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文化毕业论文 > > 把握改革开放历史的深层脉动——评焦祖尧的小说创作(1)
文化毕业论文

把握改革开放历史的深层脉动——评焦祖尧的小说创作(1)

摘要:改革开放已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今天的老中青几代作家,都亲历了这一段历史。但真正深刻、艺术地表现了改革大潮的作家,又有多少呢?这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焦祖尧就是一位执著表现改革历史且成果丰硕的作家。他从1957年就开始发表作品,“***”之前就出
关键词:把握,改革开放,历史,深层,脉动,评焦,祖尧,小说,创作,改

网王青葱岁月,三岔路口红绿灯,金杯平衡木2

  改革开放已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今天的老中青几代作家,都亲历了这一段历史。但真正深刻、艺术地表现了改革大潮的作家,又有多少呢?这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焦祖尧就是一位执著表现改革历史且成果丰硕的作家。他从1957年就开始发表作品,“***”之前就出版了数本短篇小说、报告文学集,文学生涯至今已有50余年。但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则是在1978年至现在的30年间。他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短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及文学评论,而其中几部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无一不是直接描写改革题材的。从1978年的《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到1992年的《故垒西边》,再到2007年的《飞狐》等,从中可以窥见30年改革的风云际会和历史走向,也可以看到作家对改革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见。焦祖尧是一个坚定不移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继承了老一代作家那种“忧国忧民”、直面社会人生的文学传统,一有机会就深入到社会底层和普通百姓中,在最真实、鲜活的生活激流中,去感悟、把握改革开放的深层规律和动向。这样从现实生活中得出的结论和认识,不仅更加吻合生活自身的逻辑,同时也能克服作家主体的思想局限,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的强大力量和魅力。他特别注重对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社会关系的观察和研究,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丰满而坚实有的堪称“典型”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新时期文学以来的人物画廊。他信奉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法,但又绝不因循守旧,而是努力借鉴和汲纳各种现代表现方法和手段,构成了清新、流动、刚健的艺术风貌和个性。

  焦祖尧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故事发生在1959年至1960年反右倾时代,但作品实际上写的是反“左”。表现敢想敢干和实事求是要结合起来,强调做工作要尊重科学和规律,违反科学必然要受到惩罚。总工程师等一批科技人员身上体现的正是一种严谨、务实、严格的工作精神和作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大讲阶级斗争、反对右倾路线的时期,当时的作家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用这样的观念观照和表现生活,作者自然也难以超越这样的时代局限。但作者置身在实际生活中,依循自己的所见所感去写作,写出了距离政治要求甚远而距离生活现实很近的作品。作品由于没有突出阶级斗争,主人公是知识分子而不是普通工人,所以在当时没有得到出版,却成为新时期文学初期一部很有影响的现实主义力作,成为表现当代生活中第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198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跋涉者》,标志着焦祖尧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一次重要突破和超越,是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反映改革开放的作品之一。作品以飞狐岭矿1978年前后改革整顿为前景,以该矿1958年的“***”为背景,以新任矿长、书记杨昭远捅伪“劳模”“马蜂窝”为主要情节,以女工程师丁雪君和杨昭远的爱情为陪衬情节,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国营煤矿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揭示了企业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其中有两点思考是弥足珍贵的。一是煤矿工人的“主人公”地位问题,在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煤矿工人已逐渐丧失了主人公地位,而沦为“出煤的工具”,成为一个贫困而无奈的弱势群体。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二是只要产量的“***”式的“左”倾思潮与政治体制的内在关系问题。为什么从上到下的领导,都热衷于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产量,就是因为它与各级领导的政绩和升迁密切相关。领导的命运掌握在更高一级领导的手中,只要经济效率上去了,就有得到提拔的可能。至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可以置之不顾的。新任矿长杨昭远,就是要大胆改革,解决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可贵的突破。经过十年动乱后的70年代末期,改革虽已启动,但还没有全面展开,人们的思想还较混乱,而新一轮的“洋跃进”思潮又在萌发。在这样的背景下,焦祖尧的《跋涉者》展示了改革的艰难复杂,提出了一些敏锐而重大的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发表在1992年的中篇小说《故垒西边》,作者把笔触从工矿转向农村。作品写晋北农村的知识青年靳宝山,从“***”到新时期的人生命运,特别是在发展科学养猪道路上的种种艰难曲折,展示了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和道德同现代文化与科技之间的尖锐冲突。发表于1993年的中篇小说《归去》则把艺术视野投向了广阔的城乡结合地带,在晋北某中外合资的露天煤矿的独特环境中,演绎了一个青年农民“出而复归”的人生故事,艺术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在两种文明和文化的夹缝中的困惑、彷徨和痛苦。200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作家的长篇小说《飞狐》,继续了他在《跋涉者》中的社会人生思考。作品写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叫飞狐岭矿的国营中型煤矿,如何由每况愈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艰难的探索和改革,转变为“股份合作”体制,使企业实现了转型,走出了困境。千千万万的普通工人,永远是工矿的主人,历史的主角,只有他们才能推动历史的变革,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没有对底层社会和民众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是揭示不出这样的宏大主题的。纵观焦祖尧的创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始终关注和思考的是改革进程中一些突出的、深层的社会问题。同时又因这些问题来自他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和领悟,因此就显得格外深刻有力、发人深省。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