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清代满城概念研究
历史学毕业论文

清代满城概念研究

摘要:清代满城概念研究 作者:未知 摘 要: 满城是清代出现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从学界现有关于满城的研究成果看,不仅统计的满城数量不尽相同,对于满城的定义也存在不同意见。据清代八旗驻防的重要文献《八旗通志》可知,清代满城共11座,这些满城是清前期在内
关键词:清代,满城,概念,研究,清代,满城,概念,研究,作者,未知,

浮沉2txt下载,ems电话号码,男子逃票攀珠峰被拘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 229366758

清代满城概念研究

作者:未知

  摘 要: 满城是清代出现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从学界现有关于满城的研究成果看,不仅统计的满城数量不尽相同,对于满城的定义也存在不同意见。据清代八旗驻防的重要文献《八旗通志》可知,清代满城共11座,这些满城是清前期在内地军事重地(一般是地方行政中心)设置的永久性驻防城,主要驻扎八旗官兵(含八旗满洲,最高级官员为正三品城守尉以上)及其眷属,城市管理较严格,城市形态整齐划一,渭泾分明,等级森严,一般设有有形的边界。据此看来,以往存在争议的三类“满城”,即京师(北京)、东北和新疆的驻防城以及?鹊氐牡轮莸劝俗?驻防城均不满足以上条件,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清代满城只有《八旗通志》所载的11座。明确满城的定义及数量,对于深入研究八旗驻防、清代满城、中国城市史和中国军事史均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4.2; K249.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8)03-0115-12
  关键词: 清代;满城;驻防城;八旗驻防;中国城市史;中国军事史
  满城是清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已有一些学者专门探讨过“满城”的特征,并根据各自的概念界定统计出了清代的满城数量,大概有20座①〔1〕、48座②〔1〕、27座③〔2~3〕、34座④〔4〕、24座⑤〔5~6〕等五种数据六种观点――其中“27城说”有两种观点。很显然,学界对满城的定义并不统一,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满城的数量
  虽然学界对满城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满城属于清代驻防城的一种,因此研究满城离不开对清代驻防制度的研究。关于清代驻防制度最基本的史料就是乾隆年间先后编纂的《八旗通志》(初集)〔7〕和《钦定八旗通志》〔8〕。持“20城说”的马协弟就是根据《八旗通志?营建志》统计出的数据,并影响了后来各种学说的研究思路。
  但是根据笔者的统计,这一数据并非20,而是11。《八旗通志(初集)?营建志》〔7〕中明确记载的满城有10个,而其后编纂的《钦定八旗通志?营建志》〔8〕写明是满城的则有11个:除了《初集》中的10城,还加上了凉州满城(甘肃武威)⑥。综上,这11座满城是太原满城、西安满城、宁夏满城、凉州满城(武威)、潼关满城、成都满城、荆州满城、江宁满城(南京)、杭州满城、青州满城、开封满城(见图1)。
  二、满城的特征
  明确了清代满城的数量,再总结这些满城的共性,就可以给清代满城下定义了。
  (一)军事性
  满城先后见载于两本《八旗通志》〔7~8〕,说明它首先是驻防城的一种。所谓驻防城,就是清代为了维持中央政府的统治,在各国防重地设置的、用来容纳驻扎在那里的八旗官兵的军事禁地。这表明了满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军事性,而且这11座满城都是永久性驻防城。
  (二)属于内地驻防城
  在《钦定八旗通志》中,这11座满城全部被归于“各省驻防二”――是与“各省驻防一”(东北辖区)和“各省驻防三”(新疆辖区)相对的概念〔8〕。这里涉及到清代的行政区划问题。清代中前期在边疆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由中央设辖区并委派重臣。例如在东北地区设置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在外蒙古设置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置伊犁等一共五个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置办事大臣辖区;还有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辖的内蒙古盟旗、套西二旗。上述边疆地区加上内地18省,全国共析为27个政区〔9〕。
  而上述11座满城全部属于内地辖区,完全不含边疆地区的驻防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11座满城分布于直隶省之外的9省,而这9省基本上每省都在一座府城中设置满城,只有甘肃省为两座府城(宁夏府和凉州府),陕西省除了在府城西安设置满城外,还在潼关县城设置了满城。
  (三)居民以满洲八旗为主
