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论流行音乐元素与管弦乐编配的融合
历史学毕业论文

论流行音乐元素与管弦乐编配的融合

摘要:论流行音乐元素与管弦乐编配的融合 作者:未知 收稿日期: 2011-05-14 作者简介: 张晓峰(1957-), 男,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作曲技术理论。 梁丹妮(***-), 女, 研究方向为西方音乐史。 ①王珉:《美国音乐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582
关键词:流行音乐,元素,管弦乐,编配,融合,

家居热线网,赡养费,catia v5

论流行音乐元素与管弦乐编配的融合

作者:未知

  收稿日期: 2011-05-14    作者简介: 张晓峰(1957-), 男,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作曲技术理论。   梁丹妮(***-), 女, 研究方向为西方音乐史。
  ①王珉:《美国音乐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582.
  ②《走进新时代》:印青作曲,蒋开儒填词,张也演唱,主要歌颂党的领导和新时代中国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4卷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l.14 No.1
  2012年2 月(Social Science Edition)Feb.2012
  
  摘要: 自20世纪流行音乐诞生开始,关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孰高孰低的讨论就未曾停止。但无可否认的是,在当今的音乐发展中,流行音乐凭借其通俗性和可听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以至于部分作曲家也试图将流行音乐的多种元素运用到其器乐作品创作当中,其中以管弦乐作品居多。这恰恰说明内化了流行音乐元素的管弦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融合,并体现出其美感。而在本文中所提到的由张晓峰编配的两首管弦乐作品《走进新时代》和《小芳》,则进一步对流行音乐元素在管弦乐编配中的运用作出诠释。
  一、 与爵士乐元素的融合
  作为19世纪末在美国南方流行的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爵士乐逐渐从最初美国黑人抒发悲伤凄惨之感的音乐渠道逐渐演变成一种备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性音乐。随着后来白人乐队的加入,爵士乐亦被纳入 “流行音乐”的门类当中。可以说,爵士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国“自由主义”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独特的音乐感染力使众多美国专业作曲家(如格什温、艾夫斯、科普兰等)深深为之吸引,并陆续将爵士乐中的音乐元素糅合在其作品中,创造出其独有的音乐语汇。
  在诸多作品中,《蓝色狂想曲》是作曲家格什温在遵循严肃音乐创作的结构模式基础上,运用爵士乐的元素而创作的突破性作品。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了爵士乐语言和布鲁斯风格的主题,在旋律的写作上则大量地通过运用布鲁斯特征音,则降三级音和降七级音。“这迂回的连续切分节奏的运用也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美国风味’,也是典型的‘格什温式的器乐语言’的体现。”①
  在2003年德国柏林爱乐的温布尼森林音乐会的爵士乐专场上,美国盲人钢琴家马可士罗伯兹、贝斯奇才罗兰葛温和炫技爵士鼓手杰森马沙利斯则用即兴演奏的手段对此部作品进行演绎,突显爵士乐鲜明的节奏特性。
  鉴于此,由张晓峰负责编配的爵士风管弦乐《走进新时代》②便是在当代大众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加入爵士乐元素的新尝试,从而使曲风变得活泼奔放,突显新时代的特征。
  1?本羰拷谧嘣谥魈獬率鲋械脑擞?
  节奏是爵士乐的核心骨架,其绝大多数的形式都以四分之二拍子和四分之四拍子为基础,它使爵士乐的节奏有了一个稳定而有规律的节奏基础。在节奏型上,爵士乐则以切分和附点为基本节奏模式。“这些节奏无论是写在谱面上或者是被演奏出来,都强调使用不加重音(或称强音)的拍子,以及拍子内不加重音的部分(拍子弱的部分)。”[4]357可见,这种避免出现重复音的手法产生出一种切分音的效果,但这里的切分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概念中切分音的含义。因此在爵士乐中,我们常常会注意到不同长短的音符节奏组合,由此产生了重音的交错。
  如在2003年德国柏林爱乐的温布尼森林音乐会的爵士乐专场上,美国盲人钢琴家马可士罗伯兹、贝斯奇才罗兰•葛温和炫技爵士鼓手杰森•马沙利斯就演绎这部作品中主题节奏变化的片段。
  例1:《蓝色狂想曲》原钢琴solo谱片段(24-26小节)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1期 张晓峰 等: 论流行音乐元素与管弦乐编配的融合
  例2:《蓝色狂想曲》即兴钢琴独奏谱片段(24-26小节)
   降Ⅲ级音
  从以上的谱例对比中可以看出,例2中的横向旋律在节奏上出现了典型的爵士乐附点音型,随后紧接的旋律运用下方大二度连续模进的手法较自由地随机展开。下方声部的和声也逐渐有所变化,并出现了蓝调音乐中特有的降Ⅲ级音还原C,且作了切分节奏的处理,和例1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样,在作品《走进新时代》中作者便有意识地运用了这种即兴性的律动节奏形式,为乐曲的旋律注入新鲜的时代血液。在乐曲的前奏中,以原曲引子伴奏中的主题为主要旋律发展框架, 并运用了爵士乐中特有的节奏型随即展开,在其中加入了半音进行。(见例3,例4)
  例3:歌曲《走进新时代》引子主题
  
