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 > 虚假新闻的生成与治理论文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虚假新闻的生成与治理论文

摘要:从去年冬天开始,我国新闻界掀起了“杜绝虚假新闻,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虚假新闻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正常维护。笔者拟从虚假新闻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和矫治措施几个方面,谈一谈粗浅的看
关键词:虚假,新闻,生成,治理,论文,去年,冬天,开始,我国,新闻界

曹安娜和yp,中华起名网,朗诵网

  从去年冬天开始,我国新闻界掀起了“杜绝虚假新闻,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虚假新闻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正常维护。笔者拟从虚假新闻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和矫治措施几个方面,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一、虚假新闻危害极大

  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属性。如果新闻报道失去真实性,变成虚假报道,成为谎言,其对社会与受众的危害巨大,难以估量。首先会失去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如果新闻不真实,人类就无法依据获得的新闻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行动方案。对个人来讲,有时其劳动、求职、学习、投资、出行、医疗等活动,就是靠真实、及时的新闻信息作为指导的,由此可见新闻对当今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其次,虚假新闻严重危害新闻业自身的发展。新闻失去了真实,就等于在新闻事业发展中失去了发动机和动力源,失去了传媒发展的方向。牢固树立新闻真实性的报道理念,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需要。第三,就从媒体的个体发展来看,虚假报道是自身长远发展和做强做大的敌人。在当今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信息传播环境中,每个媒体都要特别爱惜自己的声誉,提升所发布新闻的可信度。

  在信息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假新闻很容易被戳穿。一旦戳穿,售假媒体便威信扫地,被受众所唾弃,根本无发展前景,更别说发展壮大了。

  从目前新闻传播的实际来看,虚假新闻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数量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经济新闻等都成为假新闻传播的重灾区,就连庄重、严肃的政治、外交和军事领域,假新闻也时有发生。二是虚假新闻的造假手段越来越老到,隐蔽性也日益增强。一些假新闻,各种要素都具备,而且写法高超,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很容易使人上当。三是传播速度快,多种传播途径发布新闻,报道质量良莠不齐,传播内容真假莫辨,人际扩散势不可挡。四是虚假新闻开始由边缘媒体向中心媒体和主要媒体渗透。主流媒体、主干媒体的加入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舆论的正常秩序。五是虚假新闻的易失性使得对其查处存在困难。虚假报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源途径复杂,追查起来并不容易,预防起来也很困难。六是虚假新闻滋生的原因越来越多,背景也越来越复杂,治理措施难以及时跟上。

  二、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组织、体制与环境的原因。

  首先,采编人员政治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不精,工作作风不实,道德操守不良,是导致虚假新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有一些采编人员,没有经过正规新闻职业培训,没有正确的新闻观与指导思想,仅仅把新闻工作当作谋生吃饭的工具,对新闻的性质、宗旨认识不清,缺乏政治鉴别力。有的记者私心杂念作祟,贪欲膨胀,对采访对象吃拿卡要,造成有偿就报,有偿乱报。

  其次,有些媒体单位唯利是图,客观上为虚假新闻的产生开了绿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些单位给记者下达创收或者变相下达创收任务。记者头顶压力,将是否有经济利益作为是否报道的重要标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争取受众、取悦广告商,常常刊播离奇、桃色和低俗的新闻,而这些新闻中又往往夹杂着编造、夸张的内容。

  第三,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与我们现行的体制机制有很大关系。在社会三大领域———机关、事业、企业当中,企业的用人制度改革做得最早,公务员招考制度也渐趋完善。可是,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改革却一步三摇,乱象丛生。既有大量不适应新闻岗位的正式人员,又有向社会招聘来的工作人员。各种有路子的人员进入媒体,占住享受财政指标的位置,付出少、收益高;聘用人员使劲工作,报酬却远低于正式职工。这样的用工制度,使得正规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进不来或不愿进入。这决定了新闻领域的人才水平肯定低于其他用人制度较为公平、科学的领域。员工能力水平不理想,假冒伪劣产品———虚假新闻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社会环境诚信缺失,对虚假现象有极大的包容性。社会各个领域中,时时处处存在并继续产生着谎言、欺骗。社会价值标准、人生价值信条严重扭曲变形,说谎、欺骗不以为耻,只要能捞钱致富,就算成功,就能受到他人的肯定与追捧。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一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甚至包括领导干部也认识模糊,认为报道一、两条虚假新闻不算什么大事,对虚假新闻或听之任之,或放松了把关要求。

  三、标本兼治,杜绝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它不仅背离了新闻传播规律,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度与执政力,同时误导着受众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动,干扰着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现在是到了严格治理新闻传播环境、杜绝虚假报道传播的时候了。

  首先,应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从根本上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新闻出版署在《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中指出,新闻队伍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生产力。新闻出版单位要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切实把好进人关、用人关和管人关。各媒体单位都要建立严格的新闻从业人员准入制度,把不符合新闻职业标准与道德标准的人堵在新闻大门之外,将违反职业道德、搞过虚假报道的记者清除出队伍,并且永不再用。

  对于在职人员要经常进行职业培训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抵制虚假报道的自觉性,增强捍卫职业荣誉的使命感。

  其次,要完善管理体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把虚假新闻消解在孕育的过程之中。各个报道管理环节的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将虚假报道的萌芽消灭在进入传播轨道之前。每一篇报道,都要从选题、策划、采访、制作、编辑、刊播的各个环节入手,层层把关,多方求证,务必把所报道的事实弄清弄准。转摘使用的新闻也要加以核实,不能人云亦云,盲从刊播。各审验、签发环节的负责人要负起责任,逐级落实,截断虚假新闻出笼的渠道。

  第三,建立严厉的惩戒机制,加大新闻造假成本,让制造、传播假新闻者不但得不到什么好处,还要遭受巨大损失,使他们不敢造假、不愿造假。有些单位的劳动考核不严格,光看记者采写了多少篇新闻稿,多少篇好稿,而不注重辨别新闻稿件的真伪,这使得喜欢编造假新闻的人有空子可钻。如果在新闻真假关上较真来硬,就能让造假者无利可图。如果发现假新闻已经刊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那么就对责任主体严加责罚,甚至开除职务,触犯刑法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这样做,就会大大提高造假成本,增强制度的威慑力,压制住造假冲动与造假行为。

  治理虚假新闻,不是新闻传播界一家的事情,它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各界人士的协作与配合。传媒业自身主要是从新闻传播流程中加强建设。而事实上,社会中的诚信缺失和虚伪之风也污染了新闻的大环境。新闻传播法制的缺失使得虚假报道治理显得底气不足,这些都需要逐步转变与完善,为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健康发展培育出良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