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舞蹈论文 > > 夜郎乐舞的界定、论证与价值定位(3)
舞蹈论文

夜郎乐舞的界定、论证与价值定位(3)

摘要:精神层面是以人的行为活动和行为化方式表现的,如音乐、舞蹈、工艺、生产活动、宗教礼仪、制度法规等。夜郎乐舞虽然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变异,但其精髓必然融合在后代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中,尽管这方面的史料
关键词:夜郎,乐舞,界定,论证,价值,定位,内容提要,通过,历史背景

济南房价趋势,数码摄影,北京三维电子地图

  精神层面是以人的行为活动和行为化方式表现的,如音乐、舞蹈、工艺、生产活动、宗教礼仪、制度法规等。夜郎乐舞虽然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变异,但其精髓必然融合在后代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中,尽管这方面的史料不多,但通过有限的历史记载和大量的现实活动考察,也能发现其原生状貌的某些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3)

  1. 古籍记载

  有资料表明:夜郎时期的少数民族和今日贵州的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喜欢歌舞、善奏铜鼓,以下史籍记载可以为证。

  《西南彝志·论宏伟的九重宫殿》载:两千多年前彝族布部族后裔播勒家修建了九重楼宫殿,其中第九重就是专门给歌师和舞女住的,还设立了专门的歌场,制定了九族歌舞制度。《西南彝志·论歌舞的起源》也云:彝族“歌舞的男女,在月夜的树影下,聚集的人们像雾罩投入场里,唱歌又跳舞,舞者手执小铃……”“又手连手的跳,唱一次歌,跳三次舞——歌舞场所虽然宽敞,歌舞的人转三转也觉得窄。”彝族歌舞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大,实在令人感叹。

  《旧唐书·谢蛮传》也记载了东谢地区“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的民俗活动。东谢在黔州西数百里,包括今贵州北部及东部。民风古朴,婚姻礼俗以牛酒为聘,女归夫家,由女母陪送。女夫羞惭逃避,经过十天才出来宴亲友,于是敲击铜鼓、歌舞庆贺。唐代民间婚嫁中这种古朴的歌舞民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了夜郎乐舞的神韵。

  宋《太平广记》亦载:“蛮夷之乐,有铜鼓焉。”这里明确地说,铜鼓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乐器。事实上,这时期的牂牁地方歌舞、瓢笙颇为出名。《宋史·蛮夷列传》对牂牁地方歌舞有一段具体记载:“(牂牁)歌舞,一人吹笙,如蚊呐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婉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宋史》又载:公元995年,牂牁地方派出一个使节团入朝,规模宏大,多达千人。宋太宗召见其使,并令使节团中的歌舞队在朝廷上表演。顿时,清新而又粗犷的“水曲”响彻厅堂。牂牁歌舞登上皇家舞台,而且皇帝亲临观看,这种殊荣实为不易,说明当时的“夜郎歌舞”已达到较高艺术水平。这里所称的牂牁歌舞,是指宋时夜郎故地牂牁地方的歌舞。所谓“水曲”当为今贵州少数民族(苗族、水族等)之歌舞曲。为“水曲”伴奏的乐器是瓢笙,瓢笙即葫芦笙,芦笙即由其衍变而来。从众人踏着鼓点,在笙乐伴奏下手牵手绕着圆圈跳起徐缓而热情的舞蹈的描述来看,均可窥见今贵州苗、水等民族地区流行的芦笙舞的脉络。

  《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关于布依族铜鼓的记载“有仲家者,以十二月为岁首,尚习铜鼓”至为翔实,布依族至今仍以十二月为岁首,届时,各村寨都有击铜鼓以示欢庆的习俗。这种充满夜郎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也为研究、确认夜郎乐舞提供了重要信息。

  清代有关记载相对较多,如《皇朝通典》、《扎朴》、《广舆胜览》等。陆次云在其所撰的《峒溪纤志》一书中写到:“(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矣。“从这段生动的描述中可以使我们看到清代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期间且奏且歌且舞的芦笙乐舞的精彩画面。

  特别是清代《广舆胜览》中的一幅苗族芦笙舞图,图中所绘苗族《芦笙舞》的人物服饰、舞姿、步态都与今日苗族地区流行的芦笙舞完全相同。其实,画的题记说得很清楚:“贵州大定等处花苗——每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振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大定即今日贵州大方县,其原型就是今天贵州大方一带苗族。不同的仅仅是今日的苗家跳芦笙舞不再振铃,而是徒手。《皇清职贡图》记载更为直接:“(贵州)补笼苗——岁首相聚击铜鼓,吹芦笙,唱歌为乐。”

  以上史籍记载的铜鼓乐舞、芦笙乐舞正是在夜郎故土上产生、演绎、而且具有古夜郎遗韵的歌舞艺术,充分展示了铜鼓与芦笙在乐舞中的突出地位与艺术魅力。

  2. 民间传统乐舞

  如果说前面史籍所记载的史实是历代古夜郎乐舞的真实反映。那么,至今流行在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的传统歌舞无疑是古夜郎乐舞的延续与遗存。让我们来看看以铜鼓、芦笙为标志的民间乐舞文化在贵州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中的状况。

  苗族:苗族人民视铜鼓为神器,把芦笙的声音喻为母亲的声音。苗族芦笙舞、铜鼓舞在苗族地区广泛流行,凡节日、节庆都要在芦笙、铜鼓声中唱歌跳舞。盛大的芦笙会就有谷陇芦笙节、洛香芦笙会、舟溪芦笙会等。在苗族鼓脏节、跳花节、吃新节、姊妹节等活动中都有隆重的芦笙乐舞表演。如对芦笙、套芦笙、踩芦笙、芒筒芦笙、铜鼓芦笙、芦笙双人舞与单人舞。可见,苗族芦笙、铜鼓十分普及。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就有铜鼓近500面,芦笙则不计其数。

  布依族:布依族人喜好铜鼓,并有公鼓、母鼓之分,还有祖传的呤字谱“铜鼓十五折”,为后人学习留下了宝贵财富。黔西南一带还流行铜鼓合奏,演奏曲目各地大致相同,谓之《四祭》,共十二曲,以月份命名,内容皆为祭祀祖先。可见,布依族人演奏铜鼓颇有考究。现在,布依族人民仍以十二月为岁首,每到这一月,各村寨都击铜鼓以为欢。此外,布依族浪哨对歌、八音坐唱、笔管歌、勒尤调、四平腔、三滴水等充分体现了夜郎音乐的特征。

  侗族:侗族文化和越僚文化关系甚密,铜鼓和芦笙是他们最珍贵的乐器。如今,芦笙在侗族地区广泛流行,南部方言区每个村寨都有一个专门为芦笙比赛的场所——芦笙坪,有一个或几个芦笙队,每逢节日侗族同胞载歌载舞,常常通宵达旦。传统芦笙舞蹈就有“踩芦笙”、“踩八卦”、“鱼上滩”、“芒筒芦笙”、“铜鼓芦笙”以及“祭萨耶”、“踩歌堂耶”等原始歌舞活动等。侗族风情歌乐中的“嘎老”“嘎拉”、“嘎吉仆”、“嘎莎困”“嘎琵琶”、“嘎果给”等更是原始古朴,充满了夜郎音乐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