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当代文学论文 > > 浅析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
当代文学论文

浅析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

摘要:一般来说,小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居住场地,所代表的首先应该是现实意义上人类的生存空间,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残雪小说中小屋意象的 论文范文 ,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残雪以荒谬、怪诞的写作方式和叙述手法构建了一个
关键词:浅析,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一般来说,小屋,作为,一

中石油吴枚照片,撩起裙子跨坐在他身上,8090kk电影

  一般来说,小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居住场地,所代表的首先应该是现实意义上人类的生存空间,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残雪小说中小屋意象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残雪以荒谬、怪诞的写作方式和叙述手法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她的作品充满了大量奇特而怪诞的意象,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小屋”意象不断出现,向读者传达出来自作家灵魂深处的生命体验。本文将从残雪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小屋”意象入手,对其进行深层的解读与阐释。

  【关键词】残雪;小说;小屋意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西方现代文化和思潮纷纷涌入。马原、洪峰、残雪、格非、余华等先锋小说家突破传统,开始进行各种文本和语言实验。残雪可以说是在这条路上走的最执着、最坚毅的作家之一。残雪的小说透露着时代的恐惧和人性的丑恶。但对于这种恐惧与丑恶,作者并不是直接的呈现与书写,而是采用象征手法来曲折的暗示与表达,这也是其作品晦涩、神秘、荒诞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其小说中,“小屋”这一意象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出现。例如:“山上的小屋”(《山上的小屋》)、“潮湿的仓库”(《雾》)、“冷的像冰窖的屋子”(《瓦缝里的雨滴》)、“想象中的空屋”(《天堂里的对话》之三)、“空旷的黑屋”(《旷野里》)、“草原尽头的房子”(《归途》)等等。

  在这些不同的具体形式中,“小屋”这一整体意象基本上呈现着以下四个方面的象征意味:

  一、灰暗孤独的生存空间

  一般来说,“小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居住场地,所代表的首先应该是现实意义上人类的生存空间。人们诸如吃饭、睡觉等的基本生理活动都是在各自的“小屋”中展开的。同样,残雪也把她笔下的人物安置在了生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小屋”里,但小说中的“小屋”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房屋所赋予的习惯性内涵。一般来说,屋子是和谐家庭的一种象征,是温馨亲情的一种传达。但在残雪笔下,“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避风港、家的概念已经不复存在” [1],取而代之的是生存空间的逼仄、时代环境的压抑以及个体灵魂的无止境囚困。

  在《污水上的肥皂泡》中,母亲在睡觉前要将厨房的窗子关得砰砰大响,而且门也要用木棍抵死。在这里,厨房便是象征母亲生存空间的那座“小屋”。小说中,母亲与女儿之间没有了亲情与关爱,传统意义上的母女之情已经被解构。即使是血脉相连的母女,她们之间却依旧横亘着无法冲破的壁垒与心墙。《苍老的浮云》中对女主人公虚汝华为了逃避周围他人的窥视,总是故意将自己禁锢在钉着铁栅栏的小屋内,在狭窄而黑暗的生存空间中逐渐走向萎缩,直至终结。

  其实,不论是《污水上的肥皂泡》中的母亲,还是《苍老的浮云》中的虚汝华, 这些主人公无一列外地生活在密闭狭小的空间里,那一座座不同的“小屋”就像是人类灵魂湮灭后的躯壳,把世界隔绝在外面,将自己的肉体连同心灵封闭在屋内,只留给自己一个逼仄黑暗的活动空间。

  二、沉闷压抑的时代氛围

  1957年,残雪的父母被划为右派,父亲遭整挨批,母亲下放劳改。她基本上是在外祖母的呵护抚养中长大的。残雪的外祖母是一位富有神经气质的古怪老人,“她擅长编造故事和半夜赶鬼,睡眠中会突然惊醒,而且听得见泥土骚响和墙壁的嗡嗡声” [2]。这些对残雪以后的性格与创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后,残雪走上创作道路。不难想象,童年的阴影以及***的迷狂都在她稚嫩的心灵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于是,残雪将那些说不尽的屈辱、悲愤和绝望以一种荒诞变形的手法呈现给读者。对于残雪的小说世界,戴锦华曾喻之为“梦魇萦绕的小屋”,之所以有“梦魇”,是因为它“令人联想起拒绝和批判视野中的‘中国的岁月’,尤其是‘***’时代的梦魇年代” [3]。吴亮也曾指出:“她的小说常常泄露出对‘***’时期社会黑暗的深刻记忆,这种记忆的高度变形和梦呓式的偏执处理,使小说经常处于一种精彩变态的氛围中。” [4]从这些有关残雪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出其小说中关于“***”时代的信息。

