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毕业论文 > > 论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前提及策略论文
文化毕业论文

论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前提及策略论文

摘要:摘要: 文化融合是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在需要。校企文化融合具有文化共性、主体共通、利益共赢和发展共需等前提和基础,因此文化融合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促进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可以探索“一体两化”的融合策略,“一体”即构建双主体式的校企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提及,策略,论文,

明王传,杜淳杨璐,单身证明怎么开

  摘要:

  文化融合是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在需要。校企文化融合具有文化共性、主体共通、利益共赢和发展共需等前提和基础,因此文化融合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促进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可以探索“一体两化”的融合策略,“一体”即构建双主体式的校企共同体,“两化”即促进学校文化企业化和企业文化教育化。“一体两化”是“一体两翼”的整体关系,促进校企文化从共融到共荣。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化冲突;文化融合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整合学校举办方、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校企深度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同时更是难点问题。

  然而,不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看,目前校企合作多数停留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改革等层面,很少涉及文化层面的研究。而笔者认为,校企合作的深化在于文化的融合。由于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很多差异,校企合作中必然存在许多冲突,制约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通,互动互补,成为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融合的必须:校企文化的冲突及化解。

  1、校企文化差异与冲突。

  近年来,企业文化与高职学校文化之间差异和冲突已随着高职办学改革和产学研合作的深入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一般认为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建设主体,建设目标,建设途径和本质特征等方面。例如在建设主体上,学校文化建设主体是师生员工,而企业文化建设主体是企业员工;在建设目标上,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是一种做人的文化,其建设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是一种做事的文化,建设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1]。

  文化差异是产生文化冲突的内因。由于校企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现实中也经常出现文化冲突,表现为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在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关联中,由于两者分属不同类型和性质的行业,在价值理念、管理机制和组织行为等方面都存在冲突:价值理念的冲突具体体现在学术准则与市场准则的价值抉择不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内核错位,完美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人才判断不同;管理机制的冲突具体表现在权利利益的本质差异,治理结构的迥然不同,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的机制隔阂;组织行为冲突表现在教育客体与任务主体的角色异位,线性思维与多元智能的差异,单兵作战与团队协作的行为冲突等等[2]。

  2、校企文化互化与融合。

  文化冲突的结果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文化抗阻,校企作为异质文化相互排斥,其结果是校企合作难以进行,两败俱伤。二是文化取代,即一种文化的部分或全体代替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在高职校企文化关系上,一般表现为以企业文化取代学校文化,或以学校文化取代企业文化。校企文化各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简单地以一方取代另一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校企文化冲突的第三个路向就是文化互化与融合。

  文化互化是指相互的或双边的文化涵化,是校企文化双方互动互补,变革创新的双向过程。文化互化与融合是化解校企文化冲突的可能路径和最佳选择,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在需要。《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xx——20xx年)》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其中“文化互补”就是文化互化与融合的重要内容。

  二、融合的前提:校企文化的契合。

  表面上,高职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与作为经营文化的企业文化是两种异质的文化,存在许多差异,实践中也表现出很多冲突。但由于两种文化天生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深层次上具有很多的联系和相同点,这种契合为校企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表现为:

  1、文化的共性。

  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很多共同点,如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他们的主体都是生活着的人而不是机器,这就要求在二者的建设中要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2、主体的共通。

  一方面,在精神内质上存在契合。学校重在育人,企业重在用人,两者相互衍接,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学校精神应该是企业精神的前奏,而企业精神是高职学校精神的延伸。

  二是在主体上的兼合。随着高职教育改革深入,校企边界将逐步被打破,“厂中校”、“校中厂”等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将成为办学和育人的“双主体”。教师与工程师,学生与员工等相互兼合,校企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和相互融合的整体。

  3、利益的共赢。

  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关键是利益的共赢。为社会培养受欢迎的“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是职业教育的责任,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企业越来越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求职业院校培养出大批企业适用和急需的技能人才。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校企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学校培养人才是“供”,企业需求人才是“求”,“供”与“求”的有效对接,才能真正达到“双赢”。

  4、发展的共需。

  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最高阶段和内在需要。自从1991年国务院提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到现在的近20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历程,大致经历了政府主导,学校推动阶段;企业主动,学校推动阶段和文化交融,共同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指向未来高职教育改革方向:校企深度合作,结成紧密型的校企共同体,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3]。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本身存在差异性和冲突性,双方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并不能简单地以一方代替另一方。同时,基于以上分析,校企文化也具有众多共同、共通、共需的地方,为校企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坚持“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通过取长补短、文化互补、异质共构、改革创新,可以同时促进高职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三、融合的策略:“一体两化”整体构建的思路。

