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管理论文 > > 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路径与措施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路径与措施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摘要:文 / 齐洪利 【摘 要】 乡村旅游正快速发展,但存在统筹规划缺失、同质化严重、乡村特色不明显、富民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青岛市是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但乡村旅游起步晚,问题突出,亟需提档升级。其基本措施与路径是在加强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融
关键词: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路径,措施,研究,旅游产业,论文,

能飞日语学习软件,鲁东大学录取查询,孙艾丽

文 / 齐洪利

【摘 要】 乡村旅游正快速发展,但存在统筹规划缺失、同质化严重、乡村特色不明显、富民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青岛市是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但乡村旅游起步晚,问题突出,亟需提档升级。其基本措施与路径是在加强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融合科技、信息、文化、全域旅游、人才培育等元素,促进乡村旅游从农家乐、观光休憩业态向民宿、特色村等为主的度假生活化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路径与措施

齐洪利:硕士,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教授,青岛市旅游规划专家库成员,山东省旅游智库专家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管理。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业态,正以蓬勃的态势迅猛发展。2015 年全国共40 亿人次出游,其中21 亿人次去了乡村,可见乡村旅游已占据半壁江山。伴随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将有增无减。依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发展计划,到2020 年全国农家乐将达300 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达15 万个。乡村旅游的快速增长,无疑带动了农村经济和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中,明显出现定位模糊、发展不平衡、业态不成熟、结构不合理等系列问题。本文试图以青岛市为例,探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路径与措施。

一、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青岛市地处胶东半岛,辖区总面积10654.1 平方公里,人口700 多万。全市现有耕地面积41 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近40%,沿海滩涂约375 平方公里,30 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9165 平方公里。青岛具有鲜明的海洋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是著名的避暑、疗养胜地。青岛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是知名的宜居、度假、旅游城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青岛市乡村旅游整体起步较晚。2010 年以来,青岛市政府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度加大,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青政办发〔2013〕40 号)、《青岛市旅游局关于印发青岛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2015—2020)通知》(青旅规划字〔2014〕10 号)等文件及规划;市财政每年拿出资金,用于发展和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人员培训、引导性奖励等;市、区(市)两级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等。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青岛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15年青岛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700 多家,占全省10%,其中,生态园区66 个、休闲农庄86 个、民俗村45 个、农业观光采摘园区87 个、农家乐453 个;年接待游客2381 万人次,营业收入142 亿元,实现利润10.4 亿元,受益农户达7 万多户①。

二、青岛市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开发,缺乏统筹性规划

青岛乡村旅游目前还处于自我发展为主的初期阶段,缺乏统一规划。尽管市级层面规划已出台,但县(市)、镇、村各级规划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布局不合理,没有产生差异化和集群效应,规模效益不明显;目标定位不明确,产品层次低,加工能力弱,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市场预测不准,忙闲不均,季节性过强,抗风险能力弱,综合效益低。某种程度上存在忽视资源、客源等客观实际而盲目开发的现象。

(二)简单模仿,市场无序

青岛乡村旅游存在着严重的跟风现象,各乡村提供的旅游产品基本相似,农家乐、采摘园、节庆活动、特色农业观光等简单模仿复制,“千村一面”,难以形成特色,更无法形成品牌。

愈演愈烈的同质化,直接导致恶性竞争,农户沿街招揽、恶意降价,市场竞争无序。

(三)忽略特色与文化传承,偏离乡村旅游本质

乡村旅游的真正魅力在于乡村社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但事实是,有的乡村在旅游化进程中越来越城市化,甚至过度商业化,土房、瓦房一夜间变成了现代小别墅,田间小道摧毁重建成水泥大道,忽略了对乡村自然的尊重和乡村文化的传承,展现给游客的不再是古朴而美丽的恬适乡村,而是“涂脂抹粉”的乡村商业中心,最终势必导致传统乡村的消失。此外,国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是富民。目前,除极少数的乡村外,大部分乡村是公司化的观光园、采摘园、农业示范区等,忽视了乡村庭院、田园、民居、传统手工艺、民风乡情等的建设和保护,当地农民的参与度很低,没有真正实现富民的价值。

(四)徘徊观望,经营者专注度不高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主体是伴随旅游业大发展的大势应运而生的。同时,也由于近年来房地产、贸易、加工工业等发展遇到瓶颈,致使资金向农村资源转移,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占有。不同动因,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的热度和专注度出现差异。部分经营者热衷于圈地、占资源,实质投入缓慢;还有部分经营者持观望态度,对未来发展没思路、没信心,这导致乡村旅游在低档次徘徊。

(五)人员素质低,粗放经营

青岛乡村旅游总体还处于原始状态,经营管理人员以农民和转行的投资者为主,专业人才奇缺,管理水平低下,营销手段单一,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个别项目难以为继。

