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当代文学论文 > > 我与当代文学的论文
当代文学论文

我与当代文学的论文

摘要:韦君宜的《思痛录》作为90年代出版的知识分子的回忆录,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同时对自己在历史中尤其历次“运动”中的表现进行了深深地反思,其广度和深度也是空前的。本文试从《思痛录》本身,揭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一段不平凡历史的忏悔和反思。 浅论
关键词:我与,当代,文学的,学的,论文,

护士长月总结,周口汽车站,强调句练习

  韦君宜的《思痛录》作为90年代出版的知识分子的回忆录,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同时对自己在历史中尤其历次“运动”中的表现进行了深深地反思,其广度和深度也是空前的。本文试从《思痛录》本身,揭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一段不平凡历史的忏悔和反思。

  浅论《思痛录》及其反思意识

  《思痛录》是韦君宜在晚年的封笔之作,她所回忆的事情,是离我们这一代比较遥远的。虽如此,但她的这本书仍是很值得一读的:文笔简洁流畅,无费词句,简洁易懂。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感,亲切、朴素而深刻。

  一、《思痛录》的作者简介及内容

  (一)作者简介

  韦君宜,原名魏蓁一,1917年10月26日生于北京。女。作家,清华大学肄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新华社《中国青年》杂志编辑,晋绥《中国青年》分版主编。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总编辑,《文艺学习》主编,作家出版社总编辑,《文艺学习》主编,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社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文学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2002年1月26日12时33分在协和医院病逝,享年85岁。《思痛录》是其封笔之作。

  (二)作品内容简介

  《思痛录》是韦君宜写的回忆录,叙述了几十年前所经历的一幕幕悲剧和闹剧,但没有点明归位神圣在主宰、操纵着这些悲剧和闹剧。它讲到延安时期的“抢救失足者”,“解放初期有那么一点点运动”,后来“‘反右倾运动’是反谁”,“‘***’要改变中国面貌”,也有一些事件强调作者的眼光和角度,比如这样一些标题:“我曾相信‘反胡风运动’”、“我所见的反右风涛”、“我看见的‘***’后半截”它是韦老在晚年半身不遂后封笔之作,它不是一般的追忆生平,而专门述说自己经历的历次政治运动。从延安抢救失足者、三反五反、胡风案、反右派、***、反右倾,一直说到***,千种折腾,万般荒谬,集于一书。她原来是为着崇高的理想投身革命,却痛感无法在革命的秩序中保持做人的起码操守,把以革命面貌出现的专制主义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扭曲解剖的淋漓尽致。

  二、作者独到的写作视角

  这本书牵涉内容之广,从延安时期的“抢救运动”开始,直至全国范围的“***”结束,历时四十年。无数错杂纷纭的事件,都通过作者本人这根主轴旋转展现,第一人称,第一视角,平安至极,简洁至极,亲切至极。我想,像这样一种朋友谈心似的叙述方式,会让我们这些离历史时代很久远的年轻读者也有一种亲历其境的感受。

  (一)这是一部说真话的回忆录

  说自己知道的事实,是韦君宜对自己的要求。在诸多回忆录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却很少。作者在书里尽量说事儿,讲述简单清楚,比如说到右派,她写这些右派原来是怎样的人,他们是如何当上右派的,当了右派之后的生活或者结果又是怎样的。文章中没有过多的控诉的泪水和对世事的感慨,韦君宜说:“我只是说事实,只把事件一件件摆出来。”

  韦君宜希望自己能老实地写,起码不有意绕开某些东西。在她的这本书中,她没有回避自己做错的事情和应负的责任。她说,也有人后来把自己的苦写成小说,如梁晓声、阿城、张抗抗、史铁生、叶辛等,但是,“他们的小说里,都只写了自己如何受苦,却没见一个老实写出当年自己十六七岁时究竟是怎样响应“***”的号召的,自己的思想是怎样变成反对一切,仇恨文化。以打砸和抢为光荣的,一代青年是怎样自愿变作无知的”。(《回应韦君宜》P304页)

