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论文 > > 欧美后现代文学作品写作手法举隅论文
当代文学论文

欧美后现代文学作品写作手法举隅论文

摘要:摘要 发轫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后现代主义至今对整个西方文学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其特有的写作手法如矛盾、戏仿、非连贯性和开放并置等作扼要分析,期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后现代文学作品。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矛盾戏 仿非连贯性 开放
关键词:欧美,后现代,文学作品,写作,手法,举隅,论文,摘要,发轫,

琳琅满目造句,啄木鸟当家花旦,data interface驱动

  摘要 发轫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后现代主义至今对整个西方文学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其特有的写作手法如矛盾、戏仿、非连贯性和开放并置等作扼要分析,期望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后现代文学作品。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矛盾戏 仿非连贯性 开放并置

  一、引言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和文艺思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轫于法国,旋即风靡欧美,在西方文坛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面对这种遍地开花的文学流派,尽管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是二战后一个时代的产物,一种不可轻视的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自然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但二者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现代是现代性的一张面孔,它显现出与现代主义惊人的相似。”(卡林内斯库)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是简单地超越、否定和颠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藕断丝连。然而,后现代主义作品毕竟冠之以“后”字,它同现代主义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拟通过对该流派特有的写作手法如矛盾、戏仿、非连贯性和开放并置等作扼要分析,希望有助于读者在阅读后现代作品中更好地理解其以“语言中心”为特征的“语言实验和游戏”。

  二、矛盾

  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矛盾是指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否定、互相颠覆。即叙事常常前后不一,含混不清,甚至同一篇章中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叙述也往往相互矛盾、难以确定。正如后现代主义名家贝克特的小说《难以名状》中那句有名的迭句:“你必须继续下去,我不能继续下去,我将继续下去。”同样,在库特·冯尼格的《猫的摇篮》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令人伤心的是必须粉饰现实,同样令人伤心的是实在无法粉饰现实。”甚至小说人物的性别也可以模糊不清:“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又是,又不是。”(《牧羊郎加尔斯》)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使确定的理解成为不可能,这种矛盾的不确定性在许多后现代主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龚翰熊130)。美国黑色幽默重要作家托马斯·品钦的小说《V》便是其中一例。小说中的符号“V”究竟代表什么一直是不确定的。“V”先是代表一个神秘的女间谍,同时也代表一个自称为世界公民的女子。随后又可能是一个装着假眼的德国女人,后来甚至代表一架机器。至于符号“V”的真正含义,主人公斯坦兹直到小说结尾也没有找到答案,反而更加扑朔迷离,莫衷一是。作者正是通过描绘“V”的变幻莫测来揭示当代西方的时代特征,以说明在后工业化过程中人性的丧失与异化,精神世界的贫瘠与荒凉,反映出人们难以言状的迷惘、苦闷和绝望的心境(张立新554)。

  三、戏仿

  按照《大美百科全书》的定义,戏仿,即“怀着创造幽默效果的意图,模仿严肃作品的风格和形式而成的文学作品。”后现代主义文学所说的戏仿(或称讽仿),是指通过对家喻户晓的传统名篇滑稽模仿达到“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事本身进行反思、解构和颠覆,从而导致传统小说和叙述方式的解体。”(曾艳兵9)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了。这部曾获美国“全国图书奖”的小说,是对传统童话《白雪公主》和《青蛙王子》的戏仿。现代白雪公主仍然是头发乌黑、肤白如雪。但每天忙于打扫煤气灶和清洗大桶,她在等待王子的到来。小说中也有与七个小矮人对应的七个男人,但他们却似乎是碌碌的生意人,一会儿做食品买卖,一会儿清洗楼房赚钱。王子保罗是以一个自命不凡的失业者面目出现的。俩人同居后,白雪公主觉得保罗“不过是又一个沾沾自喜的小资产阶级”。后来,她认定“他是只青蛙”,永远也变不成王子,因而很失望(王守仁149)。小说场景也从华丽的宫殿和梦幻般的森林,转移到当代的城市生活中,汽车、商业、吸毒等构成了故事的氛围。最后,七个青年发了财,公主因堕落生病,所谓王子在一堆绿沫中死去……巴塞尔姆用嘲讽的笔调,揭示了现代生活的丑陋芜杂,人心的庸俗不堪,宣告了童话在今天的破灭,也宣告传统叙事的无效和虚假。

