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论文 > > 清代5篇帝王武功颂的创作与共同特征
当代文学论文

清代5篇帝王武功颂的创作与共同特征

摘要:摘 要: 颂体文学发展到清代,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创作系列帝王武功颂。这类颂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的《大武乐章》。周代之后,专门歌颂帝王武功的颂作曾有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唐代才又再度出现。到了清代,这种颂的创作再度兴旺起来。考订其创作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清代,5篇,帝王,武功,创作,共同,特征,颂体,文学,展到,

洛克王国黑珍珠航海令,小子艳史,红糖的功效与作用

  摘    要: 颂体文学发展到清代,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创作系列——帝王武功颂。这类颂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的《大武乐章》。周代之后,专门歌颂帝王武功的颂作曾有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唐代才又再度出现。到了清代,这种颂的创作再度兴旺起来。考订其创作的历史背景,这些颂都是比较写实的。其特点是:都写帝王的运筹帷幄之功;都对敌人极端蔑视,体现己方的强大;在思想意识形态上,都对前代的颂作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关键词: 清代; 帝王; 武功颂;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ture with eulogy style in the Qing Dynasty,an obvious series of creations appeared,that was the eulogy of emperor's military accomplishments. This kind of eulogy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Da Wu Yue Zhang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After the Zhou Dynasty,there were few songs dedicated to the emperor's military accomplishments,and they reappeared until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Qing Dynasty,this kind of ode creations flourished again.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reation of these works,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se works have relatively realistic writing style,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emperor's tactics,the emperor's extreme contemptuous attitudes towards the enemy and the clear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from ideology.

  Keyword: Qing Dynasty; emperor; eulogy for military accomplishments;

  颂体文学发展到清代,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创作系列,那就是帝王武功颂。所谓的帝王武功颂,是指皇朝有战事并且战事最后取得了胜利,针对这一具体事件来歌颂帝王武功的颂作。这类颂作在内容上以圣德武功为对象,美誉帝王的丰功伟绩,它不同于歌颂帝王文德的颂作,是专门歌颂武德功业的颂作。清代这类的颂作有《圣武远扬青海平定颂谨序》、《平定西陲颂二十四章谨序》、《平金川颂有序》、《儗平定川楚告成颂谨序》4篇;另有1篇《平西域颂序》,只有序文,正文没有流传下来。共计5篇作品。

  1、 对同类颂文的追本溯源

  这类歌颂弘扬帝王武功的颂的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的《大武乐章》。相传《大武乐章》为武王克殷1后所作,“它反映了武王率周军灭殷、平定南国以及册封周公、召公的历史场面,是周天子祭祀宗庙时所用的武舞。”[1]简单地说,《大武乐章》就是歌颂和阐扬武王的武德功业的颂作系列。这里要说明的是《大武乐章》的具体篇目内容。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保留在《诗·周颂》中的3篇颂———《武》、《赉》和《桓》。作出这一判断所依据的文献是《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载有关楚子谈论《大武乐章》的话:“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敢干戈,载囊弓矢,我求鳃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2]这是比较信实可征的,本文也赞同这样的观点2。

  其他比较有争议的观点认为,《大武乐章》的颂作还有《昊天有成命》、《时迈》、《我将》、《维清》、《般》和《酌》3[3]。学界目前对这些篇章仍有争议,不能确定到底哪几篇也是《大武乐章》中的颂,因此,本文在讨论后世作品对《大武乐章》的对比和继承时,将主要根据学术界没有争议的3篇作品《武》《赉》《桓》的内容来作出探讨,其他几篇有争议的作品暂时搁置不谈。

  《武》《赉》《桓》3篇颂的内容分别是:

  《武》: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赉》: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惟求定。时周之命。於绎思。

  《桓》: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这3篇作品对后世颂的创作尤其是清代颂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处暂且不论,将在后文中加以说明。
 

清代5篇帝王武功颂的创作与共同特征
 

  周代之后,专门歌颂帝王武功的颂作曾有一段时间的沉寂。例如汉代,就没有出现专门歌颂帝王武功的作品。倒是有一些专门歌颂臣子武功的作品,如班固《窦将军北征颂》、傅毅《窦将军北征颂》、崔骃《北征颂》、史岑《出师颂》等4篇颂文,其歌颂的将领分别为窦宪和邓骘。另有一些虽是歌颂帝王,但并不是专门歌颂帝王的征伐武功,如刘向《高祖颂》、班固《高祖颂》、傅毅《显宗颂》、崔骃《明帝颂》,都不是针对哪一次具体的征伐事件而专门作颂,所以不属于本文要讨论的帝王武功颂系列。