  (二)历史的真实内幕

  韦君宜不仅仅是为了讨论问题,我们从她的书里也能够了解到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做法。她让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普通人,和大多数人想法差不多的人,是如何在运动中受害,同时又自觉不自觉的害了别人。在延安时,韦君宜的丈夫杨述被组织上定为特务,她觉得自己的信念有崩塌的感觉,为了在运动中“过关”,她劝杨述“坦白”自己未有的罪行,说“形势非叫你坦白不可,你就坦白了吧”。如果光是这样为形势所迫交代自己也就罢了,可形势还会要求你为了党为了国家诸如此类的理由去批别人,否则可能是自身难保。韦君宜看到了自己是受害者的同时也在害人“在当编辑,编造这些谎话,诬陷我的同学,朋友和同志,以帮助作者胡说八道作为我的‘任务’”。实际上,大多数人在当时都是那样做的。不过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韦君宜也写到,早在延安进行“抢救运动”时,就有人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但结果是“留中不发”,认为错误,并给提意见者以批判。以后的历次运动中,那些有“独特”想法的人遭遇也大抵如此,或者他们沉默。因此,这一小部分的人的声音是不会被大多数人听到的。(《思痛录》一个普通人的启示P78页)

  历史的经验之所以可贵,全在于它能令后人知所趋避。 “认识你自己!”这是很难的。韦君宜在饱经沧桑的暮年做到了。她是在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大背景下审视自己走过的道路,从而逐步认识自己的。

  (四)作者与众不同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

  韦君宜是位老干部、高级干部。这个地位决定了他身兼被整者和整人者的双重地位。一般来说,写出自己如何挨整和挨整时的痛苦乃至违心地为过关而往自己身上泼污水还不太难,难的是沉痛的为自己伤害自己的同志、自己的亲人而忏悔。在《解放初期有那么一点点运动》中,她谈到她和杨述如何由于坚信“党不会错”而把一位由杨述介绍、由李克农命令打入国min党军统并贡献很大,而且可以说把杨述进步道路的杨述的堂兄杨肆,硬是捕风捉影的想象成“反革命”,前前后后达三十年之久。“到杨述去世为止,我们一直对他冷冷的”,直到1985年,对杨肆的未尽公正的结论下来了,“全部结论没有一句是说他干过什么坏事或出卖党的机密的罪行”。“我觉得最惭愧、最对不起的人是我们那时那种分析全错了!认友为敌,眼睛全瞎。毛病就出在对‘组织上’的深信不疑。我也跟这对一个遭冤枉的人采取了打击破坏的态度”。她也写到了自己和亲人被整时的痛苦。在这当中,我觉得写得最感人的是写杨述的《当代人的悲剧》,诚如她所写的那样:这个老实人的一生是“一个真正的悲剧,完全符合理论上‘悲剧’两字定义的悲剧”。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们看。杨述由一位“毁家纾难”把母亲兄嫂全都动员参加革命并入了党的一位很有作为的高干,如何由“摸精神”而渐渐丧失了自我,如何在“***”中由于“叛徒”问题始终得不到结论,如何不被允许参加营救过自己的周总理的追悼会而痛哭,因为自己竟不能像街道老太太、小姑娘都有可能得到的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权利“气得简直发了狂”最后,维持原有结论的结论下来了,解脱了,也毁灭了。一个有价值的人被撕破了。“过去‘宣传家’姿态完全消失,要叫新认识他的人来看,这人大概不过是个老废物”。(《 回应韦君宜》P280页)

  三、对《思痛录》的看法

  对《思痛录》的看法,古远清的下面一段话可以作为代表:“老作家韦君宜的新著《思痛录》,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在晚年宣布自己和极左路线不共戴天的好书。作者敢讲真话,把当年政治运动中毫无法律根据的“中央精神”和“随时变化的领导意图痛加剖析,还把反胡风、反右斗争中的一些细节大胆披露出来。为研究中国当代思潮史、文学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这样的看法,作为评论文字虽不宜苛求,说到缺陷,真正超出常人的真知灼见,对于个人说来,敢不敢讲出来固然是重要的,但有没有这样的真认识才是关键。例如,那些认为指斥社会、指斥他人就是敢讲真话的人,是不可能讲出重要的真话的;固执于浅层思维方式,将责任推给社会、推给他人,已经是严重局限;如果当时的潮流中,个人是帮凶者角色,或者做了若干荒唐事,迄今既无痛恨之意,又无愧色,那又谈得上什么真假呢?我想,这也是深刻的反思者屈指可数的原因所在。

  每个作者当然只能就自己的世界观察和解读大世界。从自己的世界所解读出来的大世界并不一定全符大世界的实际,这不足怪,也不碍事。读者所要求的是,哪怕说错了,也要错的真诚。可贵的是,在她的这本书中,在回首荒唐年月的历史往事和在评价人物和世态时,她绝无私个人恩怨横亘于心。其实回忆录之类的文件,只要求吐露真实的心声,无庸有方法或文笔等枝节问题上要求什么,讲文采什么的。我想说的是,叙述这段历史不容易的,论事评人更不容易,无须细表。

