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 > 网络环境中艺人黄子韬黑粉的自我呈现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网络环境中艺人黄子韬黑粉的自我呈现

摘要:随着我国娱乐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粉丝这一群体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逐渐变得组织化、多元化、复杂化, 网络平台成为了粉丝们聚集、交流的重要场所。在网络环境下, 粉丝已经不再简简单单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 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现
关键词:网络,环境,艺人,韬黑,自我,呈现,随着,我国,娱乐,文化,

北贵美,8l9864,美之祭品

摘要

  随着我国娱乐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粉丝”这一群体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逐渐变得组织化、多元化、复杂化, 网络平台成为了粉丝们聚集、交流的重要场所。在网络环境下, “粉丝”已经不再简简单单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 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网络环境中艺人黄子韬黑粉的自我呈现

  现如今, “粉丝”这一群体变得更加复杂, 除了传统定义上“某些人物、事物的支持者”之外, 粉丝中又逐渐衍生出另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特定的人物、事物持反对态度, 并刻意关注其缺点与不足, 恶意抹黑并攻击自己的关注对象, 这类群体即“黑粉”。此外, 明星艺人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也是最容易吸引“黑粉”的群体。如今, 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介更是给黑粉提供了一个畅快表达自我的平台, 网络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明星黑粉团体变得越来越有组织性, 越来越有影响力, 甚至直接影响到了明星们的公众形象和日常活动。

  在近些年兴起的各种明星黑粉团体中, 艺人黄子韬的黑粉尤具代表性。他们给自己起了特定的称号, 并利用网络媒介 (主要是微博这一平台) 对该艺人进行持续性的攻击与抹黑。这一系列的行为引发了一连串的效应, 不仅创造出了大批的网络流行语, 并且引发了许多原本并不关注该艺人的网友开始自发以各种形式调侃、取笑该艺人。一时间, “黑黄子韬”成为了一种网络文化, 大肆流行起来, 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一、研究方法

  网络媒介给黄子韬的黑粉群体提供了交流和活动的平台。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征, 黑粉群体得以自由地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众多的网络媒介中, 微博是黑粉群体最主要的活动阵地。在微博上, 除了黑粉们零散的个人活动之外, 还有一些拥有大批粉丝、极具影响力的微博账号在有组织地进行日常活动, 如“黄子韬表情包” (粉丝310, 000+) 、“法骑吧” (粉丝100, 000+, 现已被封) 等。黑粉们在微博平台上所发表的内容都是公开的, 便于收集与整理。因此,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 对新浪微博中黄子韬黑粉们的日常活动 (个人活动和群体活动) 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探究艺人黄子韬的黑粉群体在网络环境中的自我呈现方式和身份认同。

  二、网络环境中艺人黄子韬黑粉的自我呈现

  (一) 网络环境中黄子韬黑粉群体日常的行为

  网络环境中黄子韬黑粉群体的日常行为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关注、评价、主动宣传与主动创作。

  1. 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 黄子韬的黑粉群体利用网络资源密切关注着与黄子韬有关的一切信息, 包括黄子韬的最新行程 (工作活动和私人活动) 、与黄子韬相关的新闻报道、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上黄子韬个人账号的日常更新、黄子韬粉丝的日常活动、网络平台上各方人士对黄子韬的评价等等。

  可以说, 黑粉群体对黄子韬的关注程度丝毫不亚于真正的粉丝对其的关注程度, 甚至比一般粉丝更加细致, 更加注意细节。而与正常粉丝的关注所不同的是, 黑粉群体关注黄子韬的原因, 并不是出于喜欢, 而是为了收集更多的素材来进行评价与“再创作”, 从而达到对其抹黑的目的。

  2. 评价

  在关注了解黄子韬相关日常信息的基础上, 黑粉们便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对其的各种负面评价, 很多时候, 这些评价甚至上升成一种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这些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发表明确表明自己不喜欢、反感甚至讨厌黄子韬的相关言论。