  满城作为驻防城,其居民必然包含八旗官兵,还有一部分人不可忽视:八旗官兵的眷属⑧。有人认为“满城”之得名,是因为满城居民主要为满洲八旗〔1,3,5〕。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钦定八旗通志》记述的新疆驻防城中另有“回城”〔8〕,显然是由于其主要居民为回鹘。同书中还有“汉城”的概念⑨〔8〕。这11城的官兵驻扎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满城驻军一般为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偶尔在此基础上加上汉军八旗。另外,由于满城都是永久驻防城,因此其中驻军必然是有相当规模的,基本都设八旗,不会只驻扎其中两旗或者四旗。这就把满城和分布在内地各省的其他数十座驻防城区别了开来。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满城的驻兵除了有一定规模外,在级别上也比较高:除了太原满城、开封满城和潼关满城的最高级别官员为城守尉(正三品)、青州满城和凉州满城最高级别的官员为副都统(正二品)之外,其余6座满城最高级别的官员均为将军(从一品)。
  (四)严格的城市管理制度
  作为军事驻防城,满城的管理比一般的城市要严格。例如满城内的旗人“平时不允许离城二十里外,有事出城要告假,远出要注册,回城要销假。否则违限不归以逃旗论,要受到严厉处置。”〔1〕同时不准旗人“从事工农商等其他技艺”〔1〕。“满城内各旗牛录间设有栅栏,旁设哨房,入夜有值班骑兵巡查,不得随便行走”〔1〕。“民人不准留宿城中”〔1〕。“城门启闭有时,钥匙掌握在将军(或副都统、城守尉)衙门里值班章京手中”〔1〕。
  (五)功能上是军事禁地
  作为军事驻防城,满城的主要功能就是驻扎八旗官兵及其眷属,而不是以服务一般的城市生活为主,因此满城内的建筑除了兵营、武器库、马房、衙门等军事用房和少量学校、关帝庙之外,别无商业、娱乐等用房(见表2)。这除了其本身的军事性使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权者力图使满城“保持满洲淳朴之风”、不致“沾染汉俗”――甚至将其提升至“立国”之本的高度B19。   (六)整齐划一、渭泾分明、等级森严和有明显边界的城市形态
  满城作为驻防城,其街巷布局是为了适应部队驻扎而形成的。如果是新建的满城,则城市形态整齐划一,渭泾分明,等级森严;如果是利用旧有城区建筑满城,即便难以整齐划一,但依然渭泾分明、等级森严。例如,成都满城是利用旧城的少城片区建成,它是在少城中央设置一条主要街道:顺城大街,沿着这条大街两侧均匀、整齐地排列着40余条相似的胡同(见图2)。
  这些胡同内房屋的布局可以参考近人对圆明园驻防地的实测调研B21(见图3)――成都满城胡同两侧应该曾经也是整齐地分布着相似的营房;成都满城内驻扎有八旗满洲和八旗蒙古,他们分别按不同的旗集中居住在一起,每旗之间渭泾分明(见图2);同时每旗驻地分别有1条官厅胡同和3、4条兵丁胡同,官厅胡同比兵丁胡同宽,官厅胡同北侧应该曾经集中设置了各级衙门和官员居所(见图2),显示出驻防八旗内部的等级制度。
  满城的另一个形态特征是:满城都设置了有形的边界,或者是栅栏、界墙,或者干脆就是城墙。这一特征保证了军事禁地的严肃性,也方便管理,能够更有效地规避军民之间的矛盾,并保证旗人不会沾染民俗流弊。
  (七)创建年代集中于清前期
  这11座满城基本创建于乾隆之前:顺治朝4城、康熙朝3城、雍正朝3城,只有凉州满城创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见图1。据《清史稿》卷130:“太宗征藩部,世祖定中原,八旗兵力最强。圣祖平南服,世宗征青海,高宗定西疆,以旗兵为主,而辅之以绿营。”这段文字概括了清代前期军事要务和军事力量的变迁,即清代前期以开辟疆土为要务,“八旗兵”是主要的军事力量。满城正是随着八旗劲旅的征战不断在各地设置的,并且和上述军事走势相吻合。例如,“世祖定中原”――顺治朝的满城基本都位于中原腹地:西安满城、江宁满城、太原满城、杭州满城;“圣祖平南服”――康熙朝的满城基本在南方:荆州满城、成都满城;“世宗征青海”――雍正朝的满城则主要设在西北地方,如宁夏满城、潼关满城,见图1。
  值得注意的是,在乾隆前期设置的凉州满城仍然延续了雍正朝的军事走势――凉州也位于西北地方;而雍正朝在西北重复经营满城也预示了之后“高宗定西疆”的军事走势。
  另外有一种满城的设置与军事毫无关系。例如,黄平曾指出:“雍正时期,原先设置的众多八旗驻防地因人口滋生繁衍,旗人生计问题较为突出,因此,雍正及以后设置的驻防,更多出于解决旗人生计问题考虑而设”〔5〕。而雍正朝的青州满城正是为了解决旗人生计问题而设B23,这反映了雍正朝满城发展的另一个趋势。
  (八)基本附于原有的府城
  这11座满城中,除了宁夏满城、潼关满城、青州?M城、凉州满城建于雍正之后,其余7座满城全部建于顺治朝和康熙朝,且都附建于旧有府城。这个特征和上述满城建设年代的军事政治背景相应:顺治时致力于“定中原”,康熙朝则关注“平南服”,这两朝均着眼于在汉地开拓疆域,所以每攻下一个战略要地,便会考虑在那里设置包含八旗满洲驻军的永久驻防的满城,而要在短期内建成满城,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旧城。另一方面,由于附设满城的府城是地区行政的中心,在这些地方设置满城有利于巩固军事战果,并且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宣示主权的作用。
  正是出于这些考虑,上述雍正朝之后的4座满城在创建之初也都有意附建在原有旧城左近。例如,“自雍正三年旗兵驻防宁夏后,开始先在府城内划一隅之地暂驻,同时于城东北五里处择建一小城,为旗兵永驻之地”〔17〕。创建潼关满城时本来也是希望毗连旧城,但经过实地勘察后,发现拟建地“逼近黄河,水势泛涨可虑。而城内更无宽间地址”,遂在“离潼关城西一里许”建设满城〔7〕。而河东总督田文镜奏议“满城择建于(青州府城)西南角”之事时,曾指出:“臣因建造满营关系永远驻防,基地最宜详慎,其城内规模似再须宽大”B24。另据《青州府志》:“当事者以为逼狎府城,治兵牧民恐互有所扰,更北五里择高原而为之”。这就是青州满城不择建于青州府城内和左近的原因。至于最后一座满城――凉州满城则修筑于凉州府城东北1.5公里处〔18〕。
