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文化毕业论文 > > 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1)(2)
文化毕业论文

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1)(2)

摘要:1.从“静态”走向“动态”。无论是列维-斯特劳斯还是普罗普,以及早期的叙事研究都忽视了叙事的“句法”层面,热衷于分析故事的最小单元及其功能(普罗普甚至强调叙事中各功能事件的序列是固定不变的),而没有关注
关键词: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转移,尽管,叙事学,一词,1969

冲击gouraigan,吴江大众网,幻兽大陆官网

  1.从“静态”走向“动态”。无论是列维-斯特劳斯还是普罗普,以及早期的叙事研究都忽视了叙事的“句法”层面,热衷于分析故事的最小单元及其功能(普罗普甚至强调叙事中各功能事件的序列是固定不变的),而没有关注故事中各因素的动态配置规律,所以他们的研究无法解释推动叙事进程的动力所在。整合后的模式则注重研究故事中的动态因素。如帕维(Pavel)在情节的研究中,既突出了事件和转化的重要性,又勾勒了情节中的动力、张力和阻抗因素。[20]还有研究者从叙述者对叙事信息的控制出发,研究读者在将话语还原成故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断点”现象,再结合认知学相关理论,探讨这些“断点”对读者确定事件功能的影响,这等于强调了“功能”的动态性。[21]
  2.从“规则”走向“语境”。经典叙事学从结构主义发展而来,宗旨是将叙事研究系统化和“科学”化,客观上使其难以与语用、语境融合。但近年来由于社会语言学不断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叙事学界也越来越倾向于将叙事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从文本中心模式或形式模式转到形式与功能并重的模式,即既重视故事的文本,也重视故事的语境。”[22](P8)也就是说,叙事研究不应只注重形式,还应该注重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叙述者与事件的位置推断、叙述者的可靠性推断、哪些主题在故事中处于优先地位的推断、哪些叙事结构可能引起不同性别的特殊反应,以及读者如何回应叙事技巧再现出的价值观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依靠规则的描述,而是依靠对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语境关系的分析和判断。
  3.从“作者”走向“读者”。经典叙事学在进行形式描述时,常常预设了叙事的意义,如普罗普给“功能”的定义(功能是人物的一种行为,由它对行动进程所具有的意义来界定)中,就预设了作者赋予叙事的意义,其结果是,对形式进行预先阐释后再对形式进行描述。整合研究模式也研究叙事的形式,但将其放在读者的阅读语境中,叙事形式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阐释框架中才能体现出意义,从而将叙事意义的确定权交给了读者。[22](P12-13)
  叙事学不断从其他研究领域汲取养分,同时丰富其他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众多的跨学科叙事学分支,成为近年来叙事学研究的一大景观,使叙事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数变成复数。美国知名的叙事学者杰恩(M.Jahn)评价道,今天的叙事学“是‘叙事学+X’的研究模式”,这里的"X"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性别研究,是文化研究还是后殖民研究,他觉得“都很有研究价值”[15]。
  事实上,“后经典”叙事学延伸出的分支远不止杰思所述。综合已有资料,可以举其要者如下:心理分析叙事学、历史纪撰叙事学、可然世界叙事学、法律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后现代主义叙事学、修辞叙事学及文化叙事学等。复数叙事学强调该学科的开放性,尤其是与语言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语用学等学科的对接。
    四、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
  不久前,笔者对近三年中国叙事学研究状况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发现,从1999~2002年,国内重点文学评论刊物上刊登的叙述学研究文章数量呈明显上升之势,其中2001年比2000年增长了50%,而2002年上半年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近100%,这说明中国叙事学研究的热情正在逐渐高涨。但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了目前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理论研究角度不新,国外理论介绍范围不广。理论研究的选材范围基本上还处于经典叙事学的范畴,如对话语/故事、叙述者的研究;对国外叙事理论的介绍数量相当有限,没有覆盖叙事学的最新发展方向。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叙事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难以形成方法论,导致从事叙事批评实践的研究人员不能跟上国外最新发展,使叙事批评实践不能走向深入。最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时期甚至没有出版国外叙事学研究的最新译著(直到2002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才翻译出版了一套《新叙事理论译丛》(注:本套丛书由申丹主编,从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女性主义叙事理论、修辞性叙事理论、后现代叙事理论和跨学科叙事理论等5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叙事学研究的最新方向。)),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经典叙事学的翻译引进和评介热潮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2.