  邵燕祥也曾说:认识古代史之难,难在人物已杳;认识当代史之难,难在许多当事人或利害攸关者还在。遭受苦难的人回顾历史而痛定思痛;制造苦难的人,难免因别人回顾历史而触到痛处,于是而又掩盖历史,讳莫如深,篡改历史,混淆是非甚至则欲销赃灭口,扼杀记忆,以掩天下人耳目。历史是社会的集体的记忆,历史又是多少代人苦难和血泪的记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置身历史中,但我们未必能对历史有透彻骨髓的认识。通过《思痛录》我们可以看到没有纯粹个人的历史,也没有纯粹个人的运动。“思痛”云云,更不仅仅涉及个人的痛苦。

  痛定思痛,痛可如哉!韦君宜先生把她的回忆录定名为《思痛录》,便已表明了书中所忆的特定内容。一切已经过的事情,统统都归入了历史。而历史之所以还对于人们有用,就因为它记录了先前的成功,也记录了先前的失败。这成功与失败都可以昭示民族的未来——就在于后人怎样看待与利用那历史的经验。(我们这个民族,实在是十分宽厚的民族。人死了,就不肯再说他身前的过失,所以墓志铭之类,即使出自大手笔,也多是谀墓之辞。)——陈四益。P276页

  四、《思痛录》的独到之处

  (一)《思痛录》令人感动的又激动的原因,恰恰在于作者写出了一个革命家庭的“高处不胜寒”的苦恼与无奈。

  从延安时期“抢救运动”开始,直到解放后“三反五反”、“反胡风”、“反右派”、“反右倾”、“四清”以致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悲剧,身处高层的韦君宜和她位官做得很大的杨述,几乎没有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始终处在一种身不由己的“运动”之中她没把自己写成“一贯正确”“一贯受压”。即使自己也参与或造成了一些别人的悲剧,也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书的卷首附有韦君宜青年时代的照片:那是一位娟秀而纤弱的少女,即使从中年时代的照片看,她虽居领导岗位,但看上去她仍然是一位温雅而文静的知识女性。然而,当你读完《思痛录》以后,你会在心里承认:这是多么美丽、纯洁的人!一个有着何等坚强。勇敢的灵魂的女人!——因为能够写出这样令读者心灵为之震颤、为那个已逝的时代失声痛哭的文字的作家,必须是鲁迅礼赞过的那一种人“能够直面惨淡人生,直面淋漓鲜血的、真正的猛士!(王大海——令人震颤的作品)

  韦君宜举例说,她亲眼看见,“一个人和别人一起负责编辑一刊物,两个人是好朋友。一切定稿都是两个人一起干的,另外那个人写的文章发表前都交这位看过。担当反右风潮一来,这个人竟出来揭发他的朋友,说那人如何如何写右派观点的文章,如何如何把别人的文章改的越右越好于是,他的朋友划成了右派,而他,却从此青云得路,提升上去”。她又举例说,在她的单位里,有一个人和“丁陈集团”沾了点边,怕出问题。思想苦闷,顺便就邀一位貌似“正直”的同事,小酌谈心。过几天,单位开全体人员大会,这位被邀请的人竟然在会上揭发某某某请他吃饭,是“阴谋拉拢的罪行”,当这位被揭发的对象化为右派下放农村后,此人还在无限上纲,打击这位被他陷害过的同事。这样的人,后来却能越爬越高,用同样的手段陷害和他地位相同而行将提拔的人。”(《思痛录》P50页)

  (二)《思痛录》的几大优点:

  1、非常真诚。全书无半点造作,真挚、坦诚地回溯历史。全书不靠议论来拔高什么,而是一个史实、一件事情、一个人地道来,让读者在作者真切的回忆之中,重新思考那逝去的年代。韦君宜的一生,无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都会接触中国政界、文化界的名人、要人,对于这些人物,人们往往所知不多,只是远距离观望,无法把他们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而韦君宜的自述,帮助我们看见了历史真相,帮助人们揭去了历史神秘的面纱,重新体会昔日的一切。

  2、全书在作者始终在写自己的心路历程,不是一般的回溯,而是带着一种沉思,在反思、追悔着昨天。老一代人的反思是以生命、以痛苦做代价的,让我们这些后辈读了越发感到历史之沉重。韦君宜写她在延安时挨整,到后来转换角色,到整起了别人。她的忏悔是真诚的,是分量很重的。她笔下所写的是自己个人的变化,早已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让人读来由她从而联系到这变化的历史氛围。