  当前,校企文化融合的研究引起众多关注,取得不少进展,但还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单向性,很多研究只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去探讨变革,另一重要主体的企业如何主动参与,常被忽略;二是孤立性,就文化谈文化,与学校办学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相脱离;三是机械性,把文化融合切割成条状或块状,有机械拼接之嫌。

  探讨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实践策略,要做到双向互动,整体构建,配套推进,动态生成。

  1、建设双主体式的高职校企共同体,即“一体”。

  文化一般包括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内容,因此不能就文化而谈文化。高职教育校企文化的融合的关键是要转变单一主体办学的观念,改革现有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和企业经营方式,构建双主体式的高职校企共同体,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与融合。

  在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变迁的进程中,校企合作之主体问题一直存有异议,也产生出很多办学模式,其中有“政府主体”、“学校主体”、“主体多元化”等多种观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最为重要的“企业主体”却少被提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主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企业和学校“双主体”理论的实践,是职业教育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企业经营方式的重大转变,更是校企文化的重要革新,使高职院校和企业成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

  校企双主体式的“校企共同体”是学校和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其共同要素是利益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文化共融、师资共建、课程共定、教学共管、基地共建[4]。

  陈文海:论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前提及策略校企双主体式的“校企共同体”突破了校企的传统界限,改变了过去“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真正做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校即是厂、厂即是校,实现了校企合作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再到融合型转化,使校企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双主体式的高职校企共同体的构建,是促进校企文化革新和深度融合的理想组织形式,对调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进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探索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推进学校文化企业化和企业文化教育化,即“两化”。

  文化互化是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双向求同和自我革新的过程。建设双主体式的高职校企共同体,推进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需要促进校企文化的互化,即学校文化企业化和企业文化教育化。

  (1)学校文化企业化。

  打造企业化的高职学校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地方性、实用性等特点,由于高职办学时间不长、文化基础不实、文化建设经验不多,因此也存在着模仿性和薄弱性等特点。高职学校文化建设不应该建设普通高校那种“学术型”的学校文化,而是应该突显类型特点,建设一种企业化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企业化是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通过不断磨合和深度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文化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企业化。

  一是物质文化企业化。以校内实训基地为重点,引进企业力量,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与技术研发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构建企业化的职业人文环境;

  二是制度文化企业化。从制度上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对接。要确立经营学校的观念,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市场营销、服务管理、品牌管理、质量标准等制度,创新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是活动文化企业化。过去的学校文化大多注重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活动节等校园活动,而企业化的高职学校文化更突显其开放性和职业性特点,突出素质拓展、团队训练、工学交替、技能竞赛、职业规划、摸拟面试、创业教育等具有鲜明企业特点的文化活动。四是精神文化企业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上应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之价值观、经营理念等观念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学校办学理念与企业观念文化有机结合,丰富和发展高职学校文化。

  通过学校文化企业化,建设企业化的高职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文化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它源于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又高于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是高职教育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的内在需要。

  (2)企业文化教育化。

  打造学习型企业文化综观以往研究校企文化融合,一般都只是从学校的角度,而对企业文化如何与学校文化融合研究不够。而笔者认为,文化融合是一个互动互化的双向过程,企业文化的教育化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问题。企业文化教育化是指企业积极承担教育责任,吸纳学校文化中的有益成份,突显人的价值和作用,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强化教育功能,构建适合校企深度融合的新型企业文化的过程。企业是职业教育最直接的受益者,当前,在提倡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突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推进企业文化教育化,打造学习型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企业文化教育化是以企业文化为主体、以学校文化为主导、进行文化革新再造的过程,其重要目标是打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以此来引导企业成长为学习型企业的一种组织文化,它是组织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交融运用,是经营文化与教育文化的互补共融。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注重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是人本管理最高层次的体现。它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形成共同价值观、改善心智模式、培养系统思考能力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进而增强企业和员工的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促进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体现。

  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既有内在的文化理念,又有外在的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形式。推进企业文化教育化,创新学习型企业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将学习和人的素质提高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因此,企业不单要重视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和员工培训,而且要从人才长期可持续培养的角度,积极负起企业外职业教育的责任。把举办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作为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重大举措,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共建职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培养人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和科学发展。

  构建双主体式的高职校企共同体(即“一体”)与学校文化企业化、企业文化教育化(即“两化”)并不是相互孤立,机械分割的关系,而是“一体两翼”的整体关系。如果把“一体”比作鸟之躯干,那么“两化”正如其双翼,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承,缺一不可。促进“两化”是构建“一体”的内在需要,“一体”的构建也必然包含“两化”的过程。同时,“两化”的深化,也必将推进“一体”的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承,才能使校企合作之雄鹰比翼齐飞。