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中国园林的自然理想与景观设计探微
历史学毕业论文

中国园林的自然理想与景观设计探微

摘要:中国园林的自然理想与景观设计探微 作者:未知 摘要:世界各地环境气候不同,风土人情也各有特色。每一种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园林设计历史悠久,从天然园林选择到借鉴自然创造新境,再到诗画写意超脱自然;从皇家园林的“神仙意境
关键词:中国,园林,自然,理想,景观设计,探微,

石斛新闻,护花点金手,美胸网

中国园林的自然理想与景观设计探微

作者:未知

  摘要:世界各地环境气候不同,风土人情也各有特色。每一种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园林设计历史悠久,从天然园林选择到借鉴自然创造新境,再到诗画写意超脱自然;从皇家园林的“神仙意境”到文人墨客的“人生理想境界”,中国古代园林设计虽然差异,但都生动的阐释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是在大自然风光审美借鉴之上的精巧创造,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化境。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大多不具备“天人合一”的生命力,反而西方国家的建筑设计师积极探寻中国古代园林,希望读懂中国古代园林的生命力,设计出以物质寓精神,以有限寓无限的现代居住环境。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应该承袭古代先哲的智慧理想,勾画出景观设计“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新境界。
  ?P键词:中国园林;天人合一;景观设计;自然创造
  一、生态自然环境对人文景观设计的影响
  四大文明古国虽分处地球不同区域,但其地理自然环境却如出一辙,都位于大河平原,由此可见人文发展与生态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人类欣赏自然、借鉴自然进行创造,形成了大量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完美融合的奇妙景观。
  原始社会,人类大都居住在物产丰富、水源充足的地区,逐渐形成了自然崇拜。那时的不存在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创造,人类只是从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角度亲近自然景观。农业社会,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有闲暇追求精神审美,此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自然审美,传说黄帝的“悬圃”是中国园林景观的萌芽,有文记载:悬圃在昆仑之丘,此后诗文中出现大量关于园林景观的描述。
  二、皇家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理想
  园林设计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因此最早诞生的是皇家园林。自殷商的“囿”、辟雍、再到春秋时期的姑苏台、消夏湾等都是帝王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建造的离宫别苑。这些园林都是供帝王娱乐消遣的,因此园林设都非常注重与当地自然风光的融合。秦统一天下之后大肆兴建宫殿和行宫别苑,皇家园林设计蓬勃发展,出现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这是“神仙意境”皇家园林的首创。虽然阿房宫已被大火焚烧三月而毁,但是从《阿房宫赋》中,我们依旧能想象其壮观景象,感受其“天人合一”的自然理想。宫苑园林设计在汉代“上林苑”中达到高峰,其设计不仅实现了对自然风光的创造融合,还在园林之中融入了动物生灵,增强了整个园林的自然灵气。此后历朝历代皇帝都注重宫苑园林设计,并且大都追求以长生不老的神仙意境,“一池三山”即“太液池”、“蓬莱”、“瀛洲”、“方丈”是皇家园林的标准配置。皇家园林设计极度重视彰显皇家权威,展现对物质的终极享受,但还是充足的融入了自然理想。
  三、隐士文人园林设计的自然理想
  古代隐士文人对自然风光的理解更加深刻,但文人园林景观设计由于受到财力、物力的限制发展较晚。最初的文人园林是记载于《高士达》之中,由隐居嵩山的许由构建的。此后逐步形成了古代文人“贤者避世,其次辟地”的传统。最初文人畅游山水,体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朴素真挚,形成了“岩栖”、“丘园”、“城傍”、“山居”等自然居所。真正的人造文人园林始于“漆园”,即传说中庄周梦蝶之所。由于大部分隐士文人经济实力较弱,相比皇家园林的精雕细琢气势恢宏,当时的文人园林以自然朴素为主。伴随朝代更迭,都城迁移,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温婉别致的士大夫园林,形成了与皇家园林完全不同的园林风格。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绝妙社会景象,此后桃花源景观成为了绝大多数古代文人的理想,以安居理念为主的封闭式文人园林也开始发展。
  四、写意山水园林
  自南北朝起,诗人、画家开始在园林设计中融入诗情画意,形成了“写意山水园”,唐宋时期较为兴盛,是古代园林和古典园林的转折点。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建设是在对大自然的“临摹”之中加入了诗画意境,通常写意山水园林都会种植梅兰竹菊,为文人营造宁静、超脱、高洁、秀丽的意境。以绘画布局、以诗意造境形成了古代园林超然于自然景观的精华,其艺术成就远超发展较早的皇家园林。如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根据辋川的理环境特点,建在树木茂盛、岗岭围绕的谷地之上,在园林设计中加入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情画意,实现了园林与地理浑然天成的至高境界。
  五、中国园林设计自然理想渊源
  孔子所创的儒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他所推崇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思想准确地反映了他对自然山水的尊崇。儒家倡导“中庸”,推崇天地人整体平衡的思想,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境是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精粹。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是一切美与幸福的源泉,强调恢复自然的原始状态,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国代园林设计大多遵循儒道思想,因此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和谐,造就无成无毁的完美境界。相反西方国家推崇“秩序美”,由此形成了与中国园林完全不同的几何规则。中国古代园林设计都遵循中轴对称布局,但园林之中的自然景物设计既无人工修剪,也无整齐排列,而是遵循树无行次、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这是在凝练天然景观后造就的园内自然景观世界。南朝开始,园林自然景观建设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格局,直接以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为园林主境,此时的“一池三山”也转变为真正辽阔高远的自然山水。
  六、结语
  19世纪,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从美国兴起,主要强调设计的生态效应。为了优化设计,大量西方学者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园林景观,不断探寻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髓和智慧。然而现代中国景观设计盲目模仿西方的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遗失了传统“天人合一”的自然理想。但是中国园林设计文化底蕴悠久,只要园林设计师多加研究探寻,必定能够唤醒中国园林设计中的自然理想,造就当代园林设计的精粹。
  参考文献:
  [1]姚亦锋.中国园林的自然理想与景观设计[J].中国名城,2017(10):61-67.
  [2]龚天雁.中国园林美学三种研究视野之对比分析[D].山东大学,2015.
  [3]周杰.和而不同―中西园林景观设计思想的解析[D].南京工业大学,2013.
  [4]孙宗美.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艺术精神[D].暨南大学,2010.
  [5]熊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