  例4:管弦乐《走进新时代》引子中的变形主题a(1-6小节)
  
  引子结束后接下来的A段是原曲歌唱的开始部分,双簧管和巴松管同时率先奏出以歌曲主题进行变奏的爵士风曲调。(见例5,例6)弦乐则在下方作支声复调的铺垫,不断地以各种变化的附点节奏和带变化音的密集十六分或以上音符作持续运动,使乐队保持音乐上的流动感。而打击乐方面,则采用爵士乐中特有的鼓点节奏在主题之间穿插,强调出一种摇摆不定的节奏律动感。
  例5:歌曲《走进新时代》歌曲主题
  
  例6:管弦乐《走进新时代》变形主题b(9-12小节)
  
  2?本羰坷指吹餍问降脑擞?
  从总体上说,爵士乐属于主调音乐范畴,遵循了基本的传统和声的法则。但在许多爵士乐作品中,却往往会包含大量的复调成分,编曲者会在乐曲编创当中使用到一些复调写作技巧,如赋格、卡农等。“如在新奥尔良、芝加哥‘复活’乐派(Revival)的爵士乐演奏当中,小号、长号、单簧管这类所谓的‘前线乐器’常常根据某个旋律片段或和声架构、即兴演奏出自己的对位声部。如小号常以自由的形式演奏旋律,长号演奏活跃的低音对位,单簧管在旋律上做比较复杂的装饰处理等。”[4]358同样地,在此作品当中,也出现了复调手法的运用。作品的再现段的调性是C大调,此时乐曲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并列出现,其中短笛、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引入第一主题,而下方弦乐声部则以扩大一倍时值演奏第二主题,使两个主题在节奏上产生鲜明对比,达到了在纵向上双主题的缩减再现(见例7)。随后在木管和弦乐的双主题基础上,明亮的小号以演奏第一主题的方式进入,声部的层次加厚,并带来了爵士乐独特的金属音质。与此同时,乐曲的第一主题也随着乐队演奏力度的不断加强而作不间断的反复。可以看出,不同形式主题的交错穿插在再现部重现了爵士乐大乐队的华丽气氛,更根据管弦乐的特点注入弦乐元素,带来不同风格融合的感觉。
  例7:管弦乐《走进新时代》缩谱(126-131小节)
  3?本羰坷忠粝煨Ч?的运用
  爵士乐有着极具特色的音响,在爵士乐的演奏中,常常可以听到有别于传统管弦乐队制造出的独特效果。如音色从圆润到粗糙、从热烈奔放到突然窒塞,这些变化多端的音质使音乐充满魅力。但对于一个真正的爵士乐队来说,小号、长号、单簧管这三件“前线乐器”[4]358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这首爵士风的管弦乐来说,木管和铜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走进新时代》的乐队配器采用双管编制。在乐曲的引子部分,铜管声部和木管声部以强力度在不同的和声基础上齐奏,弦乐和打击乐便于下方加以烘托,营造出热情奔放的风格,颇具热爵士韵味。
  除此之外,在标记为“狂欢、热烈”的B段中,乐段一开始同样采用乐队齐奏进入,双簧管和单簧管同时持续快速地奏出带附点的十六分音符,弦乐低声部和钢琴则以爵士乐特有的低声部固定音型进行持续的律动,直至到达一个由木管组和弦乐组高音乐器为首奏出的一段颤音(Vibrato),在这里,颤音起到了推动音乐气氛的作用,也是爵士乐演奏技法中的一大特色,通常由小号和单簧管吹奏,对演奏强度和音高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此乐曲中,这些爵士风的颤音奏法是点睛之笔。进入B段的第二部分的变化主题由短笛和长笛共同奏出,随后木管声部逐渐加厚,直至木管的高声部停止吹奏,乐队的其余声部在不同音高上以强力度齐奏相同的带连线附点的爵士节奏音型。
