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毕业论文 > >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模式的创新机制_工业经济论文
理工毕业论文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模式的创新机制_工业经济论文

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产业集群的成长至关重要。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体,与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相匹配,通常在经济上能够创造较多剩余,因而能促进资本积累,提升要素禀赋结构,推动经济增长[1]。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组
关键词:基于,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模式,新机制,工业,

周大福香港金价,2012中国达人秀总决赛,小球急速穿越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产业集群的成长至关重要。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体,与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相匹配,通常在经济上能够创造较多剩余,因而能促进资本积累,提升要素禀赋结构,推动经济增长[1]。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补充,而且与众多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网络或供应链,其发展状况与产业集群网络的高效运转息息相关。有的产业集群的主体则全部由中小企业组成,中小企业的兴衰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命运。
  中小企业融资难却是众所周知的现实。中小企业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这时企业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两种方式,由于直接融资方式成本高昂,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通常无法承受。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融资。但我国银行业以大型金融机构为主,出于多种原因,其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受到极大制约。从我国总体贷款状况看,中小企业占有的贷款资源不到20%[2]。对于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而言,是否也同一般中小企业一样面临融资难问题?作为产业集群中的一部分,这些中小企业又将如何突破融资难“瓶颈”?这些都是本文要着重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成因
  (一)信息不对称和中小金融机构的缺乏
  中小企业一般信息透明度较低,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收集。例如,中小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缺乏类似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第三方监督,因而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信度。
  一些中小企业有意隐瞒不利信息以取得融资,事后又违反融资条款,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一步损毁了企业自身的社会公信度[3]。此外,我国银行业受到管制严格和高度集中的制约,其主要由大银行构成。我国的大银行倾向于服务大企业,因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更加缺乏信息优势。相反,长期互动假说[4]认为,作为主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对地方中小企业服务具有针对性,在长期的合作中彼此更为了解,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却存在供给的缺位。
  (二)供求双方的内部约束
  一方面,作为间接融资供给方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业务主要针对国有经济和大型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信任感的缺失,这种缺失即来自于经验,也来自于刻板印象。而按照现行贷款模式,商业银行如果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相比大企业客户而言,则要支付更高的经营成本。此外,商业银行贷款权的上收以及现行管理要求和操作方式的约束,导致资金供求难以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作为间接融资需求方的中小企业,面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缺乏状况,不得已必须向大型商业银行贷款,但其严格的抵押担保贷款方式却成为广大中小企业难以逾越的门槛[5]。而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又普遍存在信息透明度低的状况,一些中小企业更是出现贷款不还或无法偿还的情况,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此外,众多中小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人才,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落后,而“羊群效应”的影响使得一部分新兴中小企业主观上回避向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的尝试,这在客观上加剧了融资难的问题。
  (三)供求双方的外部约束
  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一直采取抑制其发展的政策,对待出现的问题多采用关停的办法,而不是采取严加监管,其结果是金融秩序一直不能好转[5]。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其中存在着偏见,即认为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产生有可能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而伴随中小金融机构由于缺乏监督而发生的诸多问题,反过来又似乎应验了这一疑虑[1]。
  二、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促进效用
  (一)产业集群的信号作用
  信息经济学认为,市场中信息分布的基本结构是不对称的,企业通常比需求者拥有更多的产品信息,其专业知识和长期经验积累使企业成为“私人信息”的拥有者,占有信息优势。信息成本的存在使得需求者无法确切地了解产品的具体信息,这就需要一种方便判断产品内在质量的标识或信号,从而减少交易成本和购买风险,避免逆向选择的出现。此时,产业集群便成为避免逆向选择的一种信号。具体而言,在间接融资活动中,由于银行难以对单个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进行详细而真实的测评,所以银行必须借助于一个更为行之有效的标的物。而需要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产业集群这一平台,向银行展示自身的优势,增强自身在银行心目中的好感。同时,银行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高效信息场多渠道地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以改善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一项实证研究发现,相比非产业集群地区,产业集群地区的中小企业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资金,并且融资的质量更好[6]。
  (二)产业集群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自身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间接融资的众多原因之中,较高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是两个重要方面。道德风险涉及中小企业的信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有效监督来降低。这种监督机制可以通过正式制度建立(如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非正式制度建立(如社会网络)。经营风险涉及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来降低,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企业内在实力的增强和适宜企业成长的外部市场环境。同时,经营风险较小的中小企业在客观上也会促使道德风险的降低。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提供的优势正好可以促使两个风险的降低。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通常围绕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形成集群网络或供应链,社会关系网络也内化于这一网络或链条之中。一方面,这一网络或链条之中的中小企业通过长期与核心企业的生产合作以及与对手的竞争使得自身的实力得到增强,同时由于产业集群和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这种能力也通过利益链条传导至相关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有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好的监督系统,加上产业集群内部固有的竞争与淘汰机制,使得能够在产业集群内生存的中小企业本身已经经过筛选。而产业集群的社会关系网络也会通过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排除那些不符合产业集群价值取向的中小企业,并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进行相互监督,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此外,有的产业集群内设有企业孵化器,比起单个打拼的中小企业,企业孵化器内的企业更容易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保护,从而降低了经营的风险。
 (三)产业集群拓展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选择