  (2) 对黄子韬的正面新闻、消息故意挑刺, 断章取义, 故意曲解, 甚至编造不实事实进行抹黑。

  (3) 对于黄子韬的负面新闻、消息故意起哄、放大黑点、恶意夸张。

  (4) 对黄子韬的长相、才能、行为等各方面进行贬损。

  (5) 对黄子韬的正常粉丝群体进行骚扰、攻击与辱骂。

  (6) 有组织地在黄子韬个人微博账号下组队发表污蔑性的评论。

  3. 主动创作与主动宣传

  通过主动创作与主动宣传来抹黑自己的攻击对象, 是黄子韬黑粉群体相较于之前其他艺人黑粉群体最大的不同之处。他们把“抹黑、恶搞黄子韬”变成了一项主动的“创作行为”, 并以传播者的身份把创作出的成果主动向外界传播, 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黑粉的行列。这些行为包括:

  (1) 利用黄子韬自己说过的一些话或是曾做过的一些事, 创造出一系列与黄子韬相关的负面名词和口号, 包括“法法” (指黄子韬) 、“法骑” (黄子韬黑粉的自称) 、“狗带” (由黄子韬对go die的不标准发音演变而来) 、“天不会不蓝, 法骑不会不在, 法法不会轻易地狗带”、“三生三世, wuli韬韬”、“法法放心飞, 法骑永相随”等等。

  黑粉们在网络平台上将这些名词与口号大肆宣扬, 编造与其相关的各种段子, 在各种与黄子韬相关的新闻、微博、文章的评论里队形刷屏 (即保持相同格式发贴或回复的现象) , 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好奇与关注, 并且带动了网友们起哄式的共同使用, 一度让这些名词和口号成为了在网络上风靡的流行语。

  (2) 在黄子韬日常活动的照片与视频中故意截取一些扭曲的、变形的画面, 或者将其正常的照片利用PS手段丑化, 制作成各种表情包 (在移动互联网时期, 人们以时下流行的明星、语录、动漫、影视截图为素材, 配上一系列相匹配的文字, 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 、恶搞视频等并在网络上广泛地使用, 大肆传播。

  (3) 主动整理有关黄子韬的丑闻, 制作成长微博或者文章向网友进行普及。

  (二) 网络环境中黄子韬黑粉群体的特点

  1. 主动性

  黄子韬黑粉群体的主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员组成具有主动性, 二是日常活动具有主动性。

  (1) 人员组成具有主动性

  由于自媒体的便利性和相对自由性, 任何一个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评价。因此, 任何一个不喜欢、反感黄子韬的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对其的负面评价。同时, 在网络极度发达的今天, 信息传递的速度非常之快、信息容量也非常巨大, 每天, 网络上都会有大量与黄子韬相关的信息涌现, 这些信息成为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任何一个网友只要有灵感、有意愿, 便都可以尽情地收集素材, 发挥创意, 发表自己创作的作品 (恶搞表情包、恶搞视频、恶搞段子等) , 参与到抹黑黄子韬这件事情中去, 成为其黑粉群体的一员。因此, 是否成为黄子韬黑粉全凭个人喜好和个人意愿, 具有主动选择性。任何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选择成为他的黑粉, 也可以因为各种原因不再关注, 脱离黑粉团体。

  (2) 日常活动具有主动性

  在网络平台上, 黄子韬黑粉群体的日常活动具有主动性。除了主动发表一系列对于黄子韬的负面评价之外, 他们最大的特点便是利用各种素材主动创作有关黄子韬的恶搞作品。他们会关注有关黄子韬的一切消息, 从中主动挖掘可以利用的素材, 再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形式创造出一些作品来恶搞、抹黑黄子韬, 并且主动将这些作品在网络上宣传、转发, 吸引网友的关注和参与。此外, 他们还会主动关注一切网络热点话题、热点事件, 见缝插针地联想、代入、“宣传”黄子韬, 通过这样的手段提高黄子韬的知名度, 以便于更多的路人认识黄子韬甚至逐步参与到抹黑黄子韬的行列里。

  2. 组织性

  黄子韬的黑粉群体主要活跃在微博这一网络平台上, 除了零散的个人活动之外, 还有一些拥有大批粉丝、极具影响力的微博账号在有组织地进行日常活动, 如“黄子韬表情包” (粉丝310, 000+) 、“法骑吧” (粉丝100, 000+, 现已被封) 等。

