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毕业论文 > > 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的问题和策略_工业经济论文
理工毕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的问题和策略_工业经济论文

摘要: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197-02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大量信息所包围,无论你愿不愿意,只要你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说信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人形象的把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问题,策略,工业,经济论文,

六合彩118期,政治学习体会,itshidden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197-02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大量信息所包围,无论你愿不愿意,只要你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说信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人形象的把信息与人的关系比做水与鱼的关系。可是,从不同渠道传递到人们的生活里的大量信息,让人难辨真伪,难以取舍。信息本来是为了消除人们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可是大量甚至过量的信息让人们难以适从,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很多人惰化了对信息的梳理和思辨能力,逐渐形成麻木盲从,不加甄别的心态和方式,从而成为信息的奴隶。
  网络不是第一媒体,但却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第一传媒,网络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迅速膨胀,一定程度上互联网也就演化为社会快速成长的发动机。网络媒体本身便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一方面感受着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给人类社会带来得诸多负面效应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CNNIC最新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为4.57亿人,学生网民达1.4亿人,占30.6%。在这一庞大的学生网民群体中,大学生是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最高的一个重要群体。作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在校大学生需要在信息时代中不断自我调节、启蒙、成为现代传媒的理性主体。媒介环境在为大学生的生活和交往以及认识水平的提高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用批判的态度去接收和分析大众传媒的信息。
  1虚假信息现状
  1.1社会信息环境特点
  (1)传播快捷。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拥有先进的媒介设备,传播渠道四通八达,各类信息能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按照传播者的意图,传播到一定的范围。这就为受众接触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监控薄弱。在如此强大的传播背景下,传播媒介快速发展,传播快捷,但监督机构很难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消除色情、暴力等信息的传播,往往很多虚假信息造成了极大轰动之后,监督机构才能做出反应,采取措施。这样一来这些不良信息就会产生很多不利的社会效果,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甚至还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3)约束机制和整顿措施不完善。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来规范和约束新闻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行为,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力量薄弱,虚假新闻产生后除了受到道德的谴责以外,处理停留在表面,没有进一步的反思和规范措施,这也是虚假新闻得不到有效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4)受众低龄化。年纪较小的受众思维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接触媒体尤其是网络呈现低龄化特点。
  1.2虚假信息传播案例
  (1)曾有人在网上散布某地交通银行行长携款潜逃的虚假消息,结果造成储户挤兑,使该行遭受了 125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和2050万元的间接损失。而一些网站的记者为了尽快发布独家新闻,直接采用网上一些未经核实的材料,严重误导受众。
  (2)假房价、假房源等许多房产中介为了吸引消费者,采用各种手段,打广告用代言,在不知不觉不断透支行业的诚信度。
  (3)在新闻业也存在很多不实信息,例如《新疆经济报》1998年的一篇体委《自治区领导慰问老干部》报道。当时由于这位副书记有事外出,而由另一位自治区领导带队进行慰问。负责这篇报道的记者刚从事新闻工作不久,不认识自治区这位领导,只是按照书面通知上告知的名字采访写稿。由于记者责任心缺失,未履行核实等工作,导致不实稿件见报。
  1.3虚假信息产生原因
  (1)对于商家来讲,大多是为了谋取更高的经济利益而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商家的宣传交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自己的目标,刊登广告就成为众多商家向消费者传递信息,从而借机夺取消费者信任,扩大市场竞争率,争夺市场。部分商家在暴利的驱动下,刊登虚假广告,大肆敛财。而由于广告制作和刊播制度的缺陷和漏洞给了虚假广告以可乘之机,同时行业把关不严,也使得这些虚假广告进一步蔓延。
  消费者在层出不穷的信息中穿梭,有些消费者对新产品、新科技成果等消费需求盲目跟风。受到虚假信息误导时自我保护意识差,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即使一部分消费者敢于较真,在现有环境下,维权成本高,往往使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违法者也得不到应有的惩戒。再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虚假广告信息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一大毒瘤。
  (2)对于新闻报道来讲,产生的因素虚假新闻会更多一些。这里主要讲一些主观原因。
  首先是相关工作人员缺乏高速的政治理论修养。记者为了获得名誉编造假新闻,“纸馅包子”便是其中的代表。有的单位和个人为了宣传自己,会给记者一定的“好处”,使记者隐瞒那些对采访对象不利的事实;其次是记者自身行业能力不足,对一些新闻源的判断不准确,如“华南虎”造假事件,还有就是缺乏责任感,对报道不加确认就发表,这是假新闻产生的一个巨大源头;最后就是媒体间不正当的竞争因素,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媒介影响力,不惜造假以吸引受众眼球。
 2大学生在获得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是具有开放性的。网络上的一些大学生们经常浏览的学习信息,学术资源中常常夹杂着各种色情、暴力、凶杀等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信息的传播往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能力。
  (2)网络使用注重自我的表达,缺少对政治参与的热情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除了利用网络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外,还应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空间的讨论和建设。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习知识”、“在线聊天”和“娱乐休闲”成为大学生运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分别占被调查大学生总数的45.1%、25.3%和11.4%。与此相对的是大学生参与论坛讨论不够积极,58.1%的大学生很少或从未参与过论坛讨论,59.6%的大学生很少或从未“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教训、故事在BBS上分享”。而大学生对于博客的运用,大多数还处于自我展示、自娱自乐的层面,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传播功能单一。
  (3)网络信息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使得许多错误观念和虚拟信息更加逼真,这使尚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难明辨其中的是非善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4)缺乏思辨能力,形成“刻板成见”。传播学中“刻板成见”理论认为,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一些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一旦阅读了某个信息,而这个信息与自己的认知相符合,就会把它当作是正确的。久而久之,这些自我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会成为满足自我知识的一些储备,但这些东西往往是不正确的。在不加认真分析和筛选,就会导致阅读内容的片面化,造成他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和极端化。
  (5)贪图小便宜的心理。网上有很多中奖信息,很多大学生由于抱着侥幸心理去试试,结果被骗。
  (6)面对信息,我们常常很容易相信自己的亲朋好友所传播的,或者已经经过多次传播的信息。而在这时,自我的信息辨别意愿有所减弱,从众心理趁虚而入,打破了对于信息的辨别真伪的能力。
  3如何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1)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大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对是非、正误、美丑的判断能力,培养对信息的辨别与选择能力,掌握如何在网上获取有效、健康的信息,使自身成为媒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只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2)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大学生要学会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从而能够从丰富的网络信息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去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网络信息,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传递给他人。
  (3)学校应完善自己的教学资源,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学校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主流文化阵地,对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学校可以指导性地在BBS上开展一些讨论,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进行分析,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也可以通过双向交流互动式的方式进行思想交流、讨论研究,使网络信息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的教师,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带倾向性、群体性的热点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工作。以求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防止有害信息对大学生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19.
  [2]孙琳琳.大学生网络利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