  单个中小企业若想从金融机构获得间接融资,一般渠道非常单一,往往只能通过自身的游说,成本高昂,效果并不显著。但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却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网络,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可以较低成本,联合多个中小企业共同进行融资。这类中小企业不仅较单个中小企业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也有更多机会获得私人融资和风险融资。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和私人融资的质量比起非产业集群的单个企业的融资质量更好[6]。由于产业集群的影响力,有的银行还专门针对产业集群设置了专门的融资项目。此外,有的产业集群实施了融资政策支持和多种政策优惠,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便可借此获得更多间接融资。
  三、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模式探讨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瓶颈主要归结于三个影响因素,即风险、信任和供求不匹配。具体而言,风险是个相对概念,即普遍认为中小企业融资相对于大企业融资承担更大的风险。正是基于所谓的高风险,加上金融业对于中小企业的偏见,由此形成了融资供给方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不信任。而目前,我国的间接融资业也没有系统发展出一整套针对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服务体系,这就导致供求双方无法顺利地和低成本地完成间接融资交换。现有的研究大量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方案,其中也不乏针对间接融资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本质都是致力于化解风险、信任和供求不匹配三个影响因素。但综合来看,这些研究普遍忽视了产业集群的积极作用,换言之,将中小企业置于产业集群中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解决方案将会从产业集群这一平台获益良多。
  (一)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联合融资模式
  化解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面临的风险困难,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将产业集群内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进行联合,即实行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联合融资,具体模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模式指商业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在供应链中选择一个实力雄厚,居主动地位的大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围绕这一核心企业为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7]。这种间接融资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上下游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的问题,同时可以降低供应链条融资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但这种模式的建立需要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例如,传统授信融资模式对固定资产抵押要求过高,需要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降低门槛;过去的银行体制更多适合大企业,这就需要调整银行建立新的适合中小企业的运作模式;供应链的形成需要内部企业的目标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就需要协调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达成利益的共识,从而降低相关的风险。
  第二,中小企业集群组团融资模式。这种模式指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牵头组建集群财务公司,由产业集群财务公司集合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并实现组团,再向产业集群外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之后由该公司将所获资金在产业集群内部进行分配[8]。该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产业集群整体融资的优势,实施金融机构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低风险和高效率贷款,以此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成功率。该模式首先需要组建一个高效的产业集群财务公司,并为融资团体的贷款提供担保。其次,融资团体成员各自承担债务责任,相互之间不承担连带责任。
  (二)联合信用担保模式
  化解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面临的信任困难,一方面可以将中小企业的信任担保同具有较强信任担保特性的信用组织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将多个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进行有效的捆绑,即实行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联合信用担保,具体模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开发性金融模式。这种模式指具有政府赋权法定政府信用的金融机构,以市场业绩为基础,通过融资推进融资制度建设和融资市场建设,进而实现政府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其中,组织增信是开发性金融融资模式的核心,因为这一模式的实质是国家提供信用担保。这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机制确保融资获取者能够以最低风险经营运作,否则信用风险最终会转嫁到国家。通过将开发性金融模式运用于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可以使产业集群抗风险能力和信用担保两个作用得到增强,从而更加促使开发性金融模式的良性运转。
  第二,园区信用联合体模式。该模式主要成员包括园区内中小企业、集群外贷款银行、园区管委会、园区承贷平台公司、行业信用协会和担保及再担保公司。该联合体的组建,由政府主导的园区管委会负责整体组织架构设计,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本园区产业集群融资管理办法,依托核心企业组建承贷平台公司。其中,园区担保公司负责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承贷平台公司负责中小企业的二次贷款评审和贷款申报打包处理。由于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雏形,这种模式同样可以在产业集群内仿效。类似的还有信用联盟,该模式更多地适用于小企业。
  (三)产业集群地方性银行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产业集群区域内由政府出面建立专门的地方性银行,这既是基于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有效匹配的经验,也是为了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弥补地方性中小银行不足的现实。这一模式的本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产业集群地方性银行的建立,使其比大银行更容易了解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够有的放矢地提供贷款和相关的金融服务。也有学者强调主银行制度更适合间接融资[9]。在该制度下,主银行既是特定企业最大的外部资金提供者,又是该特定企业的大股东,同时也是向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银行会派员进入企业董事会, 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然而,产业集群地方性银行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充分竞争。充分竞争的缺乏可能导致产业集群地方性银行演变成官僚机构,这无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可能给国家新增不良贷款。而实现充分竞争的最优选择,是向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开放市场,即允许更多的地方性银行进入产业集群内。
  (四)基于产业集群品牌的间接融资模式
  产业集群品牌其特有的品牌效应十分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面临的风险、信任和供求不匹配困难的缓解。基于产业集群品牌的间接融资模式,需要首先在产业集群基础上构建产业集群品牌。由于产业集群品牌归全体产业集群成员所有,所以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这一强有力的品牌获取品牌效应,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降低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而增强向银行间接融资的可获得性。这一模式的本质是利用品牌效应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为了避免“搭便车”的行为,产业集群品牌的管理机构必须对产业集群内准备获取产业品牌使用权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于已经取得产业集群品牌使用资质的中小企业实行严格的监管,从而避免“柠檬市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2] 王先蒙,周发明,杨亦民.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1(9):67.
  [3] 莫曼妮.产业集群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及其对策[J].北方经济,2012(1):2830.
  [4] Banerjee A V,Besley T,Guinnane T W.The Neighbor's Keeper: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109(2):491515.
  [5] 黄向东.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析与建议[J].财政研究,2010(11):6366.
  [6] 宋 华,于亢亢.集群和非集群环境下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差异研究[J].经济管理,2008,30(18):1421.
  [7] 王富江.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问题研究[J].金融论苑,2012,11(3):7376.
  [8] 高连和,孙伯良,朱晨纯.中小企业集群组团融资模式设计[J].现代经济探索,2012(5):3134.
  [9] 张 昱.重提主办银行制度:解决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条途径[J].世界经济研究,2000(4):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