  他们给自己的黑粉群体起了特定的称号——“法骑”, 并在微博上申请了这些专门的账号, 由专门的人员负责日常的管理与更新。除了原创的内容以外, 这些账号的日常更新主要依靠黑粉们的投稿, 没有成文的规定和准入法则, 只要你有意愿, 都可以将自己的恶搞作品和对黄子韬的负面评价投稿给这些账号。这些账号起到了一个整理汇总的作用, 它们将微博上那些零散的观点和作品集中起来, 也在无形之中将黄子韬的黑粉集结了起来。因此, 不同类型的、分散在网络上的黄子韬黑粉们有了更广阔的表现舞台, 创作也变得更加积极, 这些账号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

  除此之外, 一些“资深黑粉”们为了扩大影响, 常常主动拉拢路人网友加入黑粉行列。例如通过微博关键词的搜索, 找到那些发表过一些类似“讨厌、不喜欢黄子韬”言论的网友, 主动向其灌输黄子韬的相关黑料或通过添油加醋的篡改、编造事实, 引发路人网友对黄子韬的偏见和不满, 再进一步推荐这些有影响的账号、宣传“法骑”这一组织, 号召路人一起参与到主动创作抹黑黄子韬的日常行为中去。

  三、网络环境中黄子韬黑粉群体的身份认同

  在近些年兴起的各种明星黑粉团体中, 艺人黄子韬的黑粉尤其引人注目。他们利用网络平台有组织地对该艺人进行持续性的攻击与抹黑, 并通过这一系列行为引发了一连串的巨大效应。他们所创造出的一些专门词汇, 如“狗带”“法法”等不仅成为了黄子韬的个人标签, 甚至成为了风靡全网的网络流行热词, 被网友们在各种情境下广泛使用;他们对黄子韬旷日持久的攻击与抹黑行动引发了许多原本并不关注该艺人的网友开始自发以各种形式调侃、取笑该艺人, 一度让“黑黄子韬”这一行为成为一种网络流行文化。这场近乎全民参与的“狂欢”引发了巨大的影响, 使得黄子韬本人成了负面文化的代名词, 极大地影响了该艺人的口碑。

  (一) 社会认同理论

  关于身份认同的理论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本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和意义的交流, 因此选择社会认同理论作为理论参照。社会认同理论由亨利·泰弗尔 (Henri Tajfel) 和约翰·特纳 (Hohn C.Turner) 等人创立发展起来。泰弗尔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 (或她) 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并认为, 人的自我价值感, 部分源自其群体资格 (membership of group or category) 以及对我群体的积极评价”。 (1) “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含义是, 一个人所落入的或感到其所属的社会类别 (如民族、政治团体、运动团队) , 提供给此人根据这一类别描述的自身特点来界定自己的倾向——这种自我界定是自我概念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 社会认同的内涵十分清楚, 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社会类别或群体的意识’”。 (2)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 人对自我的认定是建立在自己对所属群体的认识归属之上的。作为群体成员的身份是个人产生自我定义的首要前提。在《群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一文中, 泰费尔提出“社会认同由三个基本历程组成:类属化、认同和比较。类属化指人们将自己归入某一群体;认同是认为自己具有该群体成员的普遍特征;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优劣、地位和声誉”。 (3) 人们首先确定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 归纳认定本群体的群体特征, 然后再把本群与外群的特征进行比较, 积极区分出自己在本群体的优势也正是以此证明外群成员的劣势。这样的区分一方面可以使本群成员获得维持自尊的积极刺激, 但是也会使外群群体成员感受到挫败, 甚至引发群体之间的排斥和冲突。

  黄子韬黑粉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接纳, 便基于这种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旨在表达与他人相似或相异的归属感和行为模式, 即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和对所属群体的认知, 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 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

  (二) 网络环境中黄子韬黑粉的群体名片

  1. 充满“优越感”的“理智者”

