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舞蹈论文 > > 夜郎乐舞的界定、论证与价值定位(4)
舞蹈论文

夜郎乐舞的界定、论证与价值定位(4)

摘要:仡佬族:仡佬族是濮人的后裔,其芦笙舞、踩堂舞给人一种充满野性的人格力量。他们的踩堂芦笙乐舞至今广泛流行,表演时要吹芦笙,舞彩刀,边跳边唱,充满了巫术气氛。仡佬族踩堂舞由吹五管芦笙一男子领舞,后跟舞者
关键词:夜郎,乐舞,界定,论证,价值,定位,内容提要,通过,历史背景

少女漫画在线,方兴未艾造句,绝世龙种

  仡佬族:仡佬族是濮人的后裔,其芦笙舞、踩堂舞给人一种充满野性的人格力量。他们的“踩堂芦笙乐舞”至今广泛流行,表演时要吹芦笙,舞彩刀,边跳边唱,充满了巫术气氛。仡佬族“踩堂舞”由吹五管芦笙一男子领舞,后跟舞者数十人,彼此挽臂半蹲尾随。动作有“踩踏蛇虫”、“苦竹盘根”、“黄龙缠腰”等。

  水族:水族无论节日、礼仪、丧葬、祭祀等都要吹芦笙、跳铜鼓舞。分男子铜鼓舞与女子铜鼓舞。《三合县志》云:“每年九月逢亥,则过年跑马为乐,谓之跑年坡。”迄今,水族端节仍很热闹,其时,人们团聚欢饮,敲击铜鼓,尽情歌唱。洋溢着一片欢乐气氛。水族铜鼓舞以铜鼓为主要伴奏乐器,至今,仅三都自治县就保存了铜鼓600余面。

  彝族:彝族是历史上制造和使用铜鼓较多的民族。迄今,有的彝族人民每逢庆丰节(十月初十)仍要敲铜鼓,唱歌跳舞,以示庆祝丰收。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中关于铜鼓的话题就有20个之多。内容包括铜鼓的铸造、社会功能、流失变异、敲击方法等,可见铜鼓在彝族人民心目的重要地位。至今,彝族乐舞曲谷、酒礼、洒叉等与夜郎时期歌场对歌如出一辙。

  以上不难看出:以铜鼓、芦笙参与为标志的夜郎乐舞一直扎根于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有的以夜郎乐舞的原始形态保存下来,有的则与当地其它音乐形式融合,形成一些与夜郎乐舞风格相近的歌舞形态。这也许能从一个侧面为“夜郎文化是贵州少数民族歌舞的基因和源头”提供现实的例证。

  三、夜郎乐舞资源的整合与价值定位

  (一)资源整合

  任何历史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变得多彩多姿。就像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所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膨胀得就愈大。”夜郎乐舞在从古自今的两千多年历史行程中,像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奔流而去,而且不断膨胀。这种膨胀乃是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的结果,正因为有变异才有发展,也正因为有所发展,才变得如此纷繁多姿。因此,我们对她的还原整合并非是两千多年前夜郎乐舞翻版,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筛选和优化。本着上述原理,我们将夜郎乐舞整合为原生性乐舞和次生性乐舞两大类。

  原生性乐舞基本上保持了歌、舞、乐三位一体和以铜鼓芦笙为标志的原生状态。如芦笙乐舞、铜鼓乐舞、木鼓乐舞、铜木鼓乐舞;次生性乐舞则是夜郎乐舞在共时性文化生态环境中对共生的各种文化作横向吸收与融合后的变种,但仍具有夜郎乐舞的浓郁风格与神韵,包括古歌系列、礼俗歌系列、八音系列和傩仪系列等。现分述如下。