  韦君宜的笔触朴素而平实,她娓娓道来,可读来反倒让人内心无法平静。比如她写自己的丈夫杨述,,她不是在为杨述歌功颂德,也不是一般的记述他如何憨厚正直。如何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而是努力写出一个当年那样一位才华横溢、头脑犀利和全身心投身于革命的知识分子怎样渐渐失掉自己,怎样迷茫而麻木的。她痛心地写道,当杨述去世,她觉得自己也是参与了不公平对待他的行列。韦君宜对丈夫的回忆,实在早超出了一般对亲人的思念和追忆,她的悼念中夹杂着一层无言的控诉,她的追思中包含着对历史的不公平待人的谴责。我觉得这种细致入微的、不动声色的回忆比大批判、比声嘶力竭的唾骂更有利。读这些回忆颇能打动人。

  3、这部自述视角新。一般的回忆录总是以人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写。而韦君宜的这部书不是这样的,它的视角放在了参加革命之后,以运动为贯穿线索,很少写成长史,写亲人,亲情,或者说写这些也是贯穿与对历次的回忆之中,这样便很具深度。每个时代都会具有其时代特点,韦君宜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名老共产党员,自觉的政治意识是他紧紧抓住时代的主线,时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这使全书具有了反思时代、反思历史、反思人的价值的高度与厚度。这也是全书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全书的可贵之处。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到了她自己思想上的变化。跟一切革命青年一样,作者最初是单纯而又幼稚的,当听说“说错了话”,当第一次看到“特务”在会上“坦白交代”时,“它”使我心里激动极了。我简直难以相信又不能不相信。”当听说揭出一个“四川伪党”时,她认为“太荒谬了!太可怕了!到这时候我已经完全懂得了这是胡闹,是毫无常识的又对共产主义毫无信心的奇怪创造。”在建国后的历次运动中,由于作者担负领导工作,她不能不出面搞一些活动,她说,她有时候是“违心”搞的;同事写了有违当时的宣传口径的文章,她也曾“违背良心”,撰文批判;她还曾“一面挨批斗,一面在编辑部主持工作,继续发批判稿批别人。”

  作者“悲痛失望”,她说:“我对于革命的伤心,远过于为个人命运的伤心。” 作者还写到她几次到大寨、大庆、小靳庄、大连红旗造船厂等模范单位参观所看到的虚假现象,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编辑出版宣传这些模范单位“事迹”的读物所感到的内心痛苦。她说:“现在我在干这些,在当编辑,编造这些谎话,诬陷我的同学、朋友和同志,以帮助作者胡说八道作为我的‘任务’。我清夜扪心,能不惭愧、不忏悔吗?”这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痛苦和懊悔,也是许多“过来人”的心理,连周扬这个文艺界的大权威,最后也在痛苦的反思中,为自己的一生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个人,一个民族,犯错误不怕,怕的是不能反思,不能改正。

  五、《思痛录》给我们的启示

  这本书的价值既在于她如实描写了那些动人心弦又让人撕心裂肺的无数整醒。书中说:“光忏悔还不够,应当认真深思造成悲剧的根源。”又说,“***” 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归之于‘四人帮’,这够了吗?我看是不够!”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过去有名言:“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历史,有光明的一面,也有不光明的一面,甚至让人撕心裂肺、给人以无数深刻教训的一面。我们要记着光明,但也不能忘记了黑暗,甚至更应当记着黑暗。记住殷鉴,才能清醒的看到正确的 (1998年7月13日董大中《你一定要看思痛录》)

  《思痛录》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要在历史的时空中做纵横的比较,拿我们身历的历史,不但同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和东欧国家比,而且同中国皇权专制主义统治下的古代史比,在全人类命运的大角逐大展示中,找出其间的异同,加以鉴别,找出适于我们自己的前进道路来,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那么,我们就不是为“思痛”而“思痛”了。

  参考文献

  【1】《思痛录》,韦君宜著,北京文术出版社1998年5月

  (1)解放初期有那么一点点运动P21页

  (2)我曾相信“反胡风运动”P32页

  (3)那几年的经历——我看见的“***”后半截P135页

  (4)一个普通人的启示P78页 (5)忆大寨之游P121页

  【2】《回应韦君宜》邢小群、孙珉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3月

  (1)痛读《思痛录》宗璞著P259页

  (2)韦君宜和她的《思痛录》牧惠P261页

  (3)一切良知未泯的人,应该同她一起思考 邵燕祥P250页

  (4)幸亏她点破了 韩石山P301页

  (5)不该忘却的历史 陈四益P276页

  (6)董大中《你一定要看思痛录》P335页

[我与当代文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1.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2.当代文学论文

3.论文当代文学方向

4.现当代文学论文

5.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6.现当代文学及方向论文

7.现当代文学本科论文

8.现当代文学的论文

9.现当代文学的论文题目

10.现当代文学论文之人性断裂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