  四、非连贯性

  如果说现代派作家认为现代世界是分崩离析、支离破碎的,那么后现代派作家则走得更远,他们怀疑任何一种连续性,在叙事上对时间任意颠倒,对空间随意分割,一如法国后现代作家尤内斯库《秃头歌女》里的挂钟,可以敲三下、七下,也可以连敲十三下,甚至到整点却一声不响。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B·S·约翰逊所首创的“活页小说”《不幸的人们》把这种非连贯性从形式到内容发挥到了极致。所谓“活页小说”,即指小说各部分不标明次序,以活页散放盒中,读者可将各部分随意排列阅读。这本由27部分组成的小说除首末两篇有标记外,其余篇章都可任意排列。

  这种无序的阅读不是让读者若有所悟便是如坠五里云雾,而它产生的效果恰恰在于时序倒置所造成的意识凌乱的真实性和激起读者参与创作的新奇感。例如,小说主人公托尼到底是死于癌症还是治后痊愈?他能否看到其独子长大成人?不同次序的阅读也许会有不同的结果。正如约翰逊后来自己所说,小说是一个星期六的八个小时内他意识活动的真实记录,小说的任意无序反映了叙述素材选择的随意零乱,象征着托尼命运的吉凶难料(侯维瑞927)。同时,也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更加零乱无序、混乱不堪的后现代主义画面。

  五、开放并置

  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采用开放式情节结构和多重结局并置的写作手法。即作家在写作中并不给出一种结局,而是将多种结局并置,每种结局指示一个层面,若干个结局组成若干个层面(蔡春露70)。作家往往对读者坦诚相告:本故事纯属虚构,并欢迎读者参与创作。自从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之后,20世纪60年代著名解构主义学者罗兰·巴特则在文本层面上宣布了作品中“上帝”的死亡,即“作者死了”。他宣称:必须将神话颠倒过来,读者之诞生应以作者之死为代价。既然“作者已死”,那么读者在阅读其“遗留”下的作品时便大有可为。因此,读者作为“创作”的阅读与作家的创作一样,是一种表演、制造和发现,其目的都是为了享受创作(阅读)带来的愉悦(龚翰熊125)。下面以英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名著《法国中尉的女人》为例,分析其开放性多重并置结局。在小说结尾处,当主人公查尔斯明白了真相,发疯般寻找萨拉时,作者为我们摆出了四种结局:

  (1)查尔斯与萨拉结婚。花好月圆,有情人终成眷属。

  (2)查尔斯在萨拉失踪后再也无缘相见,最后同蒂娜结合。

  (3)查尔斯被“大胡子”(作家福尔斯)结束了生命,使“他永远处于走往伦敦的路上”。

  (4)萨拉为了保持独立与自由,拒绝与查尔斯结合,查尔斯怅然离去(张中载174)。

  这四种结局并置,说明作者已放弃了对小说人物的控制权,把权力下放给读者,邀请读者参与创作、构思。从而使文学重心由作者转向读者。在后现代作品中,从整篇小说的大结局到其中任何一个小问题的回答,都可以并置。例如,在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否应该有更多的肩膀?两副肩膀?()三副肩膀?()”而这篇小说的第一部分结束后,作者竟然给出了一份问卷调查表,问题包括:“你认为白雪公主和记忆中的白雪公主是否相像?”“在战后发表的各种语言小说中,你从1—10级如何对本作品标级?”总之,在后现代派作家眼里,创作的文本只能算作品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有待于读者的阅读和想象来完成(曾艳兵5)。

  他们强调“零度写作”和读者参与,小说深层含义的复杂与多义性由读者自己判断。这样,原本封闭的作品被赋予了开放性,原来意义明确的作品变得模糊不清,从而达到他们所谓的语言试验和游戏的目的。

  六、结语

  西方后现代派作家通过运用矛盾、戏仿、非连贯性和开放并置等写作手法,为人们勾勒出一幅幅无理性、随意的、混杂的后现代人生活画面。他们试图传达这样一个旨意:在当今西方社会,理想主义和纯真的东西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愤世嫉俗和怀疑主义(蔡春露73)。后现代主义,这个从20世纪中叶开始徘徊于西方文坛的文化幽灵,文艺界至今对它仍褒贬毁誉不一。诚然,后现代主义中含有文化否定和虚无主义因素,但当二战后许多西方人满足于物质生活的繁荣而自我陶醉、自我欣赏时,这种颠覆性的文学思潮确能起到当头棒喝,催人梦醒的作用。而且,不少后现代主义作家通过文学实验,进行了种种积极探索,创作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为当代文学发展开拓了一片崭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