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文化毕业论文 > > 裂变中的口头传统
文化毕业论文

裂变中的口头传统

摘要:摘要: 本论文基于对凉山平坝彝族的哭嫁歌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平坝彝族哭嫁歌的演唱和传承现状,力求从中透视凉山平坝彝族口头传统的变迁,并进一步扩展到对整个平坝彝族文化变迁的思考。以婚礼上的哭嫁歌来看,凉山平坝彝族人对哭嫁歌的演唱和传承正发生
关键词:裂变,中的,口头,传统,摘要,论文,基于,凉山,平坝,彝族,

硅烷交联剂,爷爷和孙女,谁能百里挑一王豪强

  摘要: 本论文基于对凉山平坝彝族的哭嫁歌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平坝彝族哭嫁歌的演唱和传承现状,力求从中透视凉山平坝彝族口头传统的变迁,并进一步扩展到对整个平坝彝族文化变迁的思考。以婚礼上的哭嫁歌来看,凉山平坝彝族人对哭嫁歌的演唱和传承正发生着裂变,但是哭嫁歌仍是平坝彝族中保持的口头传统之一,至少它现在仍然以活的形态存在于民众当中。

  关键词:哭嫁歌、传承、变迁、口头传统

  从民俗学意义而言,口头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史诗、歌谣、说唱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文类以及与之相关的表达文化和口头艺术,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本文中所要调查研究的对象――哭嫁歌即属于民俗学意义上的口头传统。

  彝族的哭嫁歌很早就产生了,在婚礼仪式过程中演唱哭嫁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婚俗传统,在社会的现代化冲击下,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不断流失,从而导致其基本特性发生了变异,所以研究哭嫁歌对于研究彝族的社会演变、婚俗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妇女心理历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展现一个民族传统社会的婚姻习俗和文化,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因此对哭嫁歌传承的调查研究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该民族口头传统的变异性及其社会文化的变迁。

  一、彝族哭嫁习俗与哭嫁歌

  彝族的哭嫁习俗最早源于掠夺婚和抢婚,到了阶级社会又与买卖婚姻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哭嫁的习俗,成为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仪式。在彝族古代社会,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低下,被强抢或者买卖的女子面对武力和强权社会,无法挣脱束缚,无法做到彻底的抗争,只能用“哭嫁”的形式来进行反抗和挣扎,以缓解心中的困苦。

  哭嫁歌是在彝族女性当中不断演唱和传承的歌谣,是女儿出嫁前夕,新娘和村里的妇女们聚在一起哭唱的,新娘表达着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和依恋之情,父母和邻居妇女们也用千百年来人们代代传唱的腔调和唱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歌声如泣如诉,委婉悠长,充满了忧伤,感人至深,让所有在场的人不禁流泪。哭嫁歌的歌词有传统的唱词,也有即兴发挥,但是每一首都有其固定的歌调。由于哭嫁歌依附于一定的人生仪礼,只要有这些标志民俗文化的人生仪礼还存在,哭嫁歌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保持着它鲜活的生命力。

  二、凉山平坝彝族哭嫁歌传承现状分析

  凉山平坝彝族居住在高山和平坝之间的“二半山”或河谷的平坝地区,在高山彝族和汉族之间,他们最早属于高山彝族,但由于地域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周围汉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民居建筑和生活习惯都几乎和汉族趋近,在一些风俗和信仰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从他们的语言、宗教信仰、血缘和姻亲关系、口头传统等方面来看,他们仍然保留了其内在的传统,具有相对独立的民族心理性格。

  为了能够对凉山境内平坝彝族村落中的哭嫁歌传承与变异状况进行研究,笔者曾深入到三个典型的平坝彝族村落,通过访谈、参加婚礼等方式对哭嫁歌的传唱语境、传唱人、传唱内容等进行调查研究。其中调查搜集到的哭嫁歌文本有曲比阿依、阿洪呷呷、依姿伍芝、吉克果果等人演唱的哭嫁歌《阿嫫尼惹》《觉拉玛》《阿齐吉克坡》《依米阿芝》《亚勒黑》《阿嫫妞妞》等口头演唱版本十余首。

