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论文 > > 浅析消费主义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身份认同
当代文学论文

浅析消费主义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身份认同

摘要: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爵士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许多文章都从美国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将聚焦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消费主义下的身份认同, 对书中主要人物自我身份的设定进行分析。正是因为他们在消费主义的趋势下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引发了这一悲
关键词:浅析,消费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身份,认同,

梦幻西游伏魔录1.1,日照招标信息,刑侦风云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爵士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许多文章都从美国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将聚焦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消费主义下的身份认同, 对书中主要人物自我身份的设定进行分析。正是因为他们在消费主义的趋势下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引发了这一悲剧。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消费主义; 身份认同;

了不起的盖茨比论文  配图

  一、爵士时代的消费主义

  爵士时代起始于大萧条后的20世纪20年代。爵士一开始声名狼藉, 很多老一代的人认为它威胁到了旧文化价值观, 更甚之认为它推进了“咆哮的二十年代”新兴的颓废价值观。普林斯顿大学的亨利教授认为“爵士压根儿就不是音乐。而是一种对听觉神经的刺激, 对生理激情的感官调戏”。 (Ward, 201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逐渐开始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建筑以及工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经济增长。美国经济成功地从大萧条时期转换出来。在经济政策的支持下, 20世纪20年代见证了美国急速的消费经济增长。正是因为这些政策, 美国的经济环境也不断改善, 因此, 刺激了整个国家的消费。同时, 新科技的发展以及汽车、电话等商品的大规模生产, 这些曾被认为是奢侈品的商品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得。因此, 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都愿意为此买单。随着新媒体的产生, 人们接触到的广告也越来越丰富, 消费也逐渐增长, 自然而然的, 消费主义应运而生。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秩序以及意识形态, 鼓励着不断增长的对商品以及服务的需求。从抽象意义上讲, 消费主义意味着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商的决策, 因此, 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 追求高质量生活, 也就是物质生活, 成为了爵士时期的一种生活方式。《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这一时期的生活写照。书中将爵士时期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人物身处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不得不思考自己在这个时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希望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及怎样实现一种自我满足。因此,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 每个角色都对自己想要的身份或者潜移默化中对自己的身份有了定位, 而这种自我身份的认同也影响着该角色的走向。

  二、消费主义下的身份认同

  “身份”可以从文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哲学等多个领域去研究。本文将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讨论身份。身份之所以成为一个人 (自我身份) 或一个群体的象征是由它的概念、品质、信仰以及表达方式而造就的。“然而, 一个人的身份是通过相关他者的身份协同形成的 (通常是通过父母或者生平经历中遇到的其他个体, 除个体外也通过群体来形成自我身份) 。这些他者或许是良性的——人们随着这些身份的方向开始追寻自己的性格、价值观以及信仰 (一个理想化身份的过程) ;当然这些他者也可能是恶性的——当人们希望从自己被赋予的相关身份中剥离出来时 (一个自卫反身份过程) ” (Weinreich&Saunderson, 2003) 。总而言之, Weinreich给出了一个定义“一个人的身份是一个人自我诠释的总和。即一个人当下的自我诠释表达了他过去的自我诠释以及他在未来将怎样进行自我诠释这二者的连续性”。

  在爵士时代, 尤其在一战过后, 人们对这个世界感到愤世嫉俗并且不再对其抱有幻想。他们精神空虚, 因此, 整个社会都被消费主义迷住了眼来寻求慰藉。正是这种幻灭让人们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变得更加困难。那个时期的人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知道自己应该属于哪个群体, 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因此, 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精神追求的缺失, 他们便随着消费主义的大流用物质满足来替代精神满足。

  三、人物的身份认同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便设定在爵士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 我们可以看到消费主义对于书中人物自我身份认同的影响, 正是这些自我身份的设定解释了他们所作所为的原因。虽然个体身份认同有不少差异, 但从男性与女性两个大方向来看, 我们不难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一) 男性的身份认同

  盖茨比的形象及其符合该时代下的价值观——英俊、多金、慷慨等词已不足以形容他。但他是否一开始便如此呢?他出身低微, 爱上了有钱人家的小姐。那时, 他低微的身份毫无机会抱得美人归。在黛西背叛他后, 他决定去改变他的原始身份, 旨在拥有一个富有成功商人的身份。为了让他的转换更悄无声息、他的故事更具说服力, 他背离了他身份低微的父母, 将自己的名字由詹姆斯盖茨换为杰伊 (Jay) 盖茨比。而杰伊 (Jay) 正是象征着耶稣 (Jesus) 。他将自己的身份由低贱之子换为上帝之子, 来向世人展示自己身份的高贵。他所做一切都是为了重赢黛西的心。有了他创造的新身份, 他憧憬着自己的爱可以被接受。如此, 他认为自己也被上流社会接受了。我们不难看出他在这两种身份之间的挣扎。一方面, 他想通过他的新身份来适应这个消费社会;另一方面, 他不得不编造不同的新故事来填补自己身份的漏洞。或许, 他自己也没意识到他将身份当中的纯洁依然保留了下来。他只为讨黛西欢心而改变了自己的身份, 试图着融入一个他永远也无法真正融入的圈子。盖茨比的悲剧便在于他无法给自己的身份一个真实清晰的定义。

