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浅析
历史学毕业论文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浅析

摘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浅析 作者:未知 摘 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本文对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浅析,

海磬的咒语,江映蓉体重,宠儿的情夫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浅析

作者:未知

  摘 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本文对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原因;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2
  
  高校教师由于所处地位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承受着社会、工作等诸多压力。长期以来,国家各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等,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却缺乏应有的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总的来看,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格完整和谐、良好的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对自己恰当评价、正常的智力能力等。结合当前高校教师已有的现状研究和心理健康要求,可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具体分为:第一,对自身高校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要真正从心底接受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并热爱高等教育工作,在教育岗位上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获得满足感。第二,对自身有客观的了解,悦纳自我,有正确的荣誉观、名利观。第三,有自我管理和调解情绪的能力;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回课堂,不迁怒于学生;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庭。第四,与同事、学生关系融洽,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自身与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第五,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和有效的适应。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自 198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的决议以来心理卫生问题已经成了各国研究的热点。现有的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多投注在中小学教师身上,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较少。总体而言,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方法也从最初的经验描述到实证描述,对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基本分为理论思辨的定性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定量研究,理论思辨的文章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注重对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的经验描述,强调分析归纳。实证调查的文章主要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主要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以及不同群体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向比较,强调数据。
  根据国外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无论在职业适应或生活适应方面,上其他行业甚至其心理适应困难的比率反而比一般人群高。在美国至少有6%-8%的教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环境不良适应,这个数字和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大约接近。根据美国教育协会估计,美国现职教师中约有 30%的人想改行;有 40%的教师表明在邻近退休之前会提前离职;有37.5%的教师常对个人的健康、 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 30%的教师在情绪和社会方面不适应;有 20%的教师需要特别帮助,以促进其心理健康。
   在国内,刘凤辉于2006年对辽宁省四所高职院校近300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的SCL-90调查结果表明,有15.78%被调查教师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四川大学对1003名30-45岁中青年教工的血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教师患心身疾病的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人群。综合多项有关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要高,表现为一些教师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与人交往障碍、猜疑心理倾向严重,部分教师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
  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的因素
  信息化社会获取知识的多渠道使教师逐渐丧失了知识权威的形象。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既使许多教师掩饰自身的缺点,又在学生面前常看不到自己艰辛工作创造的成果和价值,难以或得职业成就感。于是,一方面由于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这种高层次的需要而产生烦闷、压抑之类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难以和学生坦诚相处,不利于调节和疏导自己的情绪。
  (二)学校环境的因素
  高校竞争激烈,这虽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也给教师造成了职业不安全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给一部分工作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有矛盾的教师带来心理的负面影响,甚至心理障碍。
  (三)职业因素
  大学生们评价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人格特征有其独特的视角。因此,教师要获得学生的满意与信赖,必须在学科知识领域和教学能力上狠下功夫,必须同学生发生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随时对他们理智上、 情绪上的各种表现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敏捷的反应,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教师还承担着科研任务,要做到教学与科研两者同时兼顾,这在脑力上是一种双倍的付出 。
  (四)复杂的人际关系
  上下级关系、同级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亲戚朋友关系和各种私下的社会关系紧紧纠缠着高校教师。这些关系看似简单,处理起来却十分困难,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同级同事关系又是教师关系中难于处理的问题。由于高校环境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方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决定了高校教师之间的交往很有限。
  (五)家庭压力
  多数中青年教师家庭负担重,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教育子女,在忙完一天的教学科研任务后,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使这些教师感到力不从心,致使其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在这方面,女教师表现得更为突出。
  四、应对方式和建议
  (一)加强自身修养 注重陶冶情操
  加强自身修养,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陶冶情操的关键;其次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积极乐观性格,同时要提高工作责任感,在岗尽职、爱岗敬业,通过自身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只有做到学科知识丰富、教学水平高、敬业爱生,有着高尚道德操守的教师才能在学生中享有威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师培训中应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训练
  当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以认知课程为主,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鉴于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办学单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作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三)创设愉悦的工作环境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环境,教师能否积极地投入工作,能否抒发积极的情感,能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关键在于学校能否给教师提供一个舒适而又宽松的工作环境。因此,学校要在制度、文化氛围、经费等方面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支持,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提倡教师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能动性发挥得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教育质量,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生存发展。所以学校要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体系。要尊重教师的价值与尊严,尊重教师应有的各种权利和个性,承认教师发展的能动性,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教师的潜能作为主要职责。这样教师才能在工作中自由发挥,抒发其积极的、良好的情感,为其进行良好的教学及拥有健康的心理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11):32-33.
  [2]叶志雄.非省城高校青年教师现状调查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4,26(4):75-76.
  [3]柳友荣.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8,(4):84-86.
  [4]刘恩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1,(7):54-55.
  [5]朱武卫.浅析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3):70-71.
  [6]谭鉴楚.心理健康影响的要素及应对方式[J].中国医师杂志社,2004(增刊):327-328.
  [7]阿娜.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对策[J].前沿,2006,(2):184.
  [8]刘卫萍,钱旅扬.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6,4(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