  三、满城的界定
  (一)满城的定义
  根据前述对11座满城的特征的总结,“满城”可定义如下:满城是清前期在内地军事重地(一般是直隶省之外的地方行政中心)创建的一种永久性驻防城,用来驻扎八旗官兵(含满洲八旗)及其眷属。这种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驻防,管理上比较严格,城市形态整齐划一、渭泾分明、等级森严,并且有明显的“界墙”。
  (二)有争议的几类“满城”
  1.京师
  虽然上述五位学者对满城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除了马协弟先生之外,四位学者都认为京师――北京是一座满城,而马先生的“20城说”和“48城说”都不含京师。事实上,《八旗通志》(初集)将10座“满城”全部划在“八旗驻防”之下,而从“八旗驻防”之前有关京师八旗用房的记录来看,京师显然是独立于“八旗驻防”之外的;《钦定八旗通志》则将11座“满城”全部归于“八旗驻防规制”下面的“各省驻防二”,在“八旗驻防规制”之前另有“京城营建规制”专门讨论京师驻防问题,可见两本《八旗通志》均未将京师算作“满城”〔7~8〕。也就是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京师并非满城:首先它的所在并非地方行政中心,其次其主要功能也非只是驻扎八旗官兵及其眷属,还包括一些国家层面的行政功能。
  但从广义上来说,京师又有着和满城相似的一些特征:首先京师驻防创建于清前期(1644年);其次京师的确是一种永久性驻防城市;驻扎八旗官兵及其眷属也是京师的主要城市功能之一;京师的管理也比较严格――比一般的满城还要严格;京师的城市格局也比较整齐划一、渭泾分明、等级森严,并且周回以城墙。就这些方面来讲,京师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满城。
  2.东北和新疆的驻防城
  有关东北和新疆的驻防城是否也都是满城,几位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见表3、表4。   B20本表据《八旗通志》卷24和《钦定八旗通志》卷117的相关内容整理。
  B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清华大学的两名女生茹兢华和王其明曾经在林徽因的指导下调查了圆明园的八旗护军营房,并据此撰写了毕业论文《圆明园附近清代营房的调查与分析》,后于2007年增补为《清代圆明园护军营房调查分析》。这篇论文不仅及时地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时残存的清代八旗军营的基本布局,也是林徽因唯一指导的学生论文,因此无论学术价值还是史料价值都很高。该文记述的圆明园附近营房创设于雍正二年(1724),稍晚于成都满城的创设年代(1718~1721)。
  B22笔者据《成都城坊古迹考》所载《清光绪三十年图》(1904年)、《清代成都满蒙族驻防八旗概述》、《本来宽窄巷子》相关研究成果绘制。
  B23雍正帝曾对河东总督田文镜关于在“山东登莱一带无庸设水陆满兵”的奏折做了批示:“(满洲)滋生甚繁,将来若敷用时,能各省皆令有驻防满兵方为全美。”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辑《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7年版,下同)第十一册(雍正六年十二月田文镜奏折)。
  B24见《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十二册(雍正八年二月田文镜奏折)。
  B25表3中东北驻防城统计自《钦定八旗通志》卷116。
  B26《清代满城考》第32页作“凤城”。
  B27《清代满城考》第32页作“乌喇城”。
  B28《清代满城考》第32页、《“满城”特征探析》第79页作“伯都纳城”。
  B29《“满城”特征探析》第79页作“珲春”。
  B30《清代满城考》第32页作“阿勒楚喀城”,《“满城”特征探析》第79页作“阿勒楚喀满城”。
  B31表4中新疆驻防城统计自《钦定八旗通志》卷118。
  B32《清代满城考》第32页作“叶尔羌”。
  B33见《钦定八旗通志》卷3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128。
  B34见林希《试论清代福州八旗驻防及其历史作用》第159页,刊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S1期;又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128。
  B35见《清史稿》卷130。
  B36见《驻粤八旗志》卷1。
  B37最早注意到这一点的是朱永杰,见其《“满城”特征探析》第79页。
  B38见刘士铭修《朔平府志》(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卷4、《清宫珍藏杀虎口右卫右玉县御批奏折汇编》第61页、第97页、第135页、第328页。
  B39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545。
  B40见纪昀《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下同)卷184。
  B41见《清实录》第十二册。