  到了隋代薛道衡创作了《隋高祖功德颂》一篇,虽是歌颂隋文帝杨坚的文治武功,但也不是针对专门的一次征伐武功而创作。直到唐代,张九龄创作《开元纪功德颂》才又出现以一次战役为契机创作的歌颂帝王武功的颂作。其序文中写道:

  二十二年春,乃命右羽林衞大将军兼御史中丞幽州长史张守珪,将中军,都督诸镇,雄名先路,夷裔生风,载驰信臣,继发精卒,戒严有赫,张皇若神。公卿大夫未始测也。……[4]4067

  根据颂文,这次写的是开元二十二年间一次不战而胜的战役,虽有布局,但是因为谋略得当,兴兵而未用武就克敌制胜了。其颂文曰:

  赫赫天威兮被遐荒,蠢兹山戎兮不来享,命南仲兮整六师,出幽陵兮轥九夷,簸赤山兮荡沧海,吊无告兮伐有罪。[4]4067

  这是一篇用骚体写成的基本写实的颂作。

  另外还有杨炎《大唐河西平胡圣德颂》也是这类作品。颂文序称:

  维唐至德二年春正月,武威郡胡洎九蕃夷落,内伺师旅之间,外合狼豕之凶,据金城害州伯,蛇变交戟之下,炎焚大泽之中。……[4]4076

  可以考知,唐至德二年正月,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等杀节度使周泌,聚兵六万。武威七城,胡人已据其五,只有二城坚守。支度判官崔称与刘日新以二城兵攻之,十七日后始平定。颂的正文称:

  诏虎臣兮殪天狐,载火旗兮耀昆吾,霁尘垒兮被戎都。[4]4076

  写得非常形象也很有文采。

  杨炎还有一篇作品名为《凤翔出师纪圣功颂并序》,只颂“出师”这件事本身,并不涉及具体战役和结果,因此不能算在内。

  2 、对颂文创作历史背景的考订说明

  到了清代,这种远承《大武乐章》而来的颂的创作再度兴旺了起来。短短276年间,出现了5篇同类的作品,其数量远超过其他朝代。究其原因,可能与颂文文体的整体成熟有关。到了清代,所有的文体和文化都出现了集大成的特点,对前代都有所继承和发展。颂体也不例外,颂文的创作不论体例上还是创作题材上都明显成熟,具有相当的丰富性。下面就作为研究的历史背景来具体考证说明这5篇作品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

  2.1、《圣武远扬青海平定颂谨序》

  根据序文记载,这篇颂对应的是雍正元年(1723)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清史稿》记载:

  (雍正元年)秋七月己卯,命侍郎常寿谕和罗卜藏丹津。……庚午,常寿疏报行抵青海,谕和罗卜藏丹津,不从。诏年羹尧备兵。……(十一月)戊寅,罗卜藏丹津入寇西宁,守备马有仁、参将宋可进败之于申中堡,贼遁。丙戌,年羹尧奏总兵杨尽信进剿番贼于庄浪椅子山,斩贼数百。得旨嘉奖。……(二年三月庚辰)岳锺琪师抵贼巢,罗卜藏丹津遁,获其母阿尔泰喀屯,青海平。……[5]310-312

  早在康熙时期,罗卜藏丹津的父亲就被封为和硕亲王,后来他承袭了父亲的亲王爵位。这就是颂文序言所说的:“圣祖仁皇帝晋以王封,厚其禄,养兄弟八人,同膺锡命,三十年来所以能聚其种类,蕃其蓄物,皆天朝之厚泽也。”后来罗卜藏丹津叛乱,颂文说他“不思循分报德,乃敢包藏祸心,并吞蕃落,侵扰边陲”,是对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于是雍正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分兵进攻。罗卜藏丹津“衣番妇衣,携其妻妾,走噶尔顺”[5]10369,也就是颂文所说的“易衣远窜,待死深林”。两者的记载在细节上完全对应。这次战役取得胜利是十分神速的,“自雍正二年二月八日至二十二日,仅旬有五日,成功之速,为史册所未有”4。雍正皇帝也把这次战役的胜利,看作“十年以来”从所未立的“奇功”[6]。因此,就有了这篇颂文的创作和对此次历史事件的大肆渲染。颂的正文说“穷猿入林,枯鱼入罶。偏师搜捕,先俘其母。三千余人,旗门悬首;渠魁仓皇,易衣而走”,应当是真实不虚的。

