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毕业论文 > > 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文化产业的校企合作研究
经济毕业论文

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文化产业的校企合作研究

摘要:摘 要: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产业政策制度及相关主体实现了有效转变,但在文化产业领域,产学研合作程度不够。高校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作用巨大,但目前却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领域的校企合作要致力于实现“三个有助于”:一是有助于满足文化产业“分散型”结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文化,产业,校企,合作,研究,

微博粉丝怎么刷,思想动态分析报告,narsha纹身

  摘 要: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产业政策制度及相关主体实现了有效转变,但在文化产业领域,产学研合作程度不够。高校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作用巨大,但目前却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领域的校企合作要致力于实现“三个有助于”:一是有助于满足文化产业“分散型”结构的发展需求;二是有助于协助政府解决在政企分开后对企业信息的掌握和判断的问题;三是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范文写作网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学研;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09-02
  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中央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在不断地探索和转型。本文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大背景,探讨文化产业领域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意义和现状,以及几个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及其解决方向。
  一、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的几个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以1995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为标志,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先后经历了从“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三个发展阶段[1] 。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有下述几个方面发生了重要转变。这不仅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和曲折现实,同时也体现了产学研发展这一跨界、跨领域、跨学科的系统课题所具有的高度挑战性,以及对于发展条件的严苛标准。
  在决策层面,从方针、认识到体制、政策发生了极大转变,不断有新的内涵和思维出现,来推动产学研的环境逐步优化。1992年4月,在时任国务院总理朱?F基的倡议下,原国务院经贸办、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这是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1996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出台,提出了国家鼓励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与生产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一些具体的规定。2006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六个部门,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指导小组,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建设国家的核心问题,成为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
  在主体层面,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自经历了自身角色和责任的极大转化。政府吸取了计划经济中过分干预和角色越位所带来的教训,逐步在创造环境和协调推动方面找到了正确的定位,并理性地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则从单一的自主研发转向更高效地整合、利用自身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相关资源。企业的转变基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因为只有在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中,企业才能以利润为动力提高生产率。同时,市场的多元化和竞争的激烈使企业不得不寻找更多的途径并以更快的速度提高生产率,在企业管理者看来,产学研是极为合适的选择。高校和科研机构有相通性,因为科研和育人都是其核心任务,两者都以成果转化为目的。一方面,科研成果受企业采纳可以直接转化为科技产品;另一方面,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进入企业参与生产或管理决策的环节,也是间接地使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产品。
  二、高校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关联能力、集聚能力共同组成了文化产业的核心能力。首先,只有不断地创新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意产生,才能使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得以继续;其次,文化产业有很强的关联能力,产业以创意为中心,向外扩散时,必须要与众多的其他产业关联起来,扩散到更大的范围;最后,文化产业除了能够沿着产业链扩散出去之外,还要能够集聚起来,各种要素必须要围绕创意为中心集聚 [3]。高校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这三种核心能力的有效支撑。
  第一,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才的智慧。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产业在国外也被为创意产业,因其体现了人才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而正是高校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方面作出的贡献,文化产业的创意之源才不会断绝。
  第二,高校在社会系统中处于枢纽位置,本身也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文化产业的关联能力离不开高校的参与。关联实际上是一种阐释和延伸。如在文化旅游产业中,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发掘需要专家学者进行调查考证分析,高校的人才优势不仅提供了诸多文化阐释者,同时也作为一种极具权威的市场信号,给文化旅游产业打下坚实基础。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高校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学术性第三方,其调研考证的结果更可信可靠。