  而在尾声处,弦乐声部通过奏出第二主题结尾的长音开始,其余演奏第一主题的声部则保持强力度的律动,铜管则继续吹奏不同音高上的节奏型,以丰富音乐织体,同时使音乐张力加强,最后以全奏的方式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可见,当代音乐的范围已经大大地从固有的传统风格和模式中解脱出来,并通过利用不同的主题发展手法和作曲技法,建立一种新的音乐语汇。爵士乐作为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流行音乐形式,与由中国大众音乐所改编的管弦乐的结合就反映了出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二、管弦乐与通俗演唱的融合
  不论是传统的歌剧还是现代的艺术乐曲,管弦乐的伴奏一直都在对音乐风格的确立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流行音乐兴起,管弦乐的编配自然就融入了大众音乐中的流行元素。近年来,用管弦乐队为电影音乐或流行歌曲配伴奏的趋势似乎大大超过了电子合成音乐,这表明管弦乐在声部的层次感和对音乐形象塑造的立体感上是电子音乐所远远不能企及的。如在百老汇音乐剧中的许多曲目伴奏都采用了管弦乐配器或者是电声加管弦乐合奏,许多流行乐的元素亦可在其中窥见一斑。
  创作自英国作曲家韦伯的《回忆》(Memory)是其音乐剧《猫》中的经典之作。乐曲的伴奏采用了电子音乐加管弦乐合奏的形式。在乐曲的一开始使用了轻柔的钢琴伴奏,而伴奏的织体则采用了大切分节奏式的现代音乐织体,并以带固定低音的分解和弦和大跨度的琶音进行,使音乐延绵不断,如歌如泣,并且与歌曲演唱紧密联系。到了乐曲中段弦乐缓缓进入,并保持绵长的气息。在中段的一段的一句短小的单簧管独奏(solo)后,乐队进入中段的高潮部分,此时弦乐的力度加强,并加入了木管组,使乐队的张力得加强。到了乐曲结尾全乐队齐奏,重新再现乐曲旋律,这也是流行歌曲创作中的一种常见手法。在其中,还可以听到作曲家为了增添乐曲流行风格而加入的电子鼓点。再如在电影《卧虎藏龙》的主题歌曲《往日的爱》(A love before time)的伴奏中,谭盾就选用了大提琴奏出引子,再配以弦乐组和打击乐,营造出丝绸之路上的凄美之境,同时又使音乐增添了东方韵味。除此之外,在电影《魔戒》的主题歌曲《但愿如此》(May it be)中,伴奏中的大片弦乐和木管烘托出神界的圣洁。而在电影高潮段落当中出现的混声合唱的交响乐伴奏当中我们亦可以找到哥特音乐风格的影子:壮观的声部交响中由弦乐低声部模仿朋克吉他的音色营造出一种阴冷哀伤的气氛,同时,声部中沉闷繁复打击乐烘托出压抑而黑暗的氛围,犹如哥特摇滚中对黑暗和死亡的向往。可见,而管弦乐伴奏除了应用于流行独唱音乐作品之外,在合唱风格的确立中亦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币衾中愿竦母谋?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原曲《小芳》①带有一种浓郁的城市民谣风格,旋律大气而
  ①《小芳》:城市民谣,李春波作曲、作词。同名专辑于1993年出版。 悠扬,突出了作者的知青生活背景。而管弦乐合唱版《小芳》则在保留原作清新亲切的特点的同时,添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语汇,使原本简单朴实的城市民谣在管弦乐伴奏的衬托与点缀下显现出新的风格,使之更具可听性。
  (1)特色节奏的运用
  纵观合唱版《小芳》,可以发现作者运用了具有西部民族音乐风格的节奏型(见例8),使原本略带忧伤的歌曲氛围变得阳光洒脱。这些节奏型从乐曲的引子部分一直贯穿至曲终,在色彩乐器梆戈鼓、铃鼓、马林巴和钟琴的相互交织下形成了律动性的节奏型(见例9),一改原曲中的忧郁情绪,突出点线对比的形象,使乐曲的进行充满律动,变得阳光洒脱,并为合唱增添了层次感。
  例8:
  