  2.2、《平定西陲颂二十四章谨序》

  据颂文记载,这篇颂作是颂扬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作品。其序文开篇就说:“乾隆二十有四年,我师克定回部,逆酋大和卓木波罗尼都、小和卓木霍集占咸伏诛,拔达山汗素尔坦沙遣使奉表称臣,西域大定。”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派往南疆的使臣阿敏道等被杀害,南疆的叛乱蔓延起来。至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夏,霍集占兄弟在清军的大举围剿下,被巴达克山首领擒杀,叛乱被平定下去,天山南北统一。《清史稿》记载了当时的战况:

  命兆惠进兵喀什噶尔,富德进兵叶尔羌。……庚子,布拉呢敦弃喀什噶尔遁。……庚子,富德奏巴达克山素勒坦沙献霍集占首级,全部投诚。[5]447-449

  颂文的序文记载:“计自军兴至今,甫届五载。”认为是用了5年的时间,这是从叛乱肇端就开始算起的。颂文的正文共分为二十四章,从皇帝天德一直写到出兵库车,黑水之围,取得胜利,祭祀宗庙,是历代颂文正文中比较长的一篇。

  2.3、《平金川颂有序》

  这是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后所作的颂作。《清史稿》记载:

  (三十六年)秋七月壬寅,阿尔泰等奏小金川土舍围攻沃克什,命剿之。……以小金川复侵明正土司,谕阿尔泰等进剿。……丙辰,阿桂奏剿洗小金川番贼,尽毁碉寨,谕嘉之。……(三十九年八月)癸卯,金川头人绰窝斯甲降,献贼目僧格桑尸。……四十年春正月甲戌,阿桂等克康尔萨山梁。二月己卯,阿桂等克甲尔纳等处碉寨。丙戌,阿桂克斯莫思达碉寨。……[5]488-499

  萧一山在其着作《清史大纲》中评论道:

  若平定大小金川,只不过是震慑几个土司,以蕞尔之地,方不满千里,人不满三万户,用兵三次,诛三大臣(大学士讷亲,四川总督张广泗及阿尔泰)。从乾隆十二年到十四年,始以岳钟琪的余威,为宽大之受降,从乾隆三十六年到三十九年,始以阿桂、明亮的锐师,攻克大小金川,并献俘京师5。然而木果木之败,将军温福中枪死,全军溃散,暮气已深,首尾七年,费帑七千万两,比平定准回所用的三千余万两,加了一倍……[7]

  根据《清史稿》和《清史大纲》都可知平定金川总体的情况是甚艰辛的,一个碉寨一个碉寨地攻克,得而复失,又一个一个地再攻克,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劳而无功。而乾隆好大喜功,仍将其列为“十全武功”之一。而永瑆的这篇颂作也写得颇为巧妙:

  小金川背叛,金川助之以抗拒王师,于今五年。皇帝命将军阿桂等以次讨平之。告成功于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四日。臣永瑆谨作颂以献,以纪事之所由始,功之所由成,而有以见。圣人之举之出于不得已也。西南夷为患,自古而然矣。其性贪顽而僄轻,而又恃其险阻,輙谓中国不可以骤至,是以蚕食弱小,以肆其隐志,无所惮畏。缓则相仇,急则相亲,镇之不靖,训之不从。臣闻王者有外内之分土,无彼此之疆界;有生杀之大义,无弃取之成心。既在我宇为我民,而遂听其傲狠屠戮,不能报虐以威者,固我皇帝之所不取也。小金川者,趱拉之土司也。金川者,促浸之土司也。当乾隆十三年,促浸有罪,兴师问而定之。越十年,其酋郎卡长恶不悛,封豕长蛇,以为九土司害,九土司皆苦其毒。然而无敢弃礼中国,中国故置弗问,如是者九年。郎卡乃归罪自服于督臣,而女其子于趱拉土司之子僧格桑。自是两金川相比而为厉矣。悖违约法,蔑视大吏,如是者复六年,乃议进讨之策。当此之时,夫岂无谓地不足耕,人不足用者乎?如以地不足耕而勿取,是利其地也;以人不足用而勿取,是贪其人也。皇帝顺天心,讨有罪,无所欲焉,不可赦者毋赦焉而已。是故析群言之疑,叅经权之用,三十六年九月,命温福桂林分道讨贼。此事之所由始也。既而温福自巴郎拉克资哩至布朗廓宗底木达,执僧格桑之父泽旺。……[8]