三、青岛市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路径与措施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虽短,但基本经历了四代发展期。第一代是农家乐乡村旅游;第二代是以民俗村、古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第三代是乡村休憩度假旅游;第四代是乡村生活化旅游。青岛乡村旅游基本停留在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业为主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度假和生活体验时代尚未形成。为实现“提质增效”良性发展,青岛乡村旅游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2014 年底青岛市政府已颁布《青岛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2015—2020)》,确定了“以‘圈层开发、集群发展’为路径,通过对各乡村旅游集群、乡村旅游产品圈、乡村旅游强镇、乡村旅游特色村及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系统打造,培育形成青岛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与项目体系”②的目标。规划还制定了“两条轴线、七大集群”的空间布局及“六大乡村旅游产品”的产品体系。规划强调充分利用青岛滨海一线与大沽河水域资源;充分利用崂山、大小珠山等山体资源;充分利用红岛、灵山岛、竹岔岛等海岛资源;充分利用胶东民俗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重点发展渔家风情、山林山岳、滨河生态、温泉养生、田园农耕、历史民俗等乡村旅游产品。虽然规划起点不高,但对于青岛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及产品、市场形态,有了较清晰的规划设计。相应的各区市、镇应结合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分区的规划设计,形成系统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体系,指导全市乡村旅游全面、合理、有序地发展。

(二)融合农业科技,升级现有乡村旅游产品

青岛现有的农业示范园、采摘园、特色农业观光园等乡村旅游产品较多,但大多停留在原始种植上,产量低、观赏性差、科普性弱、体验性不强。各级政府应加强扶持、引导,鼓励各经营户积极引进农业科技,其重点一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发新品种,形成品种多样、营养丰富、造型新颖、色彩斑斓的农产品王国;二是开发和引进农业生产新工艺,通过无土栽培、高架立体等现代园艺栽培新方法给游客带来新的感受。如青岛有大量的草莓采摘园,但游客采摘时弯腰弓背,大棚内闷热潮湿、空气不流通、气味难闻,游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如果采用高架无土栽培,就可以让游客信手拈来,甚至可以创新各种空间造型,成为游客合影拍照的绝佳场景。依靠科技手段,融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文化娱乐、休闲体验等活动于一体,可有效地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三)融合信息技术,促进乡村智慧旅游

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平台,精准定位乡村旅游消费者地域分布、消费特征,通过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开发微博、微信、网络社区、易信等自媒体平台,提升乡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精准营销、跨界营销。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游客提供导游、导购(团购)、导览、导航等智慧化服务。通过可穿戴移动终端,将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的画面相融合,打造全新的旅游体验。开发乡村旅游动漫、游戏等产品,将旅游信息和文化嵌入到游戏中去,让游客玩游戏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当地乡村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加游客黏性。

(四)融合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旅游

乡村旅游要从旅游要素出发,深度挖掘并融合乡土文化、休闲文化、创意文化,突出生态、绿色、环保、休闲等特色,满足市场需求。

青岛具有历史悠久的东夷文化、齐文化,即墨、平度、胶州等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深入挖掘村落文化,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进行合理改造,优化布局,可以突显和提升乡村文化特色。如胶州市的玉皇庙村保护完整,成为了乡土记忆成功典型;东小屯村是胶东秧歌的发源地,村民中普及率很高;此外即墨等地的凤凰村、青山渔村、雄崖所村3 个村庄还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和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文化旅游创意项目,形成乡村演艺、影视等创意案例,打造胶东及齐文化特色,可以营造出别于城市的乡村文化旅游氛围,使知识型乡村旅游、休闲型乡村旅游、养生型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引人、怡人、动人、养人目的。

(五)融合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域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拉动和提升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而后者又能为前者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及资金积累,加快其发展。因此,应重视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统一规划、同期建设、同步发展。在乡村旅游景点、村落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美丽田园、美丽林区等建设,形成全域旅游环境。青岛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要重视与城市旅游资源的共享、互补,充分利用城阳、黄岛、崂山等城乡结合的乡村优势,发挥即墨等沿海渔村的特色,在城乡协同发展的规划指导下,加强特色专业村建设,形成乡村科技旅游社区、乡村景观旅游社区、风景名胜旅游配套服务社区、农家乐服务旅游社区等,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的差异化发展。

(六)融合民宿业,促进乡村旅游向生活体验发展

青岛具有海滨、宜人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乡村旅游应主动迎合全域旅游、自驾游及休闲度假旅游的大趋势,积极引导和发展民宿业。在尊重乡村风貌、留住“乡愁”、打造特色、注重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民宿产业集群,形成地域特色。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青岛应该充分发挥宜居城市的品牌优势,利用沿海一线的海洋资源,崂山、大小珠山等山岳资源,以及大沽河等滨河生态资源,努力实现旅游向旅居的转变。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未来的乡村旅游必将向旅居时代即生活化时代发展。生活化的乡村旅游不是面向大众化的观光游客,而是一个个性、高端的小众群体,他们不是追求赏心悦目的感官需求,而是与原住民“心相印、手相牵”的生活氛围,是完全融入乡村生活的现代“乡绅”。生活化的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客栈和景区能满足的,需要营造一个乡土气息浓厚、文明和睦、简约舒适的生活环境,即以“亲情”取代“客情”的旅居社区。

(七)融合教育与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旅游是一种新业态,缺乏专业人才。

要实现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教育要先行。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相关院校、机构培育乡村旅游人才;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来乡和回乡就业;应加大对旅游创客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资金及旅游项目进入乡村;同时,应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青岛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从制度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从市场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从服务方面加强品牌培育和支持,乡村旅游必将改变盲目、低档次发展的局面,并成为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亮点。[http://www.001lunwen.com/help/48915.html 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

注:

① 青岛农业委员会生态处:“青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青岛农业信息网(www.qingdaoagri.gov.cn/oainfo/html/ar...-)2016-06-07.

② 青岛市旅游局:《青岛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2015-2020)》(青旅规划字[2014]10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