  (1)哭嫁歌传承的文化语境

  根据居住于凉山平坝彝族村落里的老人们讲述,在上世纪80年代,姑娘结婚之前,要提前三天用青松在新娘家大门口搭建一个小棚,铺上稻草、凉席,新娘出嫁前就住在这个小棚里,棚边会生一堆火,邻居妇女和姑娘们每天都会来和新娘作伴,而且在火堆旁唱哭嫁歌,唱三天三夜。在新娘动身去新郎家之前几个小时,新娘才换上传统的斜襟长衣(黑色的或者深蓝色的,一般穿五至七件)、素色百褶裙、绣花布鞋,由专人梳好头,戴上耳线,披上披毡,并在新娘的额头系一根红布绳,戴上圆头帕,盖上盖头,再和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一一哭别,才由表哥背着起身去新郎家。在起身前新娘和妇女们都会演唱不同的哭嫁歌,新娘表达着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和依恋之情,父母和邻居妇女们也用千百年来人们代代传唱的腔调和唱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歌声如泣如诉,委婉悠长,充满了忧伤,感人至深。

  而现在演唱哭嫁歌的语境和以前相比变化了很多,一方面是仪式的简化,另一方面是形式上的改变。首先,减少了在结婚的前三天晚上就到大门外面露宿的过程了,大家都是新娘出嫁前夕坐在屋子里的火盆边演唱哭嫁歌,到了第二天早上要出发去新郎家的前几个小时,新娘才到大门外的火堆旁去坐;而且有的新娘提前就到美发店去盘了新娘头,梳头时只是象征性地梳一下,也不再戴头帕;有的新娘还要穿传统的斜襟绸衣,但也象征地穿一件或者三件,素色百褶裙改成了彩色的,绣花布鞋改成了皮鞋;有的新娘穿的衣服是汉族式的红色呢子套裙,盘新娘头,只是在头上系了一根红布绳,穿一件披毡,梳头和出门时,也要唱哭嫁歌,但主要是新娘的母亲唱,其他的妇女们只是唱几句,不再长段地演唱了。

  (2)哭嫁歌传承人现状分析

  哭嫁歌的演唱者可以是新娘的伙伴、母亲、邻居妇女等。其实哭嫁歌最开始是由新娘主唱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会演唱了,对于80后的年轻人来说,能听懂一部分已经不错了。所以在演唱哭嫁歌时,大多只有新娘的母亲和村里的妇女们在哭唱,新娘在旁边偶尔听一下。妇女当中,会唱哭嫁歌的跟着唱,不会的在旁边听,偶尔也还有一两个小孩子饶有兴趣地听一下,但是小孩子们应该只是在感受这样的一种新奇的氛围,对于他们来讲,要理解这些婚嫁歌的内容太难了。

  在笔者曾田野调查过的舒诺村,有几位演唱者还能演唱相对完整的哭嫁歌,而在其他平坝彝族村寨调查采访时,笔者没有发现其他更多版本的哭嫁歌的内容和演唱形式。现在,有的村子里只有一两个年轻人在学习口头传统,而且也掌握得很少,有女子出嫁时唱哭嫁歌的也最多只会唱三四句而已。目前,舒诺村哭嫁歌演唱者的年龄都在五十岁上下,年轻的妇女们基本不会唱了。由此可见,凉山平坝彝族的哭嫁歌传统面临着渐渐失传的状况,尤其是像《阿齐吉克坡》这样的哭嫁歌可能很难再继续传承下去了。据前辈们讲述,过去也有更多的哭嫁歌,但是现在凉山平坝彝族目前还在传唱的就只有十余首了,可能在这一代口头传统演唱者之后,也就是再过三十年,我们再想听到这样的哭嫁歌已经是难上加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