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
历史学毕业论文

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

摘要: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 作者:未知 摘要:认为高职思政课教师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渗透到教学当中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结合渗透的主要障碍首先是理论依据没有廓清,另外,课程资源有限、教师理论基础薄弱、脱离学生实
关键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高职,思政,教学改革,

生理盐水的配制,qq情侣头像图片大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

作者:未知

  摘要:认为高职思政课教师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渗透到教学当中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结合渗透的主要障碍首先是理论依据没有廓清,另外,课程资源有限、教师理论基础薄弱、脱离学生实际、结合流于形式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最后提出若干结合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6-0111-02
  
  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是指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领域内出现、存在着的,影响到国计民生,引起官方或民间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社会问题。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道:转变发展方式、和谐社会、物价上涨、大学生就业、房价过高、看病贵看病难、教育、反腐败等问题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和民众非常关注的热点难点[1]。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处理,将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结合意义
  自“05”方案出台以来至今,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基于教材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教学内容没有发生较大变动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把如何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工作的重心。为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可以很好地发挥人的主观积极性与能动性,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把教学与当前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出两者之间的结合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事实上许多思政课教师一直都在尝试着做这一事情,但是,结合思路与原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到怎样的程度,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无缝对接,这些重大的和关键的问题必须首先予以澄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结合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观点告诉我们必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高职思政课教学是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用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理论武装他们头脑的有效途径。而思想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现实,是与实际紧密结合,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尤其是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毕竟,我们现在的教学对象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大学生,虽然不至于完全遗忘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可是他们最关注、最感兴趣的还是当下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会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入教学中。
  毛泽东早在1938年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要解决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么一个首要的关键的问题,而笔者在文章开篇所列举出来的那些当前社会热点、难点基本上都是一些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牢牢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这些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教学有机结合。
  三、结合现状
  要把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热点、难点结合的问题解决好,关键是对于当前结合的现状及一些影响结合的因素有一个清楚认识,笔者以为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课程资源有限
  目前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是根据有关文件政策的要求,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主干,以“形式与政策课”课(以下简称形势课)为分支。基础课和概论课的教学形式强调课堂教师的讲授为主,课外实践为辅。教师的授课内容虽然不至于完全脱离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但是毕竟要把教材理论体系讲清楚已经很不容易,要想再深入涉及这些问题也只是点到为止。形势课的主题内容即使以社会难点问题为主,但是受教学安排及课时数的限制,基本上是每学期不定期地举行一或两次大班讲座,不可能涵盖问题的方方面面,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的中心工作无非是把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完成就足矣,很少主动另辟蹊径去给学生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另外,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是有政治红线规定的,教师在课堂上和课间是不能大放阙词的,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是一些比较尖锐、相对敏感的问题,譬如说反腐败、政治体制改革等,如果对其把握不好就拿到课堂上去大讲特讲,不仅不会起到正面的宣传效果,由此引起的负面效应可能会被无限放大,这样,就严重违反政治纪律了。这里不是说教学强调的政治纪律不好,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度”的问题,这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理论基础薄弱
  高职与本科在思政课教学方面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就是要求不要在理论层面进行过多地纠缠,理论的东西只要强调、点到为止就行了。虽然这样能够比较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他们无形中就会在理论水平的修养和提升上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因此,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的学术造诣往往让人不敢恭维,这也不是什么令人尴尬的事。可是,我们要在教学中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分析解释透彻,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是难以做到的,往往一些教师在讲到这些问题时只是就现象来谈现象,即使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非常受学生欢迎,但一堂课下来,我们的学生又能学习和掌握多少真正有用的知识呢?还有一些长期处于教学一线的思政课教师,因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甚至可以做到脱书讲课,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上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模式,对于社会上新进出现的时事热点、事件显得不屑一顾,总是抱着以往的经典事例不放,这就从主观上造成结合的障碍。
  (三)脱离学生实际
  内容和形式是一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矛盾。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也没有脱离形式的内容。社会热点、难点从内容上看是我们绝大多数高职学生非常关注或较为关注的时事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心里面还抱着相当强烈的渴望能够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这也是大学生的一个特点。可是在教学中涉及这些问题时又往往会出现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深层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脱离了形式。首先是部分教师在讲课时没有能够做到全情投入,激情不足,让学生也打不起学习兴趣;其次,一些教师的言语过于理论化、抽象化,有的甚至打起官腔,使学生感觉到与他们的距离很遥远,这也是一个大忌;另外,某些教师在课堂上或者是在课间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使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最后变成了失望的眼神,纵使教师无论怎样使出浑身解数把热点、难点问题讲得再精彩,也还是不能打动学生的心。
  (四)结合流于形式
  在实际结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讲的每一个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受到学生欢迎,这里面还有一个与专业相结合的问题,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导致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面同样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例如,高职机电专业的学生对于当前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比较符合他们的胃口,而对于譬如医疗问题虽然也与自身有关系,但是一般不会过多地深入了解,因为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太大影响。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一些思政课教师不顾学生的专业背景一味地把自己认为的热点、难点介绍给学生,这就不是真正的与专业相结合了,没有正确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让结合流于形式。还有一些教师也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热点、难点问题来讲,但是,到后面又发现这是一项难度不小的工作,一个学校的专业那么多,教师人手有限,背专业谈何容易,最后干脆半途而废,又回到原状。
  四、结合路径
  (一)学习型
  在思政课程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与教学结合的实效性,关键还是要发挥教师的主观积极性,建设学习型队伍。为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学理论。一些教师之所以教学能力和水平长时间以来没有质的突破,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理论基础打得不够扎实。除了要把专业知识学好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也不能被忽视。纵使教学任务相对繁重,同样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理论基础打好了,才能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剖析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学政策。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总是不断总结过去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教学团队,都应该把政策的解读和学习作为一个经常性的任务紧抓不放。只有从党的政策的高度去看待各种社会复杂问题,才能明辨是非曲直,才不会触及红线犯政治性的错误,也才能够正确地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三贴近
  笔者以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三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割裂。必须以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现在大部分的高职生都属于“90”后一代,而思政课教师基本以“60”后、“70”后为主力,师生之间的代沟难免存在,如何弥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这个时候教师应发挥主动性,多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完全必要的。只有真正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问题,我们才能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另外,针对高职生理论基础欠缺的特点,不可一味埋怨他们,教师应注意尽量把抽象、深奥的思想政治理论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其是提到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可少纠缠于理论阐述,多举一些现实生活的案例,这样学生才能听得进、听得懂。
  (三)软结合
  硬结合与软结合都是不同的结合路径。硬结合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时引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无论教学对象如何,按部就班,平铺直叙地把该讲的内容解释清楚就行了,给人一种生硬被动式的感觉。而软结合则是教师主动地去分析学生的专业背景及个性爱好等特点,在深入钻研问题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予以结合,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明显比前者要强,收到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教师的付出在所难免。笔者觉得要把软结合做到位,关键还是在于怎样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办法是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物质上的奖励可根据实际予以适当增减,精神上的奖励应该多提倡。还要形成一种团体的氛围,鼓励教师联合起来共同解决结合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过程中提高大家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汝信.社会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陆学艺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