叙事批评实践中,研究范式过度集中在叙事话语方面(80%以上),其中又以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时间的研究为主,对叙事话语中叙述声音、叙事层次、叙述接收者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鲜有将叙事话语和故事结合并提炼出有效叙事规律的研究;同时研究角度不深,常常浅尝辄止,没有将语境真正纳入到文本解读中。如认为通过论证《简·爱》中使用了女性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就可以与女权主义结合起来[23],而没有考虑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出来的声音,或这种女性叙述方式与当时的文学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来表现作者“对社会主体意识进行了反叛和解构”,使论述显得极其仓促而缺乏深度。同时,这一时期的叙事批评实践还缺乏对“亚文类”、不同时代小说及不同作家小说(如侦探小说、浪漫小说、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后现代小说、狄更斯小说等)叙事共性的研究,而多从一文出发,将叙事研究变成了单纯的文学技巧欣赏。
  总之,尽管过去三年中国叙事学的研究数量并不少,但由于缺乏与国外最新研究模式的有效呼应,使我们的研究范式显得陈旧,研究角度显得狭窄,这种形势使引进和研究国外最新叙事理论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收稿日期:2002-09-11
【参考文献】
  [1] 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8.
  [2] Henry,J.The  Art  of  Fiction[M].朱雯等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 Forster,E.M.Aspects  of  the  Novel[M].Florida:Hartcourt,Inc.,1985.35-43.
  [4] Sehorer,M.Technique  as  discovery[A].In  Yan  Zhongzhi(ed.).Selected  Readings  in  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C].Chongqing: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Press,1997.26-40.
  [5] Prince,G.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M].Nebraska: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
  [6] Todorov,T.Grammaire  du  Décameron[M].Mouton:The  Hague,1969.69.
  [7] Levi-Strauss,C.The  structure  study  of  myth[A].In  Structural  Anthropology[C].New  York:Anchor,1955.
  [8] Selden,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Kentuck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6.
  [9] 布雷蒙.叙事可能之逻辑[A].张寅德选编.叙事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53-176.
  [10] 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A].张寅德选编,叙事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42.
  [11] Van  Dijk,T.Action,action  description,and  narrative[J].New  Literary  History,1975,(6):273-294.
  [12] 玛戈琳.过去之事,现在之事,将来之事:时态、体式、情态和文学叙事的性质[A].马海良译.新叙事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9-113.
  [13] 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M].Trans.Jane  E.Lewin.Oxford:Blackwell,1980.
  [14]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3.
  [15] Jahn,M.Poems,Plays,and  Prose: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Literary  Genres[M].Cologne:University  of  Cologne,2002.
  [16] Lanser,S.  Fictions  of  Authority:Woman  Writers  and  Narrative  Voice[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2.17.
  [17] Phelan,J.Narrative  as  Rhetoric:Technique,Audiences,Ethics,Ideology[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22.
  [18] Stanzel,Franz  K.A  Theory  of  Narrative[M].trans.Charlotte  Goedsch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19] Rimmon-Kenan,S.Narrative  Fiction:Contemporary  Poetics[M].London:Methuen,1983.100.
  [20] Pavel,Thomas  G.The  Poetics  of  Plot:The  Case  of  English  Renaissance  Drama[M].Manchester:Manchester  UP,1985.
  [21] 卡法勒诺斯.似知未知:叙事里的信息延宕和压制的认识论效果[A].马海良译.新叙事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35.
  [22] 赫尔曼D.引言[A].马海良译.新叙事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3] 李利.试析《简·爱》的女性叙事方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14-11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