  第三,高校作为重要的平台能够与文化产业的集聚性形成对接。首先,高校是文化创意载体的集聚地,没有一个地方能像高校这样具有如此密集的知识分子群体,且流动性较大,可以在集聚的同时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其次,高校还是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集聚地,大量学者的云集使许多前沿信息和先进技术率先出现在高校中。实现文化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可以将高校的这种资源整合打包推入文化产业,以对接和扩大其集聚性。
  三、高校产学研发展在文化产业领域仍显缺位
  高校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但产学研却文理发展不均,基本上产学研发展的重点还是理工学科,因此,理工学科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奖三大奖项获奖者中1/2出自高校。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全国高校获得各类奖项超过70%。纵观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发达国家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重要技术突破大都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 [4]。
  对比中国校友会网提供的2012年中国大学重大科技奖励排行榜和中国大学重大社科奖励排行榜,计算奖励总数,得出2012年中国大学重大科技奖励为713项,重大社科奖励为281项。社科奖励可以反映大学在社科方面的实力和投入及其为社会科学所作的贡献,而这正是反映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很明显,高校当前对社会科学的贡献远远不如对自然科学的贡献。可以说,高校的产学研发展在文化产业领域还有极大的空间。   四、文化产业领域校企合作的几个重要问题
  1.校企合作应有助于满足文化产业“分散型”结构的发展需求
  文化产业正在发展具有龙头效应的规模企业,整合资源成为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必经之途。但是这一“聚合”行为的基础,是一个良性发展的“分散型”结构,这归因于文化产业本身的“轻型化”特征。正如杰里米?里夫金说的,经济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一个新兴的数字革命为以相同方式进行耐用品的生产提供了可行性。在这一新兴革命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产者,拥有自己的公司。这是一个分散式生产的世界,人们可以在自己家中或企业中更廉价、快捷地同时生产一批或单独一个产品 [5]。文化产业的“分散式生产”的特征更为明显。校企合作不能只追求“强强联合”,还必须注意到分散的小企业的需求。如果他们得不到扶持,未来的资源整合就缺乏相应的基础。因此,必须适应性地调整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和方式,通过网络协作和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使合作扁平化,解决这些企业急需支持缺乏合作途径的问题。
  2.校企合作应有助于协助政府解决在政企分开后对企业信息的掌握和判断的问题
  市场体系中政府的角色任务主要是为文化产业提供政策和法规上的支持,以及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政府不直接参与市场运作,政企分开有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高效率。然而,当政企分开造成政府与市场、企业的距离过大时,政府可能对一些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中的新问题无法迅速掌握和充分了解,这有可能误导长远规划或结构调整,或者没能更好地对新兴的文化产业加以扶持。文化产业是一种流动性强、起伏较大的产业,原有产业可能因跟不上时代脚步而衰落,新兴产业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成长起来。因此,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应该恰如其分。校企合作中,高校应当也有优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桥梁”。首先,高校的许多专家学者对文化产业有研究,还部分参与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所以常深入企业一线调研,能充分了解企业和市场的信息。同时,新兴文化产业容易成为研究对象,他们对此更有发言权,能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其次,许多专家学者是政府决策的智囊团,经常参与由政府组织的调研,作为政企之外的第三方,其调研成果及建议是政府决策参考的主要依据。此外,不少人还担任各种政治职务和社会职务,在地方挂职的可以直接参与经济决策,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等职务的可以通过议政建言间接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因此,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要向高校反馈更多信息,高校要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使政产学研的一体化更为务实高效。
  3.校企合作应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准确定位学科建设方向,准确服务文化产业发展。高校与高职院校或技工学校起的作用不同,高校所面临的是内涵与技术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文化产业对内涵要求极高,但同时丰富的内涵也需要技术来表达和衬托。从层次来看,内涵为先,技术为辅。但在课业传授中,技术教育比内涵教育要单一和直接一些。内涵教育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知识传授与人的思维培训和素养提升的工作,具有全面化、系统化、精英化的特征,因此显得较“虚”、较难把握。在实践方面,企业尚未真正参与内涵教育,而多止于技术交流。由于商业需要,一些企业的创新经验未能植入内涵教育,造成理论滞后、案例陈旧。
  高校必须处理好内涵和技术两者的发展关系,尤其是必须找到实在的载体来使内容具体化,避免变成单纯的技术教育技工培训。企业则应当给予产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更高重视,共同参与到内涵教育中来,提供更鲜活更经典的素材。企业应当意识到,有所保留并不能使自己领先,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加入才是企业最终取得优势的关键,因此可以采取可控规模的培训或定向培训等方式,这既能增强企业责任意识,也能使学科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健.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N].光明日报, 2012-09-10.
  [2] 高朝虹,占维.高校产学研合作系统发展原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1,(23): 90-92.
  [3] 陈孝明,田丰.文化产业的核心能力及其培育――以广东为例[J].学术论坛, 2011,(12): 200-205.
  [4] 郭广银.产学研合作: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J].求是, 2012,(1).
  [5] [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 120. [责任编辑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