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 > 浅析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现状与对策_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浅析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现状与对策_国际贸易论文

摘要:一、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的相关概念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 当前对于跨境电子商务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概念,通常跨境电子商务(Cross-Border Electronic Commerce)主要指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通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沟通、达成贸易并完
关键词:浅析,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现状,对策,国际贸易,论文

category,wta年终总决赛赛程,异世寻芳录

  一、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的相关概念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

  当前对于跨境电子商务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概念,通常跨境电子商务(Cross-Border Electronic Commerce)主要指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通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沟通、达成贸易并完成支付、结算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模式

  跨境电商按照进出口方向不同可分为跨境进口电商与跨境出口电商。跨境进口电商对于大众来说应该更为熟悉,其业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M2C模式,典型代表为天猫国际;2.B2C模式,典型代表有京东、聚美优品、蜜芽宝贝;3.C2C模式,典型代表为淘宝全球购、淘世界、洋码头等;4.B2B2C模式,典型代表为海豚村;5.海外电商直邮模式,典型代表是亚马逊;6.代运营模式,典型代表是么么嗖、Hai360、海猫季;7.内容分享社区模式,典型代表为小红书。相较之于跨境进口电商,跨境出口电商我们可能不是特别熟悉,但事实上是,我国的跨境出口电商在跨境电商当中所占的比重则更为巨大,跨境电商的出口贸易模式主要方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

  1.传统跨境大额交易平台。大宗的交易平台主要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在平台上发布供应商与采购商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的交互传递,最终达成交易的一种模式,其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Global Sources等。其主要优势是用户信任度高,批量大,基本上还属于线下贸易,仅仅是依托于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双向流通,达成交易。

  2.综合门户类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这种模式通常是消费者与卖家直接达成交易的一种贸易模式,网站仅仅是作为第三方的独立销售平台,其特点是批量小,频率高,消费者直接参与,其典型代表网站是阿里速卖通、敦煌网等。

  3.垂直类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这种平台又称为B2C平台,主要指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依托于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达成交易。这类平台的特点在于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与境外企业进行交流,形成合作伙伴,将自己的商品放在平台上面进行销售。这类平台通常有自己的支付、物流、客服等体系,其典型代表有兰亭集势、米兰网等。

  4.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由于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扶植,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是由于跨境电子商务毕竟是一个新的领域,一些小的卖家轻易不敢涉足,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就催生了一些专业的第三方平台,他们不直接参与买卖,仅按照不同的行业与模式为这些卖家提供解决方案,其典型代表有递四方、四海商舟等。

  二、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的现状

  事实上,我国的跨境电商从产生伊始便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但有些问题是能够克服和改善的,比如物流问题与网络支付问题。当下,在诸多的合作商的配合之下,物流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改善,许多的快递公司对于跨境电商的物流问题逐步重视起来,纷纷加大其对这方面的投入与支持力度,比如说,新型的跨境电商的物流公司递四方,其海外仓已经开始助推跨境电商出口贸易业务的发展,转型当中的英皇邮政也进驻中国市场,国际航空网络与运输力量的持续不断地增长,使得亚太市场将成为国际上最大的航运市场,而一些电商平台也开始设置自己的物流方案来帮助客户解决物流方面的问题,比如eBay已经设立了俄罗斯专线,敦煌网也开设了易邮宝业务,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物流公司抑或是电商企业越来越重视物流方面的发展。而在线支付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支持国际网上支付paypal越来越好,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也已经走出了国门,日趋被国际所熟知与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变化都是在最近两年间发生的,这说明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近两年来发展迅猛。根据《2013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贸易交易额为2.7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31.9%,占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交易总额的88.1%,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中,出口贸易是绝对的主角,而且根据预测,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将会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预计到2017年,我国的跨境电商的贸易总额在对外贸易当中将占有20%的比例。

  三、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促进因素

  1.“中国制造”促进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低廉的价格是驱动海外买家购买“中国制造”的核心驱动力,尽管目前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中国制造”仍旧在国际上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制造”低廉的价格是基于我国劳动力成本来说的,2012年,美国制造业平均时薪为35.7美元,而中国的制造业工人的时薪则仅为2.1美元,相差了17倍,虽然这个数字在逐步缩小,但是,预测者分析,到了2020年,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仍然不足美国的12%,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十年之内,“中国制造”仍旧能够以相当低廉的价格保障海外买家的持续关注。

  2.政府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支持

  为了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发展,国家与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为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保驾护航。如2012年1月出台了《支付机构互联网业务管理办法》针对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的发展,规范支付风险,保护贸易者的合法权益;2013年8月出台了《关于实施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提供政策支持;12月又出台了《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统治》对电商出口企业的货物符合免税条件的实行税务的减免政策;2015年出台了《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批准全国唯一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正式落户杭州。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我国的跨境贸易环境进一步得到了规范,也加速了其的发展机遇。

  (二)阻碍因素

  1.偷逃税款

  在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的C2C贸易当中,利用商品小样与广告品,又或者是利用个人的邮政政策来偷逃税款的方式极为常见,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2.逃避非关税壁垒

  在现代的贸易当中,通常国家质检都不会使用关税壁垒,而非关税壁垒则大行其道。因而一些出口的企业便利用这种宽松的政策来逃避非关税壁垒,比如利用许可证、进口配额等等,长此以往必然量变导致质变,从而影响到别的国家的产业政策等,如此一来,这些国家必然不会袖手旁观,实际上也就增加了我国的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的难度。

  3.服务滞后

  相较之于跨境出口贸易和当地的商业,很长一段时间,物流、货物不能及时到位,客户服务又远水解不了近渴,因而购物体验相当糟糕。虽然亚马逊运营中心提供了海外建仓的办法,但其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因此,虽然一些对外出口贸易虽然价格优势,但最终“强龙难压地头蛇”,发展速度和规模受限制极大。

  4.信用风险加剧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参与者的信用的不确定性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桎梏。相关研究表明,有能力网上购物而不进行网上购物的消费者,近八成是因为信用和安全问题。网络欺诈,假冒侵权已成为不小的问题。因此,垂直交易平台信用建设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良好的信用是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贸易的基石,也是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贸易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跨境商务由于涉及范围较广,如若没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那么一切都将是空谈,因而除了要具备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之外,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从而使买家不至于因为得不到良好的售后服务望而却步,因而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发展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贸易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

  (二)品牌战略布局

  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的竞争日益激励,虽然我国的出口商品以低价著称,但是仅仅依靠低价策略已经不是生存的唯一途径了,因而在未来,强大的品牌战略才是我国依然保持电商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重要策略,在当下,我们应该勇于创新,将“中国制造”逐步转变为“中国质造”进而转型成为“中国创造”。我们应抓住机会,尽快摆脱“中国工厂”的代加工的状态,面向未来,朝着我国自主自有的品牌发展。

  五、结语

  当前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贸易蓬勃发展,与传统的贸易相比其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新的特征,但是也不难看出,在这种迅猛态势的发展下依旧隐藏了不少问题,因而我们应该针对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跨境电商出口贸易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海蓉.跨境电商环境下中小企业出口转型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4):120-121.

[2] 李 伟.关于促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5(30):41-49.

[3] 邹 磊,徐 策.推动我国跨境电商健康快速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33-36.

[4] 李 杰.我国B2C跨境电商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9):217-220.

[5] 王艳丽,都继萌,刘志祥.跨境电商的现状、问题与升级途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2):65-67.

[6] 孟祥铭,汤倩慧.中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