  另一个人物尼克便与盖茨比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身份。他化身为一个旁观者, 客观地叙述整个故事。对于汤姆和盖茨比的金钱他没有表现出太多热情。同样, 他也没有因为盖茨比一无所有而抛弃他。当盖茨比的葬礼无人问津时, 他依然将他视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或许并没有那么的高贵无瑕, 但他的确抵抗住了消费主义这个潮流趋势。

  汤姆则是消费主义的典型代表。他金钱至上, 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金钱为尺度来衡量。他自认多金, 因此, 黛西无论如何也得依附于他。他操纵者一切, 但却游离于一切罪责之外。汤姆这个角色的存在仿佛向我们展示着消费主义的社会中, 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价码。

  总的来说, 消费时代中的大多数男性都成为了这一潮流的“中流砥柱”。他们在这一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择手段地获取财富来满足自己空虚的精神世界。女人、衣着、娱乐等无一不成为他们彰显财富的工具。或许其中仍不乏尼克这样的清流, 但丝毫不能撼动消费主义下的整个社会风气。

  (二) 女性的身份认同

  黛西成长在一个受到消费主义严重影响的家庭中。她曾经的身份单纯、天真、年轻并且美丽。起初, 她只是想与盖茨比有一段纯洁的感情, 但当盖茨比上了前线她却无法忍受寂寞以及家人势力地劝说而选择嫁给了汤姆。当她选择嫁给汤姆抛弃盖茨比时, 她的新身份中便增加了物质以及自私。富家小姐的身份依然保持着, 但她的纯洁却早已不在。但盖茨比却并未察觉。黛西的另一个身份是一个虚荣的女人。在一个受到消费主义严重影响的社会中, 她选择了随波逐流。她爱一切奢侈的事物, 但这一切都完全依赖于汤姆。所以尽管汤姆有各种各样的风流韵事, 她只能选择不断搬家而非弃他而去。她是长长历史中许多女人的代表——依附男人而活。她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美丽的小傻瓜”。她将女人的美貌视为最重要的筹码, 因为她认为有了美貌女人便可以嫁给一个有钱人。她希望自己的女儿是一个小傻瓜, 这也显示出她认为女人是不需要独立的。

  汤姆的情妇茉特尔, 从某种意义上看和黛西是一类人。她已经有了一个爱自己的丈夫, 但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 她选择去做汤姆的情妇。她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来满足欲望。但汤姆却只将她当作自己的所有物, 随时都可以丢弃。如果她将自己的身份定格为一个家庭妇女, 或许她就不会在车祸中丧生了。而她自己所选择的这些虚幻的身份最终都归为了尘土。

  与上述两位女性不同, 乔丹打破了女性的固有形象。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位成功的高尔夫球运动员。她有着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看到她职业女性的身份。但即便如此, 她也未能逃脱消费主义带来的影响。她为了取得胜利在比赛中作弊, 不难看出她崇尚金钱与名利。在小说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对黛西的羡慕, 换句话说, 也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仰慕。

  这个时代的女性完完全全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对奢靡的生活充满向往, 因此愿意以自己的年轻貌美作为筹码来换取理想中的生活。她们自诩“美丽的小傻瓜”, 甘愿成为男人的装饰品。尽管其中不乏职业女性, 但也不能免俗地希望有男人成为自己的依靠。

  通过上述男性女性两类身份的分析, 我们可以推测男性与女性在该时代下自我身份认同大体趋势。而通过对个体角色的身份分析, 我们可以理解各个角色行为背后的缘由。

  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角度重新解读了该小说, 并分析了人物对自身身份的设定。从该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到, 在爵士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消费主义的极大影响。万物皆被物质化。人们衡量一切的尺度也换为了金钱, 而社会道德则完全被忽视。这部小说是爵士时代社会的写实。而该小说或者该社会悲剧的根源就在于这个社会让人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并且无所适从。

  参考文献
  [1]Joseph A.Schumpeter.The Decade of the Twent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6, 36 (2) .
  [2]Ward Geoffrey C, Ken Burns Jazz:A History of America's Music[M].New York:Alfred A.Knopf, 2014.
  [3]Weinreich P, Saunderson W.Analysing Identity:CrossCultural, Societal and Clinical Contexts[M].London:Routledge, 2003.
  [4]Weinreich P.The operationalisation of identity theory in racial and ethnic rel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5] (美)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

浅析消费主义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身份认同相关文章
  • 2018-08-24
  • 2018-08-24
  • 2018-08-24
  • 2018-08-24
  • 2018-08-24
  • 2018-08-24
  • 2018-08-24
  • 2018-08-24
  • 2018-08-24
  • 201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