  颂序中一再强调“迫不得已”,一再强调“有大义,无成心”、“顺天心,讨有罪”。反复说明战争的势在必行和合法性,真是有点欲盖弥彰了。

  2.4、《儗平定川楚告成颂谨序》

  1795年2月7日(乾隆六十年正月十八日),湘、黔苗民起义。到1796年(嘉庆元年)“办理苗疆大学士福康安等奏攻克朗坡,进攻平陇”[5]616。12月大规模起义被镇压,据《清史稿》记载,“十二月戊子,湖南苗匪平”,但各地苗民反抗此起彼伏,一直坚持到1807年(嘉庆十二年),才最后平息。序文中提到“苗民”,指的应是这次起义。但题目为“平定川楚”,与“湘黔”地域不符。据载,1796年(嘉庆元年)尚有川、楚、陕白莲教起义,历时9年半。其地域正是“川楚”。因此,疑是该颂文将两场起义作为一事而并述之,才会出现这种状况。要之,这两场“官逼民反”的斗争,不幸都被镇压下去了,所以才有了“告成”一说。正如颂的正文末所载,告成功于天地宗庙:“虎臣稽首,告功之成。告此武功,于郊于宗。楚蜀既安,侯农侯工。功烈炽兮,大孝备兮,高庙之灵,于胥慰兮……。”这完全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所创作的一篇颂作。

  2.5、《平西域颂序》

  颂的序文记载:

  逆裔萨木萨克之子张格尔,始则伏穴西蕃,继思游魂内地。寄残喘于安集延之外,貙又生罴。扇么麽及布鲁特之人,穷还负蟨。于道光六年七月,诱阿尔图什回子,跳梁沙漠,范顺边陲。……皇赫斯怒,我武惟扬。萃两省之貔貅,军兴二万;济八旗之罴虎,师试三千。亲授訏谟,特简上将。以长龄为扬威将军,杨遇春、武隆阿为参赞大臣,统陕甘诸路大兵,暨吉林、黑龙江劲旅,芑钲薇旐,电掣星驰。九天九地之兵,戈矛照月。四正四奇之陈,旌斾生风。明年三月,我师在浑阿尔巴特遇贼,败之;进至沙布都尔,大败之;又进至阿瓦巴特,连败之。……[9]

  道光六年(1826)七月,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萨木萨克之子张格尔,为乱南疆,一度攻占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道光六年)秋七月癸巳,张格尔纠安集延、布鲁特回众入卡。喀什噶尔回众响应之。命杨遇春为钦差大臣剿之,……八月,回酋巴布顶等陷英吉沙尔。甲戌,张格尔陷喀什噶尔城,参赞大臣庆祥、帮办大臣舒尔哈善等死之。进陷叶尔羌,办事大臣音登额、帮办大臣多隆武等死之。”[5]617,790清廷命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隆阿为参赞大臣,调集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五省清军三万余人,另有八旗之师若干,会师于阿克苏。先后在浑巴什河、柯尔坪、沙布都尔庄打败敌军,至1828年初,叛乱被彻底平息。“(八年春正月)壬戌,长龄奏获张格尔。”[5]790应该指出,张格尔的叛乱是在英国援助下组织和装备的,同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6。因此这次平叛活动是一次反民族分裂的战争。

  颂文序称,“逆裔萨木萨克之子张格尔,始则伏穴西蕃,继思游魂内地。寄残喘于安集延之外,貙又生罴。扇么麽及布鲁特之人,穷还负蟨。于道光六年七月,诱阿尔图什回子,跳梁沙漠,范顺边陲。……皇赫斯怒,我武惟扬。……天网三驱,直捣不毛之地;星斿七萃,如入无人之乡。拉朽摧枯,一月三捷”,是比较写实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颂的序文最后说“谨志五言,联成百韵”,可惜这篇颂作的诗文部分没能流传下来,否则这可能是历史上正文内容最长的一篇颂作。

