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 >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文学论文

摘要: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成功推出《南京零距离》,从此,“电视民生新闻”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视野当中,开始承担起新闻播报的使命。 本着小入点、大视野,关注民生、关爱民众的指导思想,《南京零距离》打开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大门,各地电视台相继办
关键词: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发展,文学,论文,2002年,

寡妇av,好听的dj舞曲,设定虚拟内存

  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成功推出《南京零距离》,从此,“电视民生新闻”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视野当中,开始承担起新闻播报的使命。

  本着小入点、大视野,关注民生、关爱民众的指导思想,《南京零距离》打开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大门,各地电视台相继办起了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从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从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

  作为电视民生新闻开山鼻祖的《南京零距离》特色在哪里?这是很多电视人都在热议的话题,现在看来这档节目有三大特色,是之前的新闻栏目所不曾有的。

  第一,节目定位准确,栏目版块设置契合观众心理。《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目定位准确,目标观众广泛。精准的定位决定了《南京零距离》版块设计上的新颖独特:将《时政要闻》和《社会新闻》这两个版块放在节目的开始,《时政新闻》所占比重微乎其微,《社会新闻》占有绝对的比重,有突发事件的时候,栏目会运用现场连线的方式播报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这样的新闻往往能够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生活资讯》和《小璐说天气》是便民版块,在节目中解答百姓关注的生活问题,扩大观众的广度。《孟非读报》是《南京零距离》的“拳头”,主持人孟非每天以读报的形式播报新闻,平易近人的姿态和幽默风趣的风格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提升了栏目的亲民性,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收看心理。

  第二,内容贴近百姓,放弃“高大全”形象。《南京零距离》在节目上放弃了说官话、说套话,更多的是说实话,在节目上贴近观众。主持人亲和力强,比如孟非,长相平常,嘴有点歪,说话慢条斯理,在主持节目时就像是在和老百姓聊天,像个邻家大男孩与你侃侃而谈,这样的主持风格是之前的新闻节目中前所未见的。

  第三,打造品牌,提高节目知名度。

  电视产业化的发展,决定了电视节目品牌化管理,《南京零距离》第一次将新闻栏目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他们引入了很多商业理念,用打造商品品牌的方式来经营新闻品牌。

  随着各地方电视台电视民生新闻的落地生根,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许多新闻栏目纷纷走上民生化路线:从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并机直播的《朝闻天下》到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无不展现民生新闻是这一时代的主题,由此可见,中央电视台新闻形式的转变不仅是国家对于这种新闻传播形式的认可,更是我国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伴随着党和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伴随着一批电视人对于新闻类题材的重新解读,在我国电视事业史上,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是振奋人心的,然而它的发展时至今日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第一,题材狭窄,信息负面。许多新闻只是停留于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对题材进行筛选,对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也缺乏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批判,更缺乏对现象规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化的剖析,让人觉得民生新闻不仅琐碎而且肤浅,不能带给人们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很多民生新闻节目为了提升收视率,增加负面新闻的数量,无意中忽视了媒体对受众舆论导向的职责。如果把短期经济利益作为民生新闻惟一的价值追求,那么民生新闻就会走上与“民生”的精神品质相悖的道路。

  第二,娱乐大众,内容低俗。为了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许多民生新闻过分关注低俗事件,忽略了新闻价值,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同时,很多民生新闻出现了过于浓厚的代言意识,成了“正义化身”,曝光社会不良现象固然应该,为弱势群体反映呼声也属应当,但做得不当,会给群众造成一种找媒体比找有关部门更管用的错觉,这已经超出了民生新闻自身的职责。

  第三,形式雷同,竞争同质。有人将民生新闻比作一块又香又大的蛋糕,大家都来抢,结果蛋糕迅速被摊薄,陷入了无序竞争的状态中。从报道效果看,同样一个现场,同样一条新闻,由于记者角度不同,有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声音,结果报道的效果有可能会是南辕北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例如有一家单位将员工缴纳的善款捐赠给了希望小学,两家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结果一方说单位员工有爱心,另一方说单位搞硬性摊派,经过这样一番报道,媒体的公信力显然受到了质疑。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在栏目内容和节目编排上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暴露了很多不足,但是我们仍旧要在不同角度寻求突破,将民生新闻这一节目体裁不断壮大,我们应该根据电视新闻的实际状况,对症下药,加以改正,寻求发展。

  首先,创新栏目,扩大报道范围。

  民生新闻应该博采众长,广泛吸取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国内国际新闻等诸多新闻类别中的“合理内核”。眼下不少民生新闻栏目将“时政新闻”束之高阁,其实时政新闻并非不好看,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民生视角去报道它,国家的大政方针、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地方政府的各种举措,无不与民生息息相关,媒体完全有责任有义务为民众及时提供资讯并释疑解惑。

  其次,在节目深度上下功夫。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全方位解读和剖析是绝大多数受众的愿望,这也是媒体整体实力和新闻敏感度的体现。从央视《东方时空》、《新闻1+1》到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总编辑时间》,这些新闻节目的特点就是把新闻做深、做透、做强,这样做可以满足观众探寻新闻事实真相、探究新闻背后的故事、思考事件的影响,值得民生新闻借鉴。

  再次,提高亲民度,拓宽栏目的广度和深度。民生新闻不应该局限于鸡毛蒜皮的琐闻,国家出台的医改政策、价格措施、住房交通等等关乎民生的题材都应该纳入民生新闻的报道范畴,关键是如何用“三贴近”的手法去表现这些看似沉重的话题。例如杭州电视台的记者用体验式的报道方式来反映药价贵、看病难的问题,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提高民生新闻的品质。

  当今,电视民生新闻正以一种向 上的趋势蓬勃发展着,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一批电视人正在逆境中寻求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要更宽容,共同期待电视民生新闻下一个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