  1. 乐舞系列:包括芦笙乐舞,铜鼓乐舞,木鼓乐舞,铜、木鼓乐舞。这些乐舞主要流行在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民间。这里的乐舞之“乐”是指芦笙、铜鼓、木鼓等乐器,这是一种载歌载舞,载乐载舞的综合表演形式,铜鼓、芦笙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活的乐舞形态同出土铜鼓上的芦笙舞、铜鼓舞形象完全相同,夜郎乐舞的特点十分鲜明。

  2. 古歌系列:包括苗族鼓社祭祀歌、侗族祭萨古歌、仡佬族祭祀古歌(达以莱诺)、彝族毕摩古歌、土家族傩仪祭祀古歌等。是夜郎文化传统中最为稳定的部分。它们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熏染中形成了独特民族个性。古歌的篇幅长大,其特点更多在非音乐因素方面,诸如语言与情节,环境与气氛等。其表演多在神秘仪式中进行,而且常有芦笙或铜鼓相伴,充满了夜郎文化色彩。

  3. 礼俗歌系列:包括歌场对歌(彝、苗、布依);苗族飞歌;侗族大歌、踩堂歌、拦路歌;彝族酒礼歌,仡佬族“达以”;水族“双歌”、“单歌”;土家族哭嫁歌、打闹歌等。所谓礼俗歌,是指夜郎故地民间的礼节仪式歌曲,如迎送客人的歌,谈情说爱的歌,饮宴会上的歌等。这些歌曲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也有歌舞。旋律细腻委婉,凄切感人,犹如一幅幅历史的画卷,把我们带到那远古的夜郎年代,其中,苗、侗、布依、水等的礼俗歌至今仍有芦笙或铜鼓相伴。

  4. 八音系列:包括布依族八音坐唱、侗族八仙乐队、彝族八音乐队、土家族“八音”等。“八音”之“八”既指乐器数量,又与“八仙”有关,有的群众认为,“八音”表演可以为人们“避祸纳吉”。最有代表性的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其早期是一种器乐演奏形式,元以后方有祝寿、祭祖、拜堂、嫁娶之类的演唱内容。布依族八音乐队中的乐器很有特色,其中的葫芦笙,马骨胡,萧筒,包包锣等均为地道的本土乐器,不仅形制独特,音色也很别致,充满了夜郎音乐的神韵,至今侗族八仙乐队仍有芦笙伴奏。

  5. 傩舞系列:傩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从见诸于文献记载的先秦时期算起,上下数千年,至今绵延不衰,凝固为悠久的文化传统。贵州土家、布依、苗等民族的傩坛仪式中乐舞无不充满夜郎文化的神韵。这种乐舞为了表现傩神的威力,巫师们戴上猙狞的面具,跳着原始粗犷的舞步,在强烈的锣鼓声中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如“游傩”、“送神”、“踏罡步斗”、“踩九洲”等均是重要的傩仪乐舞。迄今,边远地区苗族傩舞中有的仍用芦笙,铜鼓伴奏。形态原始,旷古朦胧,苍凉的牛角号声折射出一道宗教的虔诚之光,使人脑海中立刻浮现一幅古夜郎的图景。

  (二)价值定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颁布了的《世界遗产公约》,把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亟须保护的几项人类重要遗产的首位。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把它视为“当代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可见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夜郎乐舞是我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和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学术价值:夜郎文化是肇始于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的古老文化,曾几许辉煌,但至今魅力不衰。众多学者认为它是贵州文化的基因和源头。因此,长期以来省内外学者历尽艰辛,对其研究矢志不渝。当前,大家认为,对其研究必须有所突破和创新。为此,笔者认为从夜郎乐舞角度研究是一个突破口。因为夜郎古墓出土的铜鼓、芦笙已对夜郎乐舞的形态提供了物质例证;而以铜、芦笙为标志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乐舞则作为一种“活化石”为夜郎乐舞的存在提供了精神层面的例证,它将打破夜郎乐舞不复存在的看法,为“夜郎文化是贵州文化的基因与源头”理论提供了重要例证,其学术意义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