  这5篇颂作的具体情况,可详见表1。

  表1 5篇颂作情况列表
表1 5篇颂作情况列表

  3、 5篇颂作的共同特征分析

  这些颂作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点,兹分别叙述如下。

  3.1 、都写帝王的运筹帷幄之功

  这些战事帝王大多没有亲征,因此在歌颂武功时只能对帝王的谋略和决断方面加以颂扬。

  如“皇赫斯怒,我武惟扬”(《平西域颂》序文及《儗平定川楚告成颂》序文),“在昔周宣北伐,近在太原;殷武裒师,不踰荆楚。而诗咏猃狁之六月;易陈鬼方之三年。讵若兹算禀九重,网开有自投之兽;地踰万里,破竹无九顿之锋……”(《平西域颂》序文),再如“默运神机,潜筹睿算;聚米而兵形在掌,画灰而要地成图……”(《儗平定川楚告成颂》序文),“皇上轸念烝黎,独出睿算”、“二年二月,皇上复授方略,命将出师”,“运筹庙堂,决胜千里,烛幽洞微,如持左契。狡谋莫逞,险阻何恃,肤功耆定,我皇大智”(《圣武远扬青海平定颂》序文)等,“西陲之永靖也,皆我皇上一人神谟密运以成之。……岂知当决机定策之初,众口狐疑,总赖聪明睿哲、刚健中正之大圣人力持一是,始克成此亿万载巍巍之盛烈哉。”“惟我皇上,默筹全局,预握中枢。规绝域于指掌之中,而不啻烛照数计;建奇勋于帷幄之内,而宛如聚米画沙。”“岂如我皇上致胜庙堂,运筹密勿,料事如操左契,克期捷比转圜。”“神哉我皇,预定先机。”(《平定西陲颂》序文)等,都是颂扬帝王的运筹帷幄之功,而不提帝王并没有参加相应的战事之实。

  3.2 、都对敌人极端蔑视,体现己方的强大

  这些颂作在对敌人的描写方面都用贬义词来极力贬低敌方。

  如“寄残喘于安集延之外,貙又生罴,煽么麽及布鲁特之人,蛩还负蟨,……跳梁沙漠,……忘其蛄春菌朔之危,肆夫豕突狼奔之势”(《平西域颂》)。再如《圣武远扬青海平定颂》“穷猿奔林,枯鱼入罶”;还有就是几乎相同的贬义套话,如“跳梁”“小丑”“愚氓”“狐鼠”“螳臂”“么麽细族”“蚁封”“鼠技”“魑魅”等。这些颂作都是突出对方的脆弱,如《儗平定川楚告成颂》“气假虫沙,魅游鹿疃;众不盈于一旅,兵未习于成行”,“蠢尔么麽,敢作不靖”等。

  而表现己方的强大则用“摧枯拉朽,一月三捷”(《平西域颂》),“时惟鹰扬,闯焉入三危之地;跕鸢夜渡,惊大兵之有神”(《平西域颂》),“螳臂当輹,云胡不亡;鸱巢孔完,我摧孰当”(《儗平定川楚告成颂》),“拉朽摧枯,恶党就缚”,“十月之交,一日三捷”(《圣武远扬青海平定颂》),“建瓴破竹,朽拉枯摧”(《平定西陲颂》)等,几乎也都是用套语来说明。

  3.3 、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对前代的颂作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3.3.1、 强调对先祖功业的继承

  《大武乐章》中的《武》《赉》有“嗣武受之”、“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的诗句,清代对此有很多的继承。如《儗平定川楚告成颂》:“皇帝陛下绍文懋绩,《下武》基命。”这里“绍”是“继承”的意思,“懋”当“勤勉”讲,“绩”指“功业”,“基命”是“根据天命”。整句的意思是“皇帝陛下能继承文德勤勉功业,即有盛德能继承先王的功业”。

