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管理论文 > > 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摘要: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第48项世界遗产。海龙屯因成功入选遗产名录而知名度大大提高,将发展成为一个新兴旅游目的地,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增
关键词:海龙,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研究,旅游产业,论文,

常骏生,香格顿,easytalking forum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第48项世界遗产。海龙屯因成功入选遗产名录而知名度大大提高,将发展成为一个新兴旅游目的地,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就业,推动海龙屯遗产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本文以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吸引物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海龙屯文化遗产的价值,通过分析总结海龙屯旅游开发的意义现状和开发的制约因素,提出旅游开发的对策,以实现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和保护传承的“双赢”。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龙岩山上,海拔从沟谷的940米至1324米,距遵义市中心14km,与黔北佛教名山——金鼎山、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一线,包含在娄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遵义府志》中这样记载海龙屯:“一蒂孤悬,群山固结,左右环溪,阴深峻险”,原为播州杨氏第十五世土官杨文为抵御蒙古大军而构筑的军事保垒,始建于宋宝祐五年(公园1257年)。其因山而建,规模宏大,包括沿外围自然天险建造的城墙、关口等和山顶平坦处的土司行政、生活建筑。整个城堡被众山簇拥,山涧峡谷中有方圆约5公里的白沙水,壁垒森严,形成一派军事要塞。 现存主要为明万历年间的遗存,包括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三十六步天梯以及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还有“新王宫”与“老王宫”2处衙署建筑群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军事古城堡,也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观。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对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有效保护的作用 
  随着“申遗”的成功,海龙屯遗址历经了七百多年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重生。对海龙屯遗产地的保护作用不只是让少数专家、学者做有限的欣赏和研究,遗产地真正有效的保护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对文化的传承,也就是使更多人了解历史,了解丰富文化积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发展,遗产地才能持续发展,否者只能封闭不前。 
  (二)通过发展旅游可增加遗产地的保护费用 
  目前海龙屯土司遗址已经进行了全面的维护和修缮,但是因为时间较久远,很多建筑和挖掘出的文物都需要精心的保护,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通过发展旅游的形式,可增加收入,用于文物的保管和遗产地景区运作的开支。同时,随着海龙屯知名度的提高,旅游的发展对遗产地的当地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带动社区其他产业的兴起。这种带动效应能提高社区的地位,使资金投入渠道增加,从而为遗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三)有助于解决遗产地与当地居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遗产地旅游的开发需要将当地的居民经济发展与保护旅游资源相结合,可以通过发展当地餐饮、住宿等农家乐的形式,为当地社区居民增加就业和提供创收机会,以补偿景区开发给当地社区带来的不便。同时也缓解其传统的生产方式,从而减少对景区环境和植被的破坏,缓解遗产地当地居民和景区的关系,形成新的和谐共生的局面。 
  二、海龙屯遗产地发展旅游的制约因素 
  (一)景区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海龙囤旅游发展的硬件,对于游客的招揽,旅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海龙囤旅游资源丰富, 包括森林、峡谷、溪流、瀑布等景观,虽然在“申遗”过程中进行了全面的打造,旅游业已有初步的发展,但是景区设施、环境建设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依然不完善,旅游容纳量还比较小。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完善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对于提升景区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的旅游景区不仅可以使海龙屯旅游知名度得到提升,同时也是稳定客源的保障。 
  (二)旅游业人才缺乏 
  旅游开发首要的条件之一是有技术人才的支持,海龙屯地处遵义偏僻山区,旅游业人才及其缺乏,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人才的缺乏是困扰着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在海龙屯旅游的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是旅游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旅游业人才的缺乏对于海龙囤旅游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保护和开发本身是矛盾的。世界遗产的提出的初衷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保护,而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做铺垫。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争相“申遗”,遗产地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推动作用使得“申遗”逐渐成为很多国家旅游发展的战略手段。“重申遗”而“轻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世界遗产的保护中因为自然风化原因或者人类难以抵挡的问题造成的建筑的破坏或文化的丢失,我们可以借助人为的力量尽力补救,但是如果因为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或人类的不当行为造成破坏则是我们难以原谅的。四百多年前海龙屯在历时一百多天的“平播战役”中,被付之一炬。现在保留下的关隘、城墙、屯道和出土上万件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是异常珍贵的。随着海龙屯进入世界视野,更多游客会慕名而来的,需要修建大量的旅游配套设施,如酒店、旅游交通线路等,如何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址将是未来面临的严肃问题。 
  三、海龙屯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遗产地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是景区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应该由政府和旅游开发商共同努力,以此来加快景区的综合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专项资金专项使用,加大遗产地旅游建设资金的比重和额度。应积极引入外来资金,对旅游开发商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合理的降低旅游开发项目的税收。相关部门应对开发项目严格管控,避免胡乱开发以及项目开发中的可能会产生的腐败问题。旅游开发商在海龙屯内景区项目开发前应该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深度调研,同时也要避免酒店、餐馆等制造的生活垃圾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考虑景区现在和未来的接待量时,还应该合理布局使景区做到合理开发,景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齐全,容量合理,既要满足景区的接待量又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避免大量项目开发了却闲置的风险。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 
  旅游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海龙囤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旅游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就应该加大对旅游业人才的引进,特别是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海龙囤旅游发展乃至整个遵义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仅要靠政府的政策,还需要旅游经营商的共同努力。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遵义经济的腾飞,所以从财政收入、旅游营业收入中抽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旅游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是合理可行的。同时旅游经营商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应该合理考量,目前国内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旅游人才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难题,就遵义本土来说,旅游专业的学校有遵义师范学院、航天职业学院等,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其他行业就业,这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重了社会就业负担。合理的薪资结构是解决旅游人才流入其他行业的重要保障,所以旅游经营商应该建立合理的薪资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能力层次来划分薪资等级,同时应考虑行业淡旺季薪资的差距,保障旅游从业人员薪资的稳定。 
  (三)引导社区居民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投身旅游开发事业 
  社区居民是遗产地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有了社区的积极参与,部分旅游收入就可以成为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收益,这不仅会改善遗产地周边环境、加强对遗产的保护而且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海龙屯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较差,对于旅游参与的意识不强,总是持有等政府、等开发的观望态度,不能积极的展开旅游新产业的建设。只有改变落后的观念,解放思想,才能改变以往光靠务农和外出打工的单一经济模式。当地居民的思想转变对遗产地旅游的开发是及其重要的,只有当地居民自己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对自身的意义,才能使旅游业真正的被搞活,发挥旅游的重要意义,才能起到对世界遗产形象的树立和宣传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合红色旅游,开发综合型的旅游产品 
  海龙屯可以结合遵义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打包发展。海龙屯周边的景区如娄山关、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迹。在打造海龙屯遗产地旅游的同时应当结合流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突出遗产旅游产品的独特魅力,同时结合红色旅游产品形成一些的精品旅游线路。使游客即能饱览山川秀美,历史遗留,又能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将遗产地旅游和红色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旅游种类、又深化了旅游内涵。 
  (五)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举 
  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丰富,合理的开发是在有效地保护机制下完成的,始终坚持 “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 的原则,所以应当建立法制保障体系,对旅游的开发和保护进行严格的管控。在开发前应该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调研,确定合理的旅游容量,不能盲目开发、过渡开发。当地居民既是旅游开发的受益者,更应当是旅游开发的监督者,应该树立起遗产地环境是自己吃饭的工具,没有了好的环境,自然生计难保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坚持下去,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未来长远发展。同时,游客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到文明参观,这才能使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