  在一般的媒体报道和人们的固有认知中, 粉丝群体通常以一种冲动的、狂热的形象出现, 他们对自己追捧的对象带着一种丧失理智的热爱。在他们心目中, 偶像是完美的、没有缺点的人, 有些粉丝在追星的过程中甚至会做出一些非常极端的行为。因此, 普通大众对粉丝, 特别是EXO这样的韩流团体的粉丝通常都会产生“脑残粉”这样的刻板印象。而黄子韬的黑粉群体恰恰反其道而行之, 他们不仅不会盲目地追捧、“神话”该艺人, 反而是以看待普通人的眼光来面对他, 明确地认识并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 并且提出批评。在面对黄子韬的正常粉丝时, 黑粉群体便带着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特殊姿态。此时, 他们对自我身份构建是凌驾于其他类型粉丝之上的, 是理智的、有主见的特立独行的群体。这种认知带来的优越感让他们感受到了自身存在和行为的价值。

  2. 充满“使命感”的“救世主”

  在黄子韬黑粉的日常行为中, 有一部分行为是主动的对外宣传行为。他们利用网络平台, 将黄子韬的缺点、黑料、丑闻等整理成详细的图文向受众主动传播。例如在微博“法骑吧” (该账号现已被封) 这一账号的置顶微博中, 黑粉们用九张长图图文并茂地整理了黄子韬回国前后的一系列黑料向网友进行宣传。这样的行为不仅是为了解释黑粉们为什么要“黑”黄子韬, 以证明他们行为的合理性来寻求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 在这个过程当中, 黑粉们还赋予了自己一种使命感, 他们觉得自己作为已经认清楚黄子韬各种“真相”的一个群体, 有责任、有义务将黄子韬的“真面目”“揭露”给普通民众, 以帮助他们认清事实, 而不被美化报道所欺骗。这种正义感和使命感让黑粉群体对自身的身份产生了一种“救世主”式的认同, 并且获得了极大的自我满足。

  3. 充满“成就感”的“创造者”

  除了主动对外宣传该艺人的种种“黑料”, 黄子韬的黑粉群体最具特色的行为便是主动创作一系列有关黄子韬的恶搞作品。在创作过程中, 黑粉们不仅需要用心收集各种可以加以利用的信息和资料, 更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各项技能, 才能完成一个令人满意的、充满娱乐效果和传播效果的恶搞作品。编造有关该艺人的恶搞段子需要灵光乍现的创意和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制作有关该艺人的表情包需要卓越的联想能力和对创造性事物的敏感度;剪辑该艺人的恶搞视频需要熟练使用剪辑软件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总之, 黑粉们每完成一项恶搞作品, 都会使他们产生非常巨大的成就感, 同时这些作品本身的娱乐性也会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乐趣。网络环境中, 黑粉们的每一次主动创作都是一次个性化的自我展示, 他们将自己的身份构建成一种草根的、平民的“艺术家”形象, 并且这种“艺术创作”的门槛很低, 只要有创意、有素材便可以简单完成, 但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和娱乐感却是一种极大的自我满足, 这样的心态便促使着他们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主动创作中去。

  (三) 网络环境中黄子韬黑粉群体的社会认同

  1. 黑粉团体内部互相给予的认同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黄子韬的黑粉并不是分散、独立的存在, 他们互相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交流。不像正常的粉丝集群那样有着一定的准入资格和规则, 黄子韬的黑粉群体是自发组织、抱团在一起的, 他们虽然看似松散随意, 但在日常活动中却体现出了异常的团结, 这种团结正是因为黑粉这一群体内部相互之间给予的身份认同所产生的。

