所谓利他心,就是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算做出自我牺牲,也要为对方尽力的那颗心,是作为人最美丽的心。看重对方,为对方着想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自己蒙受了损失,但终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 
  企业家自觉承担用先进道德文化引领企业与社会进步、提升企业家角色道德精神境界的职责和使命,主要包括企业家角色所具有的道德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由于企业家在企业内外的广泛影响力,具有信仰型道德的企业家可以促使企业形成更加有利于道德进步、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中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使企业在广大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形象,也有利于企业内部诚信、合作等道德意识的养成;在企业外部能够与社区和政府保持良好关系、扩展社会网络、改善周围商业环境,从而产生有效益的长期价值,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信仰型道德的企业家在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出于信仰与道德的使命感,还会以带动和促进企业每一个人的道德发展为己任,基于真正的利他心,帮助每一个员工的心智成长和道德进步,带领更多人向信仰型道德迈进。这样的企业通过良好的人才制度和用人理念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这样必然有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而人才又是企业一切价值的最终创造者,所以企业的长期价值也会持续增长。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家的信仰型道德不仅对于个人心智成长也对其周围商业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信仰型道德”概念描述和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一类高端道德形态,具有这种道德的企业家在追求自我道德进步的同时还有助于增进企业内外众多人的道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他们常可以更全面、高水平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带动商业环境的改善。信仰型道德代表了企业家道德的进步方向,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康德,著.牟宗三,译.康德的道德哲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德顺.论中国人的信仰[J].学术月刊,2012,44(3):38-44. 
  [3] 熊晓琼.论企业家的伦理气质[J].道德与文明,2011,(6):94-100. 
  [4] 赵立.中小企业家的道德影响力:理论与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12,(4):183-185. 
  [5] 稻盛和夫.曹岫云,译.敬天爱人[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 
  [6] 白臣,郄艳丽.企业家角色道德自觉及其实现路径[J].道德与文明,2013,(6):108-1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企业家的道德信仰对企业综合价值收益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号:71472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企业家道德发展阶段与企业持续成长关联性实证研究”(项目号:70972084)。 
  作者简介:齐善鸿(1963-),男,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及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管理创新、国学与管理哲学、旅游管理;赵良勇(1970-),男,汉族,天津市人,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创新、国学与管理哲学、旅游管理;孙继哲(1978-),男,汉族,天津市人,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创新、国学与管理哲学、旅游管理。 
  收稿日期:2016-09-08。 出处: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齐善鸿 赵良勇 孙继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