  B42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128。
  B43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899。
  B44见《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卷183。
  B45《钦定八旗通志》编纂时间在乾隆五十年至嘉庆四年(1785~1799),晚于密云驻防城的设置。其中为什么没有记录密云驻防城,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参考文献:
  〔1〕马协弟.清代满城考〔J〕.满族研究,1990,(1):30-32,30-32,30,33,33,33,33,33.
  〔2〕赵生瑞.中国清代营房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7-68.
  〔3〕朱永杰.“满城”特征探析〔J〕.清史研究,2005,(4):79,79,79.
  〔4〕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C〕∥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84-175.
  〔5〕黄 平.清代满城兴建与规划建设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7,20.
  〔6〕黄 平.清代满城内涵及数量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5):70-74.
  〔7〕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初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429-469,443-469,458,534,458,429-469,542,456.
  〔8〕铁 保.钦定八旗通志〔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3-7,7353-7743,7555-7649,7499-7728,7710,7596,3269-3270,3261-3262,3260,3263-3264,3267-3268,3268-3269,3261,3270-3271,3270,3257,3271-3272,7353-7728,3258.
  〔9〕?T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i.
  〔10〕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宁夏文史〔M〕.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1985:2.
  〔11〕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宁夏文史〔M〕.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1991:1.
  〔12〕王先谦.东华录 东华续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22,24.
  〔13〕陈一石.清代成都满蒙族驻防八旗概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38-52.
  〔14〕四川省文史馆.成都城坊古迹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光绪三十年图.
  〔15〕季富政.本来宽窄巷子〔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15.
  〔16〕茹?华,王其明.清代圆明园护军营房调查分析〔J〕.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2007,(6):533-548.
  〔17〕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清代地震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59:87.
  〔18〕王其英.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J〕.发展,2010,(3):155-156.
  〔19〕林 希.试论清代福州八旗驻防及其历史作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S1):158-161.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山西省右玉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编纂.清宫珍藏杀虎口右卫右玉县御批奏折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2010:61,97,135,328.
  〔21〕王 磊.清代右卫满城变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1.
  〔22〕边晋中.清代绥远城驻防若干问题考述〔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3-15.
  (责任编辑:武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