  在对十年“***”进行书写时,残雪用一种变形、荒诞的叙述方式将那个年代的杀戮与疯狂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小屋”在这些作品中,也就成了当时沉闷压抑的社会政治氛围的一种象征。

  在《苍老的浮云》中,残雪就为读者塑造了一批偷窥者:绕着他人房子侦察的岳父;从门缝向内窥探的更善无,借镜子偷看他人的慕兰等等。这一切,都是作者对“***”十年所做的一个缩影。在《山上的小屋》中,***时代的印记也在作者的笔下不断浮现:月光下,在叙述者房子周围不断徘徊的小偷,以及趁叙述者不在时将其抽屉翻得乱七八糟,践踏其心爱的死蛾子、死蜻蜓的家人。这些都象征着叙述者的隐私被赤裸裸地公众于世,尊严被政治的铁蹄狠狠践踏。

  不论是虚汝华,还是“小屋”中的她,她们最终都没能逃脱命运的作弄,错的并不是她们,而是那个荒谬的时代。于是,她们只能在沉闷黑暗的小屋中,被宿命般的恐惧感紧紧裹挟。

  三、牢牢囚困的人类灵魂

  有人将残雪的小说评价为“政治寓言”或“社会寓言”。的确,残雪亲身经历了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亲自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倾轧,讲述着那个疯狂年代的杀戮与浩劫。但她在向读者展示人类生存悲剧的同时,更描绘出了人类被现实所禁锢的灵魂,以及灵魂在这种封闭环境中的失色与蜕变。

  在残雪的小说中,这一类“小屋”就像人类现存的生活秩序,将个体自由的灵魂紧紧封闭于现实的围城之中,而突破屋子的围困走向旷野,就意味着对现实生活秩序的反叛。

  《归途》描写的就是人的灵魂从自由走向禁锢的变化过程。小说开头,主人公行走在一片辽阔的草地上,无羁无束,纯净善良。终于有一天,他闯入屋子,但发现屋子与想象中的不一样时,主人公便开始动摇,准备逃离。可是这样一座屋子却是走进容易,走出难。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你都会陷入与之相应的一座“小屋”,现有的社会生活秩序将我们紧紧套牢,我们的灵魂被困在“屋内”,得不到舒展,直至萎缩,甚至消逝。

  不同的是,在《旷野里》中,主人公终于在梦中走出了“小屋”,走进旷野,这意味着一种对现实的抵抗。从禁锢的房间中逃离,说明了主人公对自己的现状已有所了解并渴望突破,想远离这种被囚困的局面。然而,残雪并没有带给我们惊喜,相反,她给读者带来了更深的痛苦与绝望。逃离到旷野之中,主人公依然是置身茫茫黑夜,寻不到光明,等不到希望,感受到的,只有从四面蔓延而来的恐惧。

  结 语

  作为一个先锋作家,残雪直抵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对人类灵魂加以审视和拷问。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从来不进行那种用初级理性来干扰的、表面意义上的构思,这是因为我一直确信,某种深层的东西的力量要大得多。” [6]她的小说超越了个体生活的表面经验,以一种夸张变形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呈现着人类生存的困境与焦虑。

  【参考文献

  [1]王秀杰.残雪:荒诞文本背后的精神反叛.新乡学院学报,2009.(4).

  [2]吕晴飞.中国当代青年女作家评传.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9.516.

  [3]戴锦华.残雪:梦魔萦绕的小屋.南方文坛,2000.(5).

  [4]吴亮.一个臆想世界的诞生.当代作家评论,1998,.(4).

  [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73.

  [6]残雪.从未描述过的梦境.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