  诸如此类还有“我皇继体,笃祜承庆”、“皇帝纯孝,善继先志”等,《圣武远扬青海平定颂》“皇上仰承先志……告功寝庙……运至仁而成大孝”,“献首于庙,保大定功,我皇至孝”,还有《平定西陲颂》序“成祖志,继宗功。……壬戌,告于太庙”,“我皇上纯孝也,……我皇上陟降绍庭,惟祈上慰先志,终致大业丕成,诒谋式廓。所谓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万国之欢,合以事其先。故曰:我皇上纯孝也”等等。

  “古之有天下者,其先皆有大功德于天下。”[10]可以说,这种思想是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

  3.3.2、 对“以武止杀”武德的强调

  《大武乐章》中《武》有表达“以武止杀”的思想,如“胜殷遏刘”7。清代的颂对这种思想有很多表达。

  如《平西域颂》“止戈为武”,阻止了杀戮;“天子重劳师旅,轸念兵民。谓穷鸟逃林,不必焚巢之急;枯鱼泣釜,无需布罟之劳”,不以杀戮为最终目的。因此,颂文紧接着赞叹“既昭圣武,亦鬯皇仁”。再如《儗平定川楚告成颂》开篇即提到“臣闻不杀之谓神,止戈之谓武”,后面又提到“皇帝圣德如天,仁心覆物”、“皇帝恻然动念,止勿尽刘”,“皇帝至德,告尔赤子,载槖尔弓,载新尔耜”8,再如《平定西陲颂》序“于是义旗所指,救民于水火涂炭之中”,都表达的是“胜殷遏刘”的思想。

  3.3.3 、都宣扬武功的正义性

  (1)寻求长治久安。《大武乐章》中《赉》有“我徂惟求定”,《桓》有“绥万邦,屡丰年”的说法。清代的颂作也有,如《平定西陲颂》“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平金川颂》“惟圣时武,执竞万邦”等。

  (2)对天命的看重和强调。《大武乐章》中有对天命看重和强调的思想,如《桓》“天命匪解”,意为“天命不懈怠”,即“天命在周久长”。这在清代颂中也有所继承。如《儗平定川楚告成颂》说到敌人行为的不义,即言“此天地之所不载,人神之所共愤者也”,再如《圣武远扬青海平定颂》“必自外于教化,而为天罚所不容,然后征讨行焉。是以奸凶戢志,良善蒙休,而德并于天地。”“是以天人协应,而指顾成功也”,《平定西陲颂》序“盖我皇上之所信者,天而已矣。天即理也,理之所在,势不能违”“天眷皇帝,金畀所覆”“帝德法天,爵赏兵刑”“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平金川颂》“帝念苗民,自绝于天”“帝用师贞,事合于天”等,都是在强调敌方的不义和己方的正义性和合理性。

  (3)对于帝德昭彰光明的描述。《大武乐章》中有“於昭于天”的诗句,是说天德昭明,武王之德亦昭明[11]1120,可翻译为“光辉照耀天上”。这种对帝德昭彰光明的描述在清代颂作中也有所体现。如《儗平定川楚告成颂》“可谓如神如天,允文允武者已”,《圣武远扬青海平定颂》“我皇上圣德广运,凡日月之所临照,雨露之所涵濡,含生之类,莫不覆帱包容”等都是。

  3.3.4 、都强调不得已而为之

  这在两篇清颂中特别明显:一是《圣武远扬青海平定颂》“圣人之用兵,常出于不得已”,“诚所谓圣人之兵,不得已而后用者”;一是《平金川颂》“有不得已,大功成焉”。

  4、 结语

  总之,清代颂的帝王武功颂这个创作系列,远承《周颂》中的《大武乐章》而来,在创作上渊源有自,体现出很强的继承性的特点。颂作本身内容丰富,多趋向于写实风格,创作体例成熟,反映了清代颂在数量上和题材上的丰富性,具有集大成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修晓波.论《颂》诗不是原始宗教诵辞:《〈颂〉诗新说》商榷[J].辽宁大学学报,1993(5):31.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744-745.
  [3] 王国维.周大武乐章考[G]∥观堂集林: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104-108.
  [4] 李昉,徐铉,宋白,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戴逸.简明清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8-173.
  [7]萧一山.清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9.
  [8]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清文海[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113-115.
  [9]《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12.
  [10] 王国维.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G]∥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417.
  [11]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陈金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国殇》和《礼魂》是为谁而作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国殇》和《礼魂》是为谁

摘 要: 夏、商、周和楚国有军事法。既然有军事法,可以确定当时...【查看详情】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