  例9:
  
  (2)“点描式”的配器手法
  除此之外,在乐曲的配器上,还突出了“点描法”的运用。所谓“点描法”,也被称为“点描音乐”,它由20世纪作曲家韦伯恩所创造,即用许多被休止符隔断的短音,如同一幅“点描派”图画。在铜管声部,圆号、小号和长号同时齐奏同一节奏型的不同和弦,在悠扬的合唱旋律当中形成具有金属性色彩的和声点缀。同样,在弦乐声部,一、二小提琴在合唱声部之间填充由引子的诙谐性旋律缩减而成的短小乐句,而弦乐低声部低音大提琴和大提琴则通过演奏规则时值的延留音和带休止的切分音于弦乐的高声部形成有趣的配合,并带有复调意味,形成呼应的关系,再次加强了管弦乐伴奏中的层次感。
  例10:管弦乐合唱《小芳》的弦乐部分(11-15小节)
  
  2?崩智?结构的改变
   如同大部分流行歌曲一样,《小芳》原曲在结构上也遵循了流行歌曲的结构,即:主歌(Verse)、副歌(Chorus)和桥段(Bridge)。尽管如此,这样的结构这对于一首合唱管弦乐的写作与展开来亦甚为短小而缺乏动力。因此,在合唱版《小芳》编创中,作者巧妙地在乐曲中段引入了离调间插段,以此扩展歌曲的结构和展开的长度,还丰富了原创音乐作品在主题动机上展开的不足。
  首先,曲调由原来的g 小调转到其上三度b小调。木管高声部在梆戈鼓的固定节奏型上奏出一段由歌曲主题变化而来的抒情旋律,而圆号则在此期间插入一个短小的呼应句,抒情而感叹。弦乐部分则采用拨奏的形式形成律动感。之后旋律又通过上方三度的转调到达d小调。(见例7)在经过一个连接段之后,乐曲回到主调,进入全曲的结束部,所有声部的出现构成强劲而富有张力的音乐效果。
  例11:管弦乐合唱《小芳》缩谱(32-36小节)
  
  
  三、结语
  可见,无论是爵士乐元素与管弦乐语汇的糅合抑或是流行曲调在管弦乐中的扩展,都带给听众全新的音乐体验。而这正是通过丰富流行音乐简单的旋律、和声以及曲式,并通过管弦乐多声部的特点来加强原本甚为单薄的织体,同时借鉴严肃音乐创作中的动机发展手法等作曲技术而得到的效果。而在另一方面,随着音乐视野的不断扩大,作曲家的取材空间也变得更为广阔,从而更容易突破固有而陈旧的创作思维模式,并使作曲家的个性得以发挥和展现。爵士乐的即兴演奏思维和独特的节奏感就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作曲家极大的发展空间,不论是作曲家或是听众都可以从中发掘出流行音乐在管弦乐中所呈现的新含义。同时,通过对流行歌曲旋律的再度编创,原本风格单一的流行作品在其主题被重新提取扩展后呈现出流行音乐自身强大的包容性。因此可以说,流行音乐作品在对于管弦乐的编配的发展上有着极大的存在价值,这说明了古典音乐范畴中的管弦乐合奏与其对立面上的流行音乐形式在通过适度的平衡和融合后可以找到音乐审美上的共性,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目的,体现出音乐在多元角度下的美学原则。
  参考文献:
  [1]王珉.美国音乐史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2003年柏林爱乐温布尼音乐会――盖希文之夜(DVD). 中国科学文化音响出版社,2004.
  [3]吴祖强. 曲式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朱秋华.西方音乐史(繁体中文版)[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5]何平.广东作曲家流行音乐交响化创作的实践. 广州:2010广东省流行音乐高峰论坛――流行音乐论丛,2010.
  [6]Donald J. Grout,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Seventh Edition[M].W.W.Norton & Company,2006.
  Application of Pop Elements in the Orchestration of Orchestra Music
  ZHANG Xiao??feng, LIANG Dan??ni
   (School of Ar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and the pop one is the very area that composers have experimented on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orchestra music, which is applied in the background of pop music combined with jazz elem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sing skills within two orchestral ensemble pieces from the author, clearly indicate the popular style. Moreover,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from the mixture of classical and the popular style can be demonstrated.
  keywords: orchestra compilation; jazz; pop music;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