  当黄子韬的黑粉们在网络上公开发表抨击黄子韬的言论时, 同样承担着被该艺人的正常粉丝反驳、讨伐的风险。这时, 由于黑粉们有着“讨厌黄子韬”这一情感共鸣, 因此便有着一种特殊的关联。当一些黑粉因为发表关于黄子韬的负面言论而遭遇正常粉丝攻击时, 那些有着情感共鸣的其他黑粉便会挺身而出。这种参与一方面是自我情感的表达, 同时也是对和自己持有相同意见的人的一种支持。于是, 黑粉们因为知晓彼此的存在而产生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便构成了他们互相联结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随着黑粉队伍慢慢壮大, 黑粉的活动形式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和丰富化。当黑粉们开始以主动创作来抹黑黄子韬时, 互相给予的认同更是成为了支撑、鼓励彼此行动的力量。他们围绕着“黑黄子韬”这个共同的目的, 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交换和意见的表达。他们通过网络平台交流着“讨厌黄子韬”这种共有的情感, 并在彼此观点的交换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态度;他们互相传递、共享着收集到的新素材, 以便更好地实施抹黑黄子韬的各种创作;在一个新的恶搞作品出现时, 黑粉群体中的他人会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给予赞赏和支持, 并帮助扩散和宣传……这些互动行为意味着他们之间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并在自我意识里产生了“我们是同一类人”这样的归属感。

  在黑粉群体中, 黑粉们拥有高归属感、高安全感及高自我价值感, 群体内行动表现出高频率人际互动及群体偏好。黑粉群体内部这种认同包括了价值观认同与行为方式认同, 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更是一种文化的联结。

  2. 社会外界环境给予的认同

  在黄子韬黑粉团体发展壮大的后期, 黑粉群体的组成也变得更加复杂, 除了从黄子韬出道、活动开始就一直关注其的资深黑粉以外, 大量原本并不认识黄子韬的路人网友也纷纷加入了黑粉的行列。与资深黑粉不同的是, 这些路人黑粉往往都是在“欣赏”了一些黑黄子韬的作品之后, 觉得十分有趣、很感兴趣, 于是跟风模仿, 进行黑黄子韬的创作, 之后才慢慢对该艺人主动了解、形成态度。

  与以往的一些明星黑粉们不同的是, 黄子韬的黑粉们开创了一种娱乐性的方式来恶搞该艺人, 这种娱乐性的方式带动了网友们一起参与到这个“游戏”当中。在这个充满娱乐精神的网络时代里, 网友们切实体会到了“游戏的乐趣”, 受众心理上更愿意把这个当成一种放松的调侃, 而并非严肃的批评, 于是就更容易接受、认同黑粉们的行为方式。在这种氛围下, 路人网友可能仅仅只是一时兴起, 跟风创作了一些简单的恶搞作品, 但由于这些作品的娱乐性, 便开始在网络平台上被转发、支持, 他们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网民一下子变成了被关注的焦点, 受众的回馈给予了他们巨大的自我满足感, 在这种虚荣的利益驱使下, 他们便开始了更加主动的行为。

  “黑黄子韬”这一行为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潮流文化, 不知道黄子韬这个人、不能随口说出两句有关他的负面名词或者调侃口号, 就会被认为是一个落伍的、跟不上流行趋势的人。在这样的社会认同下,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黄子韬的黑粉行列。

  四、结语

  网络平台的特殊性给黑粉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当黑粉们发现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存在后, 他们更加大胆、更加有底气地去表达, 并通过便捷的网络空间形成组织和团体, 抱团的力量使得己方的观点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大。于是, 越来越多的人在心理和行动上开始倾向于舆论的优势方, 这也就导致了网络环境下黑黄子韬这一现象的发生。

  此外, 网络环境中的娱乐精神促成了狂欢化的粉丝亚文化, 这种亚文化的特点同样在黑粉身上显现出来。黑粉们在日常的主动创作行为中发挥了自己的创意, 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个性化的自我展示, 同时这些娱乐性极强的作品带来的心理满足和成就感也是支撑黑粉们行为的动力。黑粉们在这一过程中既发泄了心情, 又参与了时尚潮流;既展现了自我的个性、又满足了角色的扮演和内心的诉求, 这也就解释了在完全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为什么黑粉们依旧乐此不疲。在网络这一虚拟的平台上, 自我和社会的双方面认同给黑粉们带来了超越现实利益的另一种满足。黑粉文化的产生发展, 也正体现了身份认同在虚拟世界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3) .
  [2] 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 2008 (4) .
  [3] 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J].社会学研究, 